趙犇,王曉芳.重塑「陽剛之氣」:學校體育教育改革新探[J].體育學刊,2020,27(01):76-79.
文章來源:http://m.chaoxing.com/mqk/read_38502727e7500f265b79fc72226c0b55b13c67f4ae10d7be1921b0a3ea255101fc1cf1fbb4666ae6205651b0dfa24d311c5409bc93e1910529a35adb33a5046907780b5c5cd00a980ea60598f786aa62
陽剛之氣一詞,形容男子具有剛毅、勇敢、果斷的性格特質。在當今中國社會,青年男性缺乏陽剛之氣的現象已經愈演愈烈,外表油頭粉面、承受能力脆弱、說話「娘裡娘氣」等是這一現象的具體表現形式。1月28日,教育部回復了全國政協委員提出的《關於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明確指出要通過多方途徑解決這一問題。那麼,當前青少年一代的陽剛之氣因何匱乏,作為塑造陽剛之氣的重要手段,學校體育工作應該做出怎樣的應對,需要注意什麼,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1 當代青少年陽剛之氣匱乏的原因
1.1 社會層面
文化多元時代,所謂「追求個性」以及「中性化、多樣化的審美」漸成潮流,它們所倡導的審美取向和生活方式,在一些媒體和輿論不負責任的宣傳下,將青少年的陽剛之氣蠶食殆盡,終於從難登大雅發展為堂而皇之,並最終異化為「鮮肉風」「陰柔風」,對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產生了消極的導向作用。
1.2 現實層面
思想方面,當前的青年一代,出生時正值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時期,加之「雙親四老」的呵護,讓他們從小就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之中,因此較為缺乏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身體方面,當今工業化和信息化不斷普及,計算機、網際網路、智能裝備等在很多行業中已經取代了肢體勞動,社會對體力的需求顯然降低了很多,因此,男性和女性在社會分工中的體力性差異越來越小,除個別行業以外,很多男性在工作中已經不再需要付出大量的肢體勞動。長此以往,男性的體格逐漸趨向於纖細化和瘦弱化。驕嬌二氣由此漸漸滋生,有些時候甚至成為討喜的噱頭,或謂之撒嬌、賣萌,著實令人生厭。
1.3 學校體育層面
在實際操作層面,兒童體育教育工作也不盡如人意。第一,在我國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時期,體育活動幾乎等同於各式各樣的遊戲。以遊戲作為主要的教學、訓練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參與興趣,本並無不妥之處,但目前的普遍情況是,袋鼠跳、貼膏藥、捉迷藏、跳格子等常用遊戲的科學性,即內容設計、時間安排、訓練的量、強度、負荷等還很不完善,其效果大體上也體現在娛樂層面的愉悅,難以對陽剛之氣的提升產生實質性的效果。相比而言,歐美及日本等國的兒童很早就接受了訓練量較大和訓練強度較高的長跑、冷水浴、遊泳、野外生存等嚴苛訓練。由此,可能也造成了我國與上述諸國兒童陽剛之氣上的差距。第二,據學者的研究,在當前我國的幼兒教育階段,師資結構整體呈現出「陰盛陽衰」的特徵,即女性教師的比例遠遠大於男性教師。在很多幼兒園中,甚至都沒有男性教師。幼兒的體育教育,也基本由女性教師來承擔。女性教師的母性特質和細緻關懷,雖然能夠讓孩子得到更多的情感照顧,但相應地,也使得他們缺乏鍛鍊陽剛之氣的機會和環境。根據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幼兒時期形成的心理特徵,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未來的性格特質。因此,當前我國青年少一代陽剛之氣的匱乏可能在幼兒時期就已經逐漸產生。而到了中學和高校階段,雖然體育教師以男性居多,但是因為受到安全教學、安全管理等因素的制約,學校體育中對抗性較強、訓練強度較高、難度較大的體育項目的教學時常流為形式,有些甚至難以開展,也幾乎無法對學生陽剛之氣的培養產生助益。
2 學校體育如何重塑陽剛之氣
2.1 加強引導,樹立憂患意識
自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崛起以及陽剛之氣的覺醒無不伴隨著戰火與硝煙、苦難與傷痛。當前,雖然我國已經諸多領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在外部環境上,如今由西方文化體系所引領的泛娛樂化、享樂主義、奢靡主義等等,威力可能並不亞於曾經的堅船利炮。在內部環境上,崇文抑武的思想積習、物質資料的不斷豐富和信息化工具的普及,前者在主觀上影響青少年一代身體活動的意願,後者在客觀上降低了青少年一代身體活動的可能性。因此,從上述兩方面來看,當前我們的青少年一代,無論在精神還是身體上都正在遭受極大的考驗。
