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今天的人們恢復對啟蒙的信心|徐賁在讀

2021-01-10 新京報書評周刊

納博科夫曾說,不善言辭的自己,不該接受訪談,但鑑於很少有機會公開表達自己的私人見解,他又很歡迎帶著一大堆問題的訪談來襲,因為可以藉機「獨抒己見」。

在熱言時代,我們總是被網絡情緒所衝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不能真正袒露於眾。或許,對於閱讀的個人意見,是中國人最願意向大眾談論的。在這片介於公共與私人之間的曖昧地帶,哪怕是最私人化的訪談問答,無論是公共的表達,還是私人的敘述,既有著私人性的趣味,也有著公共性的延伸。在某種意義上,己見即偏見,偏見即洞見。

本期書評周刊,我們邀請了多位作家、學人、詩人、譯者,以私人閱讀的名義,對近期閱讀的圖書發表自己的獨特感想,或者透露最近正在思考的社會議題。比如,最近正在閱讀的圖書是什麼,閱讀次數最多的圖書是什麼,最欣賞的作者是誰,最失望的作者又是誰……在訪談中,他們也透露自己的思考和寫作近況,以及正在關切的時代議題。

周作人曾說,「別輕易帶人走進書房,這會讓別人一眼看穿自己。」在這些訪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某個身份標籤下,作為獨立個體的他們如何呈現生活的豐富性,面對當下的圖書出版和龐大作家群體的文本製造,他們的取捨和評判。

無論如何,這些意見充滿了私人的趣味性,但也跨越了私人的界域,觸摸著公共的邊緣。在這片公私之間的曖昧地帶,每一個意見都是那麼值得玩味。

新京報書評周刊2月16日專題封面

專題第一篇文章,我們邀請了學者徐賁分享他的閱讀體驗。

徐賁

美國加州聖瑪麗學院英文系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兼職教授。

多年來,旅美學者徐賁在國內公共領域的文章和著述,成為輿論和思想市場中難得的清醒而理智的聲音。他強調公共說理、明辨是非、講究邏輯,以明亮的對話代替暴戾和民粹,回歸知識分子的道義責任和啟蒙本色,身先示範擔當一位公共領域的說理者。

儘管,在這個時代,理性的聲音日漸被眾聲喧譁所淹沒,知識分子的處境日趨邊緣,但徐賁仍然相信啟蒙的作用並未過時,相反,啟蒙應該是一項與時俱進的未竟的事業。過去一年,他減少了媒體約稿,全身心投入到新書《與時俱進的啟蒙》的創作,試圖重申啟蒙對當下社會的價值。因而,過去一年,他的讀書和思考也主要圍繞啟蒙的主題來展開。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邀請文化名家分享TA的閱讀經驗與思考,《在讀》欄目也將定期更新,敬請期待。

徐賁在讀

01

啟蒙不是萬能的,但改變過世界

新京報:你最近在讀哪些書?

徐賁:過去一年,我一直在忙著完成一部30多萬字的書稿《與時俱進的啟蒙》,所以閱讀的書籍大多與這部書稿有關,其中大多數又與18世紀啟蒙運動或啟蒙本身的研究有關。

從20世紀上半葉到21世紀頭20年,對18世紀啟蒙運動的研究經歷了從貶低到重申的重要變化。21世紀初至今,國外已經出版了不少重申啟蒙及其基本價值理念的著作,其中比較重要的包括Stephen Eric Bronner的《重申啟蒙》(Reclaiming the Enlightenment),John Robertson的《啟蒙之辯》(The Case for the Enlightenment: Scotland and Naples),Daniel Edelstein的《啟蒙:一部生成史》(The Enlightenment: A Genealogy),Anthony Pagden的《為何啟蒙今天依然重要》(The Enlightenment: Why It Still Matters),Jonathan Israel的啟蒙三部曲:《激進的啟蒙》(Radical Enlightenment)、《爭奪啟蒙》(Enlightenment Contested)、《民主的啟蒙》(Democratic Enlightenment) ,以及《思想的革命》(A Revolution of the Mind) ,史迪芬·平克的《當下的啟蒙》(Enlightenment Now)。這些書有的以前讀過,這次拿出來重新讀,有的是最近才讀到的。

《當下的啟蒙》作者:(美)史迪芬·平克譯者:侯新智、歐陽明亮、魏薇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

新京報:過去一年,讀到的最好的書是哪一本?

