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本文整理自方正字庫字體設計總監朱志偉在極客公園第 66 期活動「字體的力量」上的演講。
字體是一種承載,是一種訴求,也是一種表達。大家都知道字體是文字的載體,它承載著信息,它的任務是記錄和交流,它承載著幾千年的文明,陪著人類一步一步走向文明,走向現代,這是字體的承載。
華文正楷至今已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了。它的訴求是什麼呢?在當時它代表了中國文人的一種審美。因為在民國初年的時候,宋體字雕刻製作工藝比較簡單,速度快,特別是成本比較低,所以在那個時代最流行的是宋體字。可是中國文人不喜歡宋體字,他們認為是硬字,封頭字,他們更喜歡用毛筆書寫的字。楷書就是順應了這種審美,所以深受中國文人歡迎。
我步入字體行業之後發現華文正楷太秀美了,尤其是在它著力表現楷書筆法提和放的時候,中間比較細,兩頭比較粗,在紙張上就比較弱。由於楷書的字面比較小,視覺效果比較不好。這樣我就產生了一種改變它的想法,通過借鑑方筆的風格,在起始轉折處表現一種刀切斧鑿,挺拔堅韌的風格。
通過我進行改造的北魏楷書,筆劃粗了,讀的效果提高了。這是鐵筋隸書,隸書是蠶頭燕尾,我這裡是把它降低最低,稍微有一點,但是比較含蓄。這個想法是怎麼來的?90 年代粗圓、準圓、細圓是比較流行的,我看到這個以後馬上就想到中國的篆書,秦代的小篆,也就是丞相李斯所寫的篆書。它的線條和日本人的圓頭體一樣,但是我用寫小篆的筆法做隸書。左邊是傳統的隸書,右邊是我創造的鐵筋隸書,我這個就比較時尚,這是兩種不同的字體,給人不一樣的感染力。
字體是一種表達,文字藉助於它的風格樣式來進行不同情感表達。它有時可以大吼大叫,有時可以輕聲細語,有時可以優雅訴說,有時可以粗聲粗氣,根據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場景進行不同情感的表達。
社會的每一次進步和發展都會給字體帶來變化。比如下圖左邊是南宋的課本,中間是明代的課本,右邊是清代的銅活字。通過這三個字體比較,人利用工具的能力在不斷提高和增強。清代的銅活字和我們現在的宋體字基本一樣,而從南宋的課本上可以到當時社會的節奏還是相對比較慢的。後來隨著信息量的增加,人們不得不選擇直線條的宋體,所以宋體數量就在增加,軟字不斷地在減弱。
字體應用的每一次創新也會促進社會的發展,比如說王選老師機遇漢字研究發明的字體照白系統,為字體自動化奠定了基礎。我第一次接觸電腦是 1988 年,當時辦公室裡面最好的一臺 286 電腦的硬碟是 40 M,速度非常慢。但是中國漢字數量那麼多,計算機是沒有辦法處理的。
王選老師尋找漢字的規律,解決了用計算機處理漢字的問題。漢字雖然有成千上萬,但是它是一個規律性非常強的符號體系,比如王老師把橫分成幾類,可能分成十類或者分成八類,宋體字的筆鋒又分成幾類,只是存儲這些信息,通過程序來還原,當時還原速度是一秒鐘幾百個字。這個是繼畢昇發明活體印刷術之後的第二個字體發明。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和網絡生活都是基於前輩對漢字形體研究的探索,比如說輸入法,計算機處理漢字首先要解決它的輸出和輸入問題,進行輸入法的研究就是對漢字形體結構和拼音的研究。人類自從有了文字,就進入了文明時代,我認為對字體的研究和探索是智能化的起點。
什麼是好字體?我從來不評論字體的好壞,因為每一款字體都有它的道理,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字體。我只會從它的功能上進行評價,字體的首要任務是要清晰傳達信息和快速獲取信息;同時,字要端莊,這樣才有普適性。接受它的人越多,這個字體的價值就越高;簡約也是很重要的,字體是傳達信息的,不是給人觀賞的,在字體設計上不可以有過多的個人表現,不能有太多裝飾。它的整體感和流暢性、視覺張力都是它必備的表現。
所以我建議大家判斷一款字體是否適合你,要用讀的方法來進行比較。下面三種字體,最左邊是蘭亭黑,中間是悠黑,最右邊是思源黑。我們按照端莊、簡約、整體感三個方式讀,你看一看有什麼感覺。我們用這三種字體來讀,這三種字體的特點還有它給你的感受在你的心裡就基本形成了。
下圖是我五年前在諾基亞 N95 上面做的一個實驗,最左邊是蘭亭黑,最右邊是博雅宋。經過比較我有一個發現,比如說黑體宋在屏幕上橫和豎會偏移,空檔會很不均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要採用技術手段加控制。北魏楷書不存在這個問題,它的空白很均勻,和我原設計是一致的,沒有變形。我覺得楷書的一些斜體字體在屏幕上的適應力更強。
在網絡時代,你可以隨意用喜歡的字體裝飾手機,用你喜歡的字體和別人聊天,可以在網上下載字庫到你的手機上。我們現在網頁用的字都是系統裡面帶的系統字,所以大家屏幕上顯示的字都是一樣的。我們的雲字庫改變了這個現狀,網站設計師可以隨意用你喜歡的字,用戶在終端上打開網頁,設計師用的字會自動下載到終端上,和設計師用的字是一致的,這是我們正在做的雲字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