基於這樣一種現狀,首當其衝的是,社會各界應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並時常以曾經「東亞病夫」的蔑稱作為警醒,藉助主流媒體對「陽剛之氣」「尚武精神」「擔當意識」等進行廣泛宣傳,引導大眾形成崇尚「陽剛之氣」的社會氛圍。而作為重塑青少年一代陽剛之氣的重要踐行者,學校體育也應當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要充分認識到青年一代的陽剛之氣與國家命運、民族危亡之間的聯繫,勇於承擔起培養青少年一代陽剛之氣的重任,做到對學生在思想上引導,在行為上支持,在訓練上督促,在內容上落實。讓崇尚體育、崇尚陽剛之氣的風氣貫穿、滲透到青少年一代的教育工作中。
2.2 轉變思想,加深學校體育作用的認知
學校體育的淺層是對身體層面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體質健康的提升和運動技能的培養兩個方面。深層的作用,則表現在對精神和氣質的塑造方面。如老一輩思想家、教育家梁啓超、張伯苓的「尚武者,國民之元氣也」、「強我種族,體育為先」等精神。因此,教育界和學術界不應當只重視體育對提升體質水平的作用,而應當以真實的事例為依據,加強論證和宣傳,說明體育培養青少年陽剛之氣的作用和意義。事實上,當前青少年一代的家長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雖然目的比較直接,在大多數時候僅僅是為了能夠讓孩子「打回去」或者反霸凌,而廣泛地參加跆拳道、拳擊、武術、散打的培訓,但這也從側面印證出,家長們的意識中對體育,尤其是對抗性項目對於塑造孩子陽剛之氣的作用是比較認可的,並且在大城市是有較高的需求的。體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如何將家長的這種需求在學校體育的課程體系中給予強有力的供給並貫徹下去,最終引導到培養孩子陽剛之氣的層面。
2.3 改革內容,提高男性幼教教師的比例
當前我國的幼兒教育,在實踐中,基本由智力教育和遊戲教育兩大部分構成。相對於智力教育,遊戲教育並沒有得到足夠的深入,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大體上還處於淺層的、經驗總結式的水平。此外,遊戲教育雖然能夠起到一些體育教育的作用,但是,因為在量、強度、負荷以及教育作用方面並沒有科學完善的體系,所以它並不能夠完全代替體育教育,對於培養幼兒的陽剛之氣更是難有企及。不過,可喜的是,近年來,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的專家、學者和體育工作者意識到這一問題,他們也已經展開了幼兒體能訓練、身體教育等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工作,幼兒體育研究、幼兒體能論壇等學術活動也日漸受到學界的關注和重視。因此,如果能使幼兒體育、幼兒體能等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之中,以體育的理念和手段指導幼兒的身體訓練,設計好內容,把握好訓練的量、強度和負荷,對於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同時塑造幼兒的陽剛之氣,是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的。此外,在幼兒園中,需要以政策傾斜輔以社會輿論的導向,消除幼兒教師中的男性「職業性別隔離」,分步驟、分階段地提高男性教師的比例,讓幼兒在教育階段的伊始,就熟悉和習慣男性氣質,提供一種陽剛之氣的氛圍,避免幼兒對女性教師的過多依賴而產生的怯懦、脆弱等性格特質。
2.4 中學開設「加剛」課程,避免「混課」和「快樂體育」
針對當前青少年一代缺乏陽剛之氣的現狀,在中學應當開設「加剛」課程,並且進行嚴格的考核。同時,還要避免兩種趨勢的出現和蔓延,其一是「混課」,其二是「快樂體育」。對於「混課」而言,其主要問題在於學校和教師。在學校追求升學率的大背景下,體育課經常被文化課擠佔,淪為「雞肋」的情況屢見不鮮,學校又時常基於少出或者不出安全事故的考慮,不願意開設對抗性強,對身體素質要求高的體育課程。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體育教師會去主動迎合大環境或者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一個哨子兩個球」、放羊式的自由活動,就可能完成一學期的課程。這樣的體育課,學生不僅在身體鍛鍊上收效甚微,而且根本無法體會激烈運動中的對抗、逆境中的頑強拼搏,也難有機會體驗失敗和挫折,更不可能達到塑造陽剛之氣的目的。對於「快樂體育」而言,毋庸置疑,它是一種很好的體育教育思想,但是,對於當前的中國可能並不十分合適,有時還會給一些在主觀意願上存在混課思想的教師提供藉口。因此,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遊戲、競賽可以是快樂的,但也一定要有艱苦和枯燥的一面,而陽剛之氣也正是在這種艱苦和枯燥的汗水、疲勞、生理和心理的極限中得以塑造的。正像毛澤東同志形容的那樣:「體育之效,至於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感情,因而強意志。」