徐賁:對我來說,沒有最好的書,只有最有用的書。所謂「最有用」也是一時的,與當時的思考和寫作有關。我讀平克的《當下的啟蒙》就是這樣,這本書在美國有許多爭議,但我覺得對我有用,這就足以讓我滿意。

平克先前寫過一本《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已經翻譯成中文。他在書裡斷言,現代社會的暴力已經下降,也曾經受到類似的批評。我不同意他的這個下降論斷,也為此寫過專門的文章,收在《經典之外的閱讀》裡。暴力是虐人的方式和人受虐的原因,是會積累的,正在越來越翻新和增加。啟蒙是啟智的方式和人明白的狀態,也是會積累的,雖然不一定表現出來,但會在心裡發生變化,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揣著明白裝糊塗」。因此我認為,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裡所說的暴力在下降是錯的。平克在《當下的啟蒙》裡說啟蒙改變人心,人變得越來越明白,而明白就是一種進步,那是對的。

《經典之外的閱讀》作者:徐賁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8月

平克在《當下的啟蒙》裡說,以理性、科學、世俗人道主義為三大標誌的啟蒙,已經為人類帶來了長足的進步。許多批評者認為這個觀點太樂觀了,因為功利和工具理性造就了20世紀的專制和極權,科學可以把攝像頭送進我們的臥室,監視我們的一舉一動,人道主義可以成為幹涉別國內政的藉口,等等。當今美國總統川普和他的川普主義更是讓許多人有歷史倒退和倒行逆施的感覺。18世紀以後,人們對啟蒙寄予無限的進步主義希望,由於希望經常落空,人們開始懷疑起啟蒙本身的作用與價值。平克的書是對反啟蒙的反駁,因此被稱為「反反啟蒙」。

讓我感興趣的倒不是平克這種「反反啟蒙」立場本身,而是他為歷史進步所提供的長鏡頭觀察。我覺得,他的論點不應該狹隘地理解為「啟蒙已經讓當下有了進步」或「當下已經很好」,這會與許多人的生活經驗或體驗嚴重不符。歷史發展會出現倒退,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啟蒙沒有改變過這個世界,我們能感覺到倒退或倒行逆施,就是因為我們已經被啟蒙,否則我們不可能有這樣的判斷。若不是因為被啟蒙,我們可能會輕信盲從,甚至會以為倒行逆施是進步。

啟蒙不是沒用,而是還不夠,或是作用還沒有顯現出來,或是不能對某些人和事發生作用,或是尚未產生足夠的力量,還阻擋不了某些人的倒退和倒行逆施。啟蒙不是萬能的,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啟蒙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也就是為什麼我願意花許多時間與精力,來寫一本重申啟蒙的書。

因為有稿約的任務,我在2018年還讀了一些與啟蒙沒有直接關聯的書,也都很有收穫。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8月才出版的《第三帝國的遊客:法西斯的崛起(1919-1945)》(Travelers in the Third Reich: The Rise of Fascism:1919-1945),作者是英國歷史學家和傳記作家朱莉婭·博伊德(Julia Boyd)。這本書是近年來研究希特勒時期普通人「幸福生活」的著作中的一種,專門討論納粹時期到德國旅遊的外國訪客對德國的印象和看法,在英國和美國受到普遍好評。上世紀30年代是納粹從崛起到鼎盛的輝煌時期,也是外國遊客,尤其是英美遊客雲集德國的時期。德國有完備的旅遊條件、最好的公路、美麗如畫的自然風光、中世紀色彩迷人的小鎮、第一流的音樂和歌劇,啟蒙運動的高雅文化與前衛的爵士俱樂部文化交相輝映,還有各式各樣的酒店舞會、溫泉和裸泳嬉戲。所以,這些旅遊都價格低廉、經濟實惠。

