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0日,第36個教師節。三寸粉筆,一顆丹心,我們遇見的每一位老師,都是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然而,也有一些老師,他們的學生可能無法動手製作卡片表達祝福,甚至可能不能用語言說出「教師節快樂」這麼簡單的幾個字,但他們依然會用執著的堅守和辛勤的汗水,澆灌這些幼苗慢慢成長。他們,就是特教老師。這個教師節,讓我們一起來到重慶市大渡口區實驗小學特殊教育中心,看看特教老師的別樣人生。
你能想像一個老師教會學生吃飯就需要半年時間,平時還要給學生洗衣服、幫助學生上廁所,而學生兩三年都學