2.5 高校把好關口,實施硬性達標要求
高等教育階段,基本是青少年進入社會的最後一道門檻,也是最後一次可能塑造學生陽剛之氣的機會,雖然此時,個體的性格特質已經基本定型,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能夠略微有所改觀的。在方式和方法上,可以借鑑公安軍警類院校的強制體育措施,或者學習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對某一項或者某幾項體育項目的硬性達標要求,對合格者頒發證書,不合格者不予畢業。高校也應當清楚地認識到,在青少年進入社會前的最後一道關口,即便有社會和輿論的壓力,在體育的硬性達標方面也決不能讓步,妥協和讓步的結果,有可能是青年一代身體的垮塌,繼而將會是整個社會陽剛之氣的匱乏。
3 學校體育在重塑陽剛之氣中需注意的問題
首先,正視學校體育的作用。在增強體質和傳習運動技能以外,學校體育對塑造學生的精氣神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應當主動去認識,去發揮,而不應在「娘炮風」「偽娘風」倒逼的情況下才想到。
其次,要避免矯枉過正。陽剛之氣的缺失固然有很大弊端,但一味地進行強調,也可能發展到另外一種極端。早在多年前,國外的一些學者就已經開始反思西方社會推崇的,四肢強健、武斷專橫並且喜好支配他人的所謂「傳統男性」的氣質,有可能成為個人和社會的潛在危害,如尋釁滋事、打架鬥毆等等。因此,需要注意,學校體育在培養陽剛之氣的同時,一方面,還是需要加強文化的修養,避免陽剛之氣向大男子主義的轉向,另一方面,要認識到,溫暖、細心、體貼等所謂的「女性」品質和陽剛之氣也並不矛盾,培養二者兼而有之的青少年才應當是我們的根本目標。
再次,確保安全的同時,需要讓體育教師展開手腳。可以預見到的是,學校體育在實施「加剛教育」的過程中,一定會伴隨著肢體的劇烈活動或者對抗,受傷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因為這一問題而因噎廢食。主管部門應在政策文件中予以相應的支持。此外,還需要對「加剛教育」的落實者,體育教師的權益進行充分的保障,避免他們成為在「加剛教育」過程中,孩子受傷之後的替罪羊。當然,如果能夠推進「校園體育保險制度」,由保險公司、各類公益金以及學校三方共同承擔「加剛教育」可能帶來的風險,或許是一種值得探索的方式。
最後,需要各方通力配合。重塑青年一代的陽剛之氣,學校體育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會的通力配合,尤其是家庭和輿論的支持。對於家庭而言,當孩子因為「加剛課程」而吃苦甚至受傷的時候,家長更應當以冷靜的態度妥善處理,避免出現過激的言論和行為。對於媒體而言,在「加剛教育」的改革過程中,一定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媒體不應以局部的不足而否定整體的改革方向,同時,還要避免斷章取義式的報導,去刻意營造噱頭和關注度,人為製造家庭、社會、輿論和學校體育的對立。總而言之,當代青少年陽剛之氣的匱乏是長期以來各種積弊複合之後的產物,通過學校體育的手段進行改革,當然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在這樣一個長期的「破冰」過程中,問題在所難免,所以,家庭、社會和輿論一定要寬容以待,否則,改革難以長久縱深,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結語
事實上,早在百年前,毛澤東同志就在《體育之研究》中深刻闡述過體育對於塑造國民陽剛之氣的作用和意義。「夫體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如今看來,在當前「鮮肉」、「中性」和「偽娘」大行其道的時代,這段論述依舊振聾發聵。我們也必需認識到,對青少年陽剛之氣的培養,不僅關係到個體的前途,也可能影響民族地位和國家發展。在此,呼籲家庭、學校和社會能夠緊密配合,以學校體育為突破口,重視「加剛教育」,重塑青少年一代的陽剛之氣。
趙犇(1985-),男,新疆昌吉人,講師,華東師範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博士在讀。
王曉芳(1971-),女,四川瀘州人,博士,西南醫科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