Travelers in the Third Reich: The Rise of Fascism:1919-1945英文版書封

就在外國遊客享受這一切的時候,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對納粹德國正在發生的不祥狀況——反猶主義暴行、集中營、軍事擴張——視而不見。這並不全是由於他們主觀上的冷漠和自欺,或者故意充耳不聞、視而不見,而是因為納粹統治下的旅遊文化呈現出一種「正常」和「黨化」同時並存,相安共處的景象。希特勒時代的德國日常生活全面納粹化,專制統治向每一個社會和文化領域滲透並進行控制,但對外國人開放的旅遊,卻故意營造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正常景象。正是由於這種表面的「正常」與實則的「黨化」交織在一起,外國遊客很容易就把一個黨化的德國當成了正常的德國。人們常說旅遊是一種「眼見為實」的體驗,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旅遊讓我們看不到的東西反而比看得到的東西更多,而看不到的部分卻更為本質?這正是我們在閱讀《第三帝國的遊客》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希望有人願意把這本書翻譯成中文。

02

啟蒙正遭遇人們對進步的普遍失望

新京報:你最想寫出怎樣的一本書?大致會怎樣去構思這本書?

徐賁:就是剛剛已經提到的《與時俱進的啟蒙》,這本書剛剛脫稿。就我所知,這是中國第一部論述重申啟蒙而不只是介紹啟蒙的著作,圍繞著為何重申、重申什麼和如何重申展開。本書通過對18世紀英、法、美、德四種不同啟蒙的交叉比較,抽取出四對與今天啟蒙有關聯的中心議題:英國的自由與保守、法國的理性與革命、美國的制度與人性、德國的國家與普世。18世紀,這些觀念衝突形成的是君主制與共和主義的對立,演變至今便是專制與自由的對抗。既是出路又是死路的「開明專制」成為這二者的妥協方式,也是本書論述的一條主線。18世紀那些偏向共和主義的啟蒙哲人,把愚昧和輕信視為人的退化和壓迫的主要原因,愚昧和輕信今天仍然是實現民主、平等和個人自由的頭號敵人。我在書裡重申啟蒙,關注的不只是過去不同啟蒙傳統中多彩各異的思想和觀念,而且更是它們所孕育的多種不同價值觀及其對今天世界可能產生的社會和政治影響。

與上世紀80年代初相比,要讓今天的人們恢復對啟蒙的信心,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啟蒙正在遭遇人們對進步的普遍悲觀失望、對善惡判斷的犬儒主義,以及四處瀰漫的價值虛無主義。這是一個不幸的現實,但我們沒有理由放棄啟蒙能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希望。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在逆境中保持希望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他在自傳的最後部分寫道:「為了保護我們世界的希望,就需要我們有智慧和活力。在那些絕望的人群中間,缺乏的經常就是活力。」啟蒙就是為了在死水微瀾的生活世界裡激發這樣的思想和精神活力。

新京報:過去一年,你覺得最失望或最被高估的書有哪些?

徐賁:我無法及時看到國內出版的書籍,所以談不上對哪本書特別失望。我只是覺得,國內翻譯出版的一些著作有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版的老書,固然都是很好的著作,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觀點都嫌老舊。例如,彼得·蓋伊的《啟蒙時代》上下卷是1966年和1968年出版的。但是,2015年翻譯出版後,國內對這些著作的評價卻似乎把它當作代表當今啟蒙學術研究的最高峰,這對今天的讀者可能會有誤導。單單知道這部書,很難估計它對今天中國讀者的價值,需要與其他類似的書有所比較才行。就我所知,我前面提到的那些關於啟蒙的著作,都還沒有翻譯成中文。如果翻譯了,我想讀者們會對蓋伊的書有一個更客觀的評估。

《啟蒙時代》

作者:(美)彼得·蓋伊

譯者:劉北成

版本: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

又例如,美國保守主義代表人物之一拉塞爾·柯克(Russell Kirk)的《美國秩序的根基》是1974年出版的,書裡的思想形成於上世紀50年代,在這之前他曾經出版了《保守的心靈:從柏克到艾略特》,基本思想已經在那裡了。《美國秩序的根基》2018年翻譯成中文,受到熱烈推崇。我想這大概與國內的保守主義熱和柏克熱有關。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但需要放在特定的歷史和文化環境中來做客觀的理解,而不應該上升為某種「理論」、「主義」或「原則」。當然,這樣的問題不在書本身,而在於怎麼閱讀、介紹和評價它。

