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文
自從人類學會生火之後,人類就註定離不開光源了,光源可以為人類帶來溫暖,驅走黑暗,也可以用來嚇唬野獸,人類學會利用光和熱,這是人類史上步入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而到了現代之後,人類從利用火作為光源,到轉為了利用電來產生光,在現實生活中,光源無處不在,也正因為如此,城市裡的燈光才會逐漸取代星光。
但在使用光源有一個不可獲取的物理現象卻考驗了科學家許久,那就是當我們打開光源時,光可以迅速布滿整個房間,這是因為光速是宇宙中的最快速度。
那麼,當我們把燈熄滅之後,原本散布在房間中各個角落的光又去了哪裡呢?光子究竟是消失了,還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繼續傳播了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知道光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曾困擾了人們兩千年之久,在春秋戰國時期,墨子就曾經過一項名為小孔成像的實驗,以證明光是沿直線運動的。
此後過了兩百多年,有著「幾何之父」稱號的歐幾裡得對光進行了更加詳細的詮釋,並且還寫了一本名為《光學》的書,書中不僅設想光是直線傳播的,而且還運用數學的方式來驗證光的反射定律,但他卻犯了一個錯誤,認為是眼睛裡產生的光傳遞到了星星上,星星再次反射因此人可以看見星光。
而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眼光」或者「眼速」,我們可以看見幾千光年外的星體,是因為星星在很久以前發出的光傳播到了地球上,因此,並不存在眼速比光速快的說法。
而當我們向著天空打開手電筒然後快速關閉時,光子還是會在空氣中傳播一段時間的,但在光子釋放的途中,它會不斷地被其它物體所吸收。
因此,就算是手電筒亦或是其它電器的光有多麼耀眼,光子也不會一直傳播到宇宙中去的,除非是中子星等含有巨大能量的星體,它們在一秒鐘內釋放的能量就相當於太陽在幾百萬年中能量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