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寒,似乎成了現在很多女性朋友的通病,春天乍暖還寒,冷;夏天辦公室開空調,冷;秋天早早穿上外套,冷;冬天更不用說了,簡直要了老命,睡到半夜下半身還一片冰涼。
但你以為體寒只是怕冷嗎?其實很多身體毛病,都源於體寒,輕則愛感冒、胃寒,重則引起宮寒、痛經等,這都是女性常見病,希望有這些症狀的朋友,能耐心看完本文!
陽虛則體寒,最傷陽氣的三種行為
幾乎所有的中醫對患者都會提到:注意不要受寒、不要吃冷的食物,即使必須用寒涼之藥也會配上幾味溫性的藥來中和一下。這是什麼道理呢?其實都是為了保護陽氣。
陽氣充足則身體健康,精神健旺;陽氣虛弱,則百病纏身,萎靡不振。那麼,生活中最傷陽氣的行為有哪些呢?
身體受涼,保暖不足
春季過早地穿裙子,露腿露腳;夏天露臍裝走起,風寒長驅直入臟腑。另外就是空調,城市人群幾乎整個夏天都呆在空調房,本該生發陽氣的季節,陽氣卻被抑制了,寒氣卻源源不斷侵入身體。
飲食寒涼,久則傷身
冰西瓜、冰鎮飲料、冰激凌,夏天就是生冷食物的天下。
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必須達到體溫的溫度才開始被消化,冰涼食物,相當於身體要將它焐熱,和抵禦寒冷一樣,長此以往就是對陽氣的消耗。
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負面情緒
通俗來講,就是想得太多、思慮太重,而且這樣的情感多是負面的,思慮過多會讓整個人顯得陰鬱、消極甚至冰冷。
按照中醫理論,思慮過度是傷脾的,脾虛之後氣血生化就失去了源泉,逐漸導致氣血虛,直至陽虛。
陽氣好比太陽,直接決定了身體是溫暖還是寒涼,陽虛則體寒怕冷。
寒性體質的症狀
體型適中或偏胖,但身體較弱,容易疲勞;面色偏淡白,沒有紅潤的感覺;食量較小,消化吸收功能一般;平時畏寒喜熱,或體溫偏低,睡眠質量差。精力偏弱,動作遲緩,反應較慢。由於本類體質陽氣偏弱,長期發展,易致陽氣虛弱,臟腑機能偏衰,水溼內生,從而形成臨床常見的陽虛、痰溼、溼重、宮寒痛經等。
那麼,我們該如何驅寒補陽?
首先,如果想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態,先要調整生活。
注意保暖,不露臍,少吃冰涼食物,空調不要太低,平時要適當運動。秋冬季節,可以多吃點溫補的食物,最出名的食療方,就是當歸羊肉湯。心態要好,少點抱怨,少點思慮,心胸寬廣,保持心情舒暢。冬病夏治:夏天可以用一個驅寒祛溼的方法——熱性食材貼肚臍
現在是三伏天,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時候,為大家推薦一個驅寒祛溼的臍療法。
用花椒六七顆、幹龍眼肉一顆(去殼去核),加一點點艾絨,搗碎後混合在一起,捏成小圓粒。睡前將它放在肚臍裡,用透氣的醫用膠帶貼上,第二天起床時揭掉即可。
別小看這麼尋常的材料,這是一個道家小方子,被稱為補陽驅寒第一方。
這個方子來源於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南師是一位佛家、道家、儒家的大成就者,在為弟子講學時,他特別推薦了此方,後來被收錄在他的著作《我說參同契》第54講裡,大家可以在網上查詢了看看。
這個小小的方子,為什麼效果會這麼好?
其實稍微懂點中醫知識就很好理解。
首先,這三種材料,花椒、桂圓、艾絨都是熱性,屬於藥食兩用的材料。四川人為什麼喜歡吃花椒?盆地潮溼,寒溼重啊。而桂圓呢,女人其實可以常吃一點,可以補氣血,安眠。艾絨是艾葉製成的,純陽之性,是驅寒補陽的好材料,所以很多人喜歡艾灸。
其次,肚臍非常特殊,中醫上叫神闕穴,是有很強的穿透吸收性,胎兒在子宮裡,就是靠臍帶來吸收媽媽的營養。所以中醫上有一種特色療法——臍療。
這個補陽驅寒的小方法,也算是臍療法的一種,肚臍通過吸收花椒、桂圓、艾絨的熱性,熱進寒退,多用一段時間,寒溼會被慢慢驅除。寒邪這個根源一除,上文說到的那些症狀自然就好了。
因為材料都是熱性的,有的人用了可能上火,這時候可以連腳底的湧泉穴一起貼上,引火下行,同時排寒溼。
誠心把這個小方法推薦給大家,對症的朋友可以試試看。
特別提示:這個方法適合陽虛體寒的人,陰虛燥熱的人忌用,經期、孕期、哺乳期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