國內有人推崇《美國秩序的根基》,似乎是為了證實英國保守主義對美國革命的歷史影響,進而暗示保守主義對我們今天的價值。這樣的推導或期待可能造成對自由思想資源的誤判。柯克在這本書裡只討論了四位影響美國建國曆程的18世紀思想家:孟德斯鳩、布萊克斯通、休謨和柏克。一位法國人,三位英國人,用柯克自己的話來說,選擇這四位,是因為孟德斯鳩「吸取歷史知識的慘痛教訓」,休謨「鄙視理性崇拜」,布萊克斯通的法學思想重在「先例和慣例」,而柏克則是「倡導中世紀和基督教以及經典信念的傳統」。他們共同的特徵是強調經驗、常識、傳統、習俗,反對理性崇拜、抽象觀念、冒進創新和烏託邦式的改天換地。

《美國秩序的根基》

作者: [美]拉塞爾·柯克

譯者: 張大軍

版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年6月

但是,18世紀英國的保守主義和自由有其不可複製的特殊性,伏爾泰在英國看到的那種自由令他心儀不已。他是一個普世主義者,認為確實存在超越時空的、普泛的理性社會模式。所以建議別的國家試試看能不能種活英國式自由這棵「椰子樹」。但是,即使在他那個時候,已經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觀點,那就是,英國的自由是古老的,可以說是天然地流淌在英國的血脈和土地中。孟德斯鳩雖然公開讚揚英國的自由,但私底下多有保留。儘管孟德斯鳩也信奉普世的價值,但他相信英國的法律、政治體制是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下的產物。

19世紀法國學者泰納(Hippolyte A. Taine)不僅不贊同伏爾泰的椰子觀,反而認為,在別國效仿英國體制的結果是「怪異的」——除了在荷蘭和斯堪地那維亞國家。他說,不可能有別的結果,因為一個國家的國體是個有機現象,有如一個生命體。你可以模仿其外表,但你絕不可能同化其本質。法律、憲章和習俗取決於古老的習慣,這些「就像盤根錯節、扎得很深、隱不可見的根系」。英國政府的穩定是「牢固地植根在整個國家的土壤裡的,無數活纖維的末梢開出來的嬌美花朵」。

在今天的中國,以英國式自由的保守主義來為中國未來轉型提供思想資源甚至藍圖可以說是水中撈月,緣木求魚。

03

好文章應有普遍的社會啟蒙作用

新京報:最近讀到什麼文章或觀點讓你記憶猶新?有哪些作者特別值得推薦給大家?

徐賁:2018年9月初我讀過一篇文章,至今仍然記得,是蔡朝陽的《開學第一課,給家長最深的恐懼》,作者曾是一位中學教師,當然比不得大牌教授來得知名。

蔡老師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是2018年秋季開學的央視第一課,為了確保學生在家收看節目,有的學校要求家長拍攝孩子看節目的照片,有的學校則要求孩子在看完節目之後撰寫觀後感。但是,在上課之前,卻有十幾分鐘與「第一課」無關的廣告,對此許多家長表示不滿,央視也公開道歉了。

我之所以記得蔡老師的文章,是因為我覺得這就是我們今天所需要的啟蒙。今天的啟蒙需要在真相、認知和觀點三個層次上進行。蔡老師想要問的,是他要特別告訴他的讀者,讓讀者知道他們原本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這就是啟蒙,至於是在哪個層次上的啟蒙,讓我們一步一步來看。

《明亮的對話》作者:徐賁版本:三輝|中信出版社2014年1月

為青年讀者學習公共說理而寫的啟蒙讀物。

蔡老師的文章是寫給家長們看的,他沒有對上課該不該有廣告這件事多費唇舌,他直接進入了認知啟蒙。對有常識的、神志健全的家長們來說,就「眾所周知」的事情做啟蒙是多餘的,無異於貶低他們的智商。央視的第一課把廣告收入放在學生需要之前是不對的,這是眾所周知的,所以蔡老師不講這個,他要講的是許多人或許還不明白的事情。那就是,開學第一課,給家長帶來的「恐懼」。

