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
這是我偶遇的一則家長提問,孩子每天讀繪本、讀英語、玩數學,很少出門玩。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看了提問媽媽的一段補充自述:
「孩子喜歡輪滑、語言表演和英語培訓課程,徵求他的意見後,就都給他報了班,每天上完幼兒園,就是培訓班,回家就是繪本閱讀、英語閱讀、數學遊戲。孩子很多英語單詞發音都不準,我教的辛苦,他練得也很辛苦。每次從小區過,看見其他孩子都在撒歡地玩,我孩子晚上幾乎沒出門玩過。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我很心疼他,少有玩耍的童年還算童年嗎?我心裡有驕傲也有難過。」
現在這個問題全面了,讓我們來全面分析一下,4歲的孩子究竟該怎麼玩與學,才叫「不苦」,才不是對孩子「太狠了」。
因材施教, 首先問問孩子自己的感受
先說說我的孩子吧,今年5周歲,幼兒園中班,她從初生開始我就開始了親子共讀這項漫長的「工程」。
一切從遊戲開始,逐漸地變成了讀圖、讀文字、一本書反反覆覆讀到稀爛,每天的閱讀時間逐漸慢慢地延長再延長。
時至今日,女兒每天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是:拿書看。
無聊了,玩一會兒,拿書看;
催她睡覺,她說讓她把那本書看完;
走到哪書包裡要揣本書,有時是故事繪本、有時是互動遊戲繪本,總是自己用讀書來打發無聊的時間。
這次疫情,幼兒園至今不能開學,女兒宅在家的這幾個月裡,我們家沒開過電視,我一邊帶她一邊忙工作寫文章,有時候真的是沒法顧及過來她,樓又下不去,她就自己給自己安排書看,自己拿筆畫畫,裝模作樣地「畫」字玩。
都說孩子靜悄悄準是在作妖,但是她靜悄悄的時候都是在看書、寫字、玩比較靜態的遊戲。聽不到我喊她。
當然她也畢竟是個孩子,也會粘著我給她讀故事,不會做的手工也會尋求我的幫助,但是相比較而言,她的一整天時間都是浸潤在自己的空間和閱讀氛圍中,並且享受於此。
去年他們的幼兒園開了蒙氏數學課,是另收費的課外班,我徵求她的意見,她屬於第一個舉手報名的那種,3個月後又要收費的時候,我問她「不學了行嗎?」她腦袋搖得跟撥浪鼓一樣,不行不行必須學!
宅家這段時間,她的遊戲消遣中,居然會把數字連加當成一種遊戲,自己給自己出題玩……
最近半個月好不容易天暖了,樓下的孩子也多了,我也會帶孩子出去撒丫子一會兒,讓她跟其他孩子一起滑滑板車、跑跳、玩奇怪的小玩具,但一旦進入閱讀狀態,孩子又會很快進入並且瞬間專注。
想必也會有孩子和我的女兒差不多、把這些可能大人看起來很枯燥的東西當成了一種樂趣的。
那麼,這樣的孩子他樂在其中,他已經把這些當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又怎麼會覺得苦?
辛苦不辛苦,先問問孩子自己的感受吧!
有的孩子需要不斷地激勵、鼓勵,由簡入繁。
有的孩子自主性很強,覺得不管是閱讀還是學習都是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事。
當你通過和自己的孩子溝通了解中,聽懂了他究竟是如何看待現在的生活的,再問問自己的內心,你究竟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他是否能夠成為那樣的人,比我們作為父母兀自在這裡問旁人要有效地多!
合理安排時間 做減法
在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充分傾聽孩子的心聲和需求之後的因材施教,相較而言更得心應手了些。
但我們都不容忽視的是,學齡前的孩子,是整個人生中最好動、也最需要多動多玩的時候,如果在這個時候壓抑孩子動、玩、跑、跳,那麼在今後進入小學階段會暴露出很多問題,多動就是其中的問題之一。
那麼我們不妨給孩子在選擇興趣班和每日安排上做一個減法,做一個合理的時間安排。
例如:孩子現在選擇了輪滑、語言表演和英語三門興趣班,其實這三門課是有動有靜的,並且學齡前的語言類學習也並非就是孩子像在小學課堂上那樣,坐得立立正正地上課,而是通過情景對話、互動遊戲的很輕鬆的方式,所以其實只要孩子感興趣,他接受他認可這種方式,那麼就不要有任何的心理負擔,只要讓他去學,能接受多少接受多少。
只是,這些都是孩子選擇的,那麼選擇了就不能輕易放棄,學什麼東西都有一個爬坡的階段,有個需要走出舒適區的最艱難的階段,等過了這個階段回頭再看,大多數的孩子和家長也都會感謝自己當年的堅持。
回到家的時間,需要合理地安排,繪本閱讀、英語閱讀、數學遊戲,其實並不是每日三樣必有。
如果孩子從小就閱讀並且已經養成了閱讀習慣,那麼他會自然而然地拿起書去看,從這三樣中選出孩子最喜歡的、他最希望每天都要進行的,安排30分鐘左右的時間,然後按照每周一三五、二四六的這樣一周3次一周4次的節奏,每次30分鐘-1個小時的時長(舉例)來安排孩子,所謂細水長流,涓涓不息,孩子的習慣也養成了,又不會覺得任務太過繁重。
學齡前 玩中學 重在養成好習慣 不糾結
玩,還是必須的!
6歲前的孩子能多玩還是要多玩,小朋友們在一起,用孩子的方式解決矛盾和衝突,用孩子的方式去協作,其實就是讓孩子接觸他自己的小圈子,培養孩子的情商和獨立的處事能力的一個方式,這個時候玩是不白玩的。
孩子的興趣班中有輪滑這一項,我覺得這非常好,輪滑不僅僅訓練孩子的體能,彌補孩子靜態遊戲過多導致的運動量低,還能磨鍊孩子的意志,練習孩子的反應能力和肢體協調。
所以,同樣可以採用每周3-5次、每次1小時的時長方式讓孩子去和小區裡的小朋友撒丫子。
可以這樣給孩子安排,例如:
現在入夏了天也長了,幼兒園放學時間大約在4:30左右,培訓班下課7點左右,那麼我們假設最晚7:30孩子吃完飯,還能下樓和小朋友瘋到8:30,8:40—9:10刷一會英語分級,9:10—9:30睡前讀一會繪本,洗漱準備上床睡覺。
如果興趣班不是每天都有,那麼可以安排某一天晚上(例如周六周日)晚上6點-7點玩,7:20—8點數學遊戲、8:10-8:40刷一會兒英語分級,8:40之後想做一會兒手工或者畫畫都可以,讓孩子選他想玩的能在房間裡玩的遊戲,然後9點半左右準備洗漱睡覺。(舉個例子,拋磚引玉)
這正所謂勞逸結合,孩子尙不會做好,就需要我們去合理地安排一下時間。把時間管理得妥當,也會給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這個好習慣會讓他入學後都受益。
其實我們在孩子學齡前做的所有的努力,更重要的就是讓孩子養成一個又一個好習慣。
縱觀那些學霸,有的先天聰慧,有的刻苦努力,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學習習慣養成得好,時間管理能力強,專注力高。
所以我們重點不是讓孩子在學齡前就獲得超越同齡人的什麼知識層面上的東西,而是讓他們能夠獲得良好習慣,而習慣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要糾結,做好調整,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多和孩子溝通,多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