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摩擦一年多來,美方一些人對華「極限施壓」手段不斷升級,意圖通過包括「輿論戰」「信息戰」「心理戰」等手段,放大經貿摩擦對我國的影響,影響百姓的思維,製造社會裂痕,迫使中國籤下「城下之盟」。一些境內外人士也藉此發布來源不明的信息,刊登極端化評論,意圖影響國際輿論。在這種「輿論攻勢」下,國內一些受眾產生了「恐美」和「崇美」的消極心態,值得注意。
2018年3月,美國挑起對華經貿摩擦的同時,也同步啟動了相關宣傳策略。美方一些人以政治謠言製造市場恐慌、以「諷刺段子」削弱政權權威、以極端言論製造社會分裂、以「陰謀論」剝奪民眾認知能力等手段,對華傳遞消極信息。一些受美官方支持的境外網站也開設評論專欄,頻繁邀請反華人士撰文。其根本目的在於長期破壞我國國內輿論生態,動搖我國政治安全根基。
美方一些人精心設計的三個「思維陷阱」是導致我國內出現一些「恐美」和「崇美」心態的主要原因。
其一是無限誇大美方能力以及與中國對抗的意圖。美反華人士常釋放出一些「熱戰式」的警告,如在「全國抓捕中國學生間諜」「終止中國訪學籤證」「對中國科技禁運」等。美政府內也常以部分零散、碎片化的政策印證上述激進主張,讓人混淆警告與行動、激進言論與實際政策之間的差別,讓人草木皆兵。事實上,美國方面清楚上述極端做法一旦推行,也將對美國在華利益造成重大衝擊,因此在實際行動時並非毫無顧忌。但是,一些美少數極端人士的言論漂洋過海後被國內部分人員包裝成10萬+「雄文」,「恰到好處」地達到催生「恐美」情緒的目的。
其二是將中美經貿摩擦的一些問題異化為排他性的規則制度之爭。貿易戰、科技戰的最終目的是為美國總統撈取政治資本,是美國無法解決國內危機的「禍水外引」。但在美國反華人士口中,貿易戰被美化為「糾正中國行為」「維護有利商業的規則」「消除不公正補貼」等。美方一些人希望全球接受中美制度、規則不相容,經濟將脫鉤的觀念,讓各國及各國民眾在這一問題上選邊站。這種選邊是導致部分「崇美」心態產生的原因。有些人甚至認為,如果中國接受了美國方面提出的無禮條件,美國就會徹底放棄對華不公正做法,有利於中國發展。這顯然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其三是散布經貿摩擦的「不可知論」和小道消息。中美經貿摩擦以來,大量內幕消息、內部人士、內部討論見諸網絡,不少源頭均出自敵對媒體。這些所謂的內幕無法核查,無法追溯,又很快消失,目的在於削弱民眾的認知能力,培養信息獲取上的「惡趣味」,進而變成「傳聲筒」,培養「盲從者」。國際上曾有此類案例,在一國內部培養出大量信息「二傳手」,使網絡謠言能夠更快在其境內傳播,造成更大影響。事實證明,美國當前也採取了類似策略。
擺脫上述「思維陷阱」,根本上要理性看待中美經貿摩擦,客觀看待中國發展條件和能力。中美經貿摩擦是中美關係的新變化,但「修昔底德陷阱」並不是中美關係的根本宿命。對於美少數人士意圖塑造中美「新冷戰」的危險圖謀,我們應保持警惕和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