蔡老師一下子從這件事裡抽取出一個具有普遍性的認知概念「恐懼」,這正是認知啟蒙所需要做的:將經驗提升為概念,從特殊來認識一般。開學第一課,家長為什麼恐懼呢?為什麼還是最深的恐懼呢?那是因為,如果你是一位家長,你會害怕你的孩子因沒看第一課而忤逆了班主任的意思。

首先,這倒不是說,不看第一課就一定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但你永遠不能排除會有這樣的後果。而只要孩子在學校,你就斷然不敢冒這個風險。所以蔡老師說,「最令家長擔心的,不是後果本身,而是,我們不確定會有什麼後果。這個不確定,才是最深的恐懼的來源」。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這個「怕」與事實上有沒有被偷並沒有直接關係,你被偷過,會害怕;沒被偷過,你也照樣害怕。除了害怕,你沒有別的選擇。這是一種多麼可怕的恐懼!

蔡老師還含蓄地向每位家長提出了另一個更高層次的問題:作為一個成年人,怎麼看待恐懼?你無所謂嗎?你憎惡恐懼嗎?你以什麼理由憎惡恐懼?把你自己放進問題裡,對此有所思考,這是擺脫加於自身的愚昧和不成熟的第一步。你對恐懼的憎惡一旦被喚醒,你就會產生或接受這樣的觀念:恐懼是邪惡的,用恐懼控制他人是錯誤的,人應該有免除恐懼的自由。這便是觀念的啟蒙。

接下來的問題便是,我該怎麼辦?我對這樣的恐懼負有怎樣的個人責任?蔡老師並沒有現成的答案提供給家長們。

蔡老師的文章一共才1000多字,我的閱讀感想反而長得多。我想,好文章就應該是這樣的,它讓你思考,也有普遍的社會啟蒙作用。這樣的文章現在並不多見。

新京報:如果讓你在一份文學刊物開專欄,你會設立怎樣的主題?

徐賁:我覺得,辦一個「文學與心智啟蒙」的專欄,應該是件有意思的事情,文學是離不開人性觀察和分析的。所謂人性,無非就是人的心智活動和行為結果,但是,我們對自己的心智又有多少了解呢?如果說文學有理由存在下去,那一定是因為文學還能夠讓我們對人性和人的心智有更深刻、更周全的認識。

我一直對人的情緒和情感如何影響理智和判斷的問題抱有興趣,我關心這個問題是因為它與人的自我認識有關,我在《聽良心的鼓聲能走多遠》一書裡有一個「幽暗人性與心智啟蒙」的部分,討論情緒如何影響人的個人行為和社會道德,不過大多數都是論述性的文章,如果有機會與文學表現結合起來,一定更能開拓思考的空間。例如,反腐審查中要求貪官重讀自己的入黨宣誓,重溫初心,那麼,他們痛哭流涕、捶胸頓足就真能表示有了內心懺悔嗎?又是為什麼呢?又例如,人們嚮往浪漫愛情,那麼浪漫愛情又是為了證明什麼呢?我有一篇談這些問題的文章,會發在今年第二期的《隨筆》雜誌上。這樣的問題如果能在文學中處理,一定會有更多的普通讀者,也會有更直接的社會優化作用。

《聽良心的鼓聲能走多遠》作者:徐賁版本:東方出版社2014年2月

我們對自己的情緒和情感有所認知,可以由此更好地明白哪些是人的本性中容易出錯的地方。17世紀英國教育思想家讓·蓋拉德(Jean Gailhard),把釐清「人的本性中出錯的地方」當作人的教育和匡正人性的根本。確實如此,因此我很重視認識情緒和情感的心智啟蒙作用,我認為它的意義決不次於理智的啟蒙作用。

