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校有怪招,在家靠助手,中小學生「光碟」如何入心?)
記者採訪了近50位中小學生和家長,發現學校裡如火如荼的光碟行動走出校門卻遇到了坎兒。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光碟出校要靠入心教育
「我吃不下了。」
9歲的小小一推碗就下了飯桌。碗裡剩下幾根炒青菜,還有小半碗米飯。「剛在學校當上了光碟小標兵,回姥姥家立刻就現了原形兒。」小小的媽媽有些無奈,「光碟行動還沒有入她的心。」
本市發布「光碟行動」指引已滿三個月。近日,記者採訪了近50位中小學生和家長,發現學校裡如火如荼的光碟行動走出校門卻遇到了坎兒。有人說是家長拖了後腿,有人認為是教育重形式輕內容。對此,首都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麗穎認為,踐行光碟需要家校都往前一步,讓孩子真正理解「光碟行動」的意義,養成珍惜糧食,珍愛勞動成果的好習慣。
為求光碟出「怪招」
小小今年上四年級,剛剛獲得了光碟小標兵。她把獎狀貼到小書架上,自己總結了得獎「經驗」:「寧可吃不飽也要少盛,遇到不愛吃的菜,悄悄和小夥伴換著吃。」小小媽聽了哭笑不得。曹女士8歲的兒子為了光碟也想出了怪招,「老師經常誇他表現好,每天都能光碟。可是一放學,他就到處找零食吃。」在她的追問下,孩子鬆口了——他和同學約定好,看誰能做到光碟,「我每次都贏,其實沒吃飽。」
有的學生不小心掉了一塊肉,擔心不能光碟就撿起來揣兜裡;有的孩子不挑食而且吃得多,會有其他小朋友找他來「替」吃;有的孩子擔心雞腿有骨頭不能實現光碟,乾脆不吃……採訪中,近八成學生表示在學校時更注意光碟,有三成學生會為了追求光碟出過歪招。
在家光碟靠「助手」
孫女士的兒子上小學,「他每次早餐吃不完就倒給爸爸。雖然也沒浪費,但總覺得這種光碟有點變味兒。」不少家長都表示孩子在老人家裡時更容易剩飯。李女士一個月才帶著女兒去一趟姥姥家,孩子在姥姥家吃飯時隨意剩飯。採訪中,家長們都認為,學校的光碟教育初衷是好的,在校內確實也有成效;但也希望光碟教育不僅要看「形」,更要讓孩子從心裡信服:爭光碟、拿獎狀不是最終目標,養成節儉習慣,吃飽吃好,才是最重要的。
踐行光碟需要家校都往前一步
彭先生的孩子剛上小學,「老師說一句頂我說十句,自從老師說在家也要光碟,要給爸爸媽媽做榜樣,兒子在家幾乎不剩飯了。」在西城區任教的一位小學班主任說,光碟只是孩子養成好習慣的具體表現,真正的目的是讓孩子在保證營養均衡、健康成長的基礎上,自覺踐行「珍惜糧食,反對浪費。」她給家長支招:不妨在家也做一張光碟「打卡」表,記錄每名家庭成員的剩飯情況,表格還可以細化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零食類,「孩子和家長比賽,看看誰浪費得糧食最少,誰吃得營養最均衡。」
康麗穎說,從兒童成長的三重空間來看,「光碟行動」還應該進家庭、進社區,家校社協同推進,各有側重。「在校期間老師教育要全面,和學生說明白一日三餐吃飽吃好的意義,引導學生隨處都要踐行光碟;在家裡,家長要起到帶頭作用,和孩子協商建立家庭「光碟行動」公約,還可以讓孩子主動邀請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參與進來,讓節約糧食成為每個家庭的基本生活習慣。」此外,社區也要為踐行光碟出一份力,共同推進「光碟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