相關焦點

  • 如何扭轉悲觀預期,重建人們的信心?
    如何扭轉悲觀預期,重建人們的信心?這場擠兌風潮引發的金融危機持續了2年多,造成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像是銀行不敢發放貸款、物價下跌、企業破產,國民收入縮減一半,美國超過30%的人口沒有了收入來源……這個可怕的局面要怎麼才能扭轉呢?怎麼才能遏止住人們的悲觀預期帶來的信心大滑坡呢?
  • 波帥:大勝有助於球員恢復信心 艱難時期更要保持冷靜
    直播吧10月23日訊 在北京時間今天凌晨進行的歐冠小組賽中,熱刺主場5比0大勝貝爾格勒紅星。賽後熱刺主帥波切蒂諾出席新聞發布會,接受了媒體的採訪。波帥表示這場勝利對球員恢復信心非常重要,並稱這段艱難時期會讓球隊積累更多的經驗,在以後的日子裡變得更強大。打進五球並零封對手,現在你感覺好多了吧?是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場勝利,我們得到關鍵的3分,球員們也增加了信心。我當然開心。對陣沃特福德比賽中,看到球隊下半場的表現,我也挺開心的,但並沒有特別欣喜,現在也一樣。
  • 徐賁:「逆來順受」是當代犬儒主義典型表現
    原標題為《當代犬儒主義的良心與希望》徐賁:加州聖瑪利學院教授人們一般把良心看作是個人對善惡、是非的判斷,我在《聽良心的鼓聲能走多遠》(以下簡稱《良心》)一書裡並非要取代這樣的良心觀,我只是要在這樣的良心觀之外,重新確定個人良心與他者的關係,也就是倫理學家菲利普·戴爾海所說的,「良心指的是一種由一些人分享的知識」,並在此意義上成為
  • 恢復寫作狀態,重拾寫作信心
    但就在昨天,自由書寫了一回寫作之後,今天自己跟自己說要恢復寫作狀態,重拾寫作信念。將自己原來經營的是三四個寫作平臺,今日頭條,百家號,簡書等再好好兒運營起來。雖然這些平臺,收錄文章的標準不一,但只要自己細心摸索還是能摸索出一些門頭腳道來。
  • 如何成為孩子的英語啟蒙好老師?
    說起家庭教育,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就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在英語啟蒙教育上,也同樣適用。調查發現,76%的城市孩子在5歲之前開始了英語啟蒙。在這個競爭大環境下,如何成為孩子的英語啟蒙老師?有人會說,我不懂英語,如何輔導孩子?
  • 徐賁:一場好的電視辯論,應該是怎樣的?
    本文作者長期致力於公共說理的研究,他認為人們並不需要覺得自己掌握了真理才去參加辯論,也不需要以發現或確定真理為辯論的目的。辯論的目的是「說服」,說服那些還沒有拿定主意的聽眾,加強自己這一方信眾的信心。辯論者在電視上出鏡時需要熟練運用技藝,而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更要緊的是知道我們自己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聽眾。
  • 徐賁:美國大學的「榮譽規則」
    徐賁 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一位從國內來的朋友對我說,他在史丹福大學當訪問學者時,看到課堂裡考試,居然沒有老師監考,覺得很新鮮、稀奇。我對他說,美國大學都有「榮譽規則」(H onor Code),一般學生都會遵守。
  • 徐賁:被洗腦比無知更可怕
    徐賁 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江蘇電視臺的一個時事評論節目主持人有一次以罕見的媒體人的激情和坦率評論道,現在中國的食品、用品、商品、語言、活動、人際關係充滿了虛假,「什麼都是假的,只有王八是真的,因為王八本來就叫假(甲)魚」。
  • 22個1~4歲的英語啟蒙遊戲讓孩子愛學英文有信心
    今天回顧我和兩個女兒在1~4歲期間做的22個英語啟蒙遊戲。這些遊戲幫助孩子們在玩耍中更好地記憶和理解英文,並在趣味中感覺到學習英文是件輕鬆好玩的事兒,以此建立孩子學英文的信心。用模板描字母剛開始進入英文啟蒙的孩子,還很難在紙面上書寫出正確的英文字母。但如果給她一個字母板,她會覺得描繪起來很好玩,在描繪的過程中,對書寫的線條也產生了記憶。更重要的是,孩子感覺自己能夠「寫」出漂亮的字母來,就有了掌控感和信心。在Suki能夠獨立書寫字母以前,她用字母板給很多節日卡片和生日卡片題字。
  • 劉翔有信心恢復到巔峰 難得休息日給媽媽買禮物
    」可是,當問及他,對訓練恢復程度有信心嗎?他立馬嚴肅起來,「我從來都是一個自信的人」。  經歷北京奧運會退賽風波、赴美接受手術之後,還劉翔一個安靜良好的恢復環境,正是他們一行4人在休斯敦的目的所在。  唯一牽掛是家人  每周一、三、五、六上跑道做恢復訓練,與劉翔做伴的是師弟謝文駿。
  • 旅遊行業:信心恢復 需求升級
    日前,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旅遊集團發展報告(2020)》顯示,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後,我國依託國內旅遊市場,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暑期檔和國慶假期市場穩步復甦,旅遊消費信心已基本恢復,旅遊企業信心全面恢復。張淼記得兩個時間節點,「3月省內團隊遊恢復後,行業信心開始集聚。
  • 徐賁:美國初中課本裡的核心價值
    徐賁 加州聖瑪利學院教授在一個核心價值明確,並且確實起作用的社會中,日常生活與政治生活是有機地交疊在一起的。例如,正派的道德習俗與民主政治有著不可忽視的關係,以人的自由意志為前提的誠實、信用、寬容、理性、關愛,都是具有政治意義的個人品質。
  • 自然拼讀--英語啟蒙之路
    微課預告| 自然拼讀--英語啟蒙之路英語屋   本周四,英語閱讀PHONICS微課走起!   課程安排   微課主題:《自然拼讀--英語啟蒙之路》    主講老師:Tyger 老師微課時間:3月3日(周四)晚8:00-9:00
  • 徐賁 | 中國社會為何普遍粗鄙化?
    文 | 徐賁現今社會中有不少人似乎得了一種精神上的流行病,那就是變得越來越要面子,但卻又越來越粗鄙。這是由於「榮譽」與「不榮譽」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甚至蕩然無存。   不久前,某藝人母女三人在江蘇教育電視臺競猜節目錄製中放潑撒野、大爆粗口,母親對著一位觀眾挖苦道,我能把女兒培養成億萬人喜愛的明星,你母親做得到嗎?
  • 南非商業信心加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據南非獨立傳媒網站12月10日報導,由於通貨膨脹率較低,加上封禁措施放鬆,商業活動恢復,南非11月商業信心已恢復至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南非工商會(Sacci)表示,商業信心指數(BCI)從10月份的92點升至11月的93.4點。但Sacci表示,經濟表現不佳、經濟衰退、失業率高企和財政不可持續,仍困擾著市場信心。
  • 22個英語啟蒙遊戲讓孩子愛學英文有信心
    今天的文末有免費福利。說到英語啟蒙,爸媽們都會用英文繪本與孩子共讀。
  • 語言學家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說」對英語啟蒙的重要啟示
    在讀了《父母的語言》之後,很多人開始推崇「3000萬詞彙」,希望通過大量的詞彙輸入,來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然而,人們往往忽視了「可理解性輸入」原則。例如,孩子即使是明天看3小時俄語新聞,三年後也沒有一絲進步,因為不是「可理解性輸入」。
  • 徐賁:美國憲法和兒童撫養費
    徐賁 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教授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在美國,不管多麼難斷,碰到難纏的家務事,最後還是必須到法庭上去解決。最難斷的家務事之一件便是,如何讓父母定期交付子女的撫養費。今年3月底,美國最高法院就受理了這樣一宗案件。
  • 在今天,依然要對公民理性懷有信仰 | 杜威來華100周年
    今天,許多美國學者重新認識和重視杜威,是因為他們認清,隨著恐怖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和新專制主義的興起,人類世界又一次面臨普遍的民主信念危機。杜威民主理論的信仰堅持和價值探索,不僅要對抗這些反民主的逆流,而且也要批判審視自由民主本身的缺陷。杜威的民主信仰所堅持的不是民主的完美性,而是,不管面臨怎樣的外部威脅,不管民主本身存在什麼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
  • 徐賁:自由言論和政府督導
    徐賁: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蒂珀·戈爾(TipperGore,前美國副總統戈爾的夫人)多年前曾經提議,音樂出版公司必須對有顯露性內容的音樂作品加以標識,引起了關於自由言論的爭論。搖滾音樂家贊巴(Frank Zappa)指責蒂珀·戈爾,說她對音樂有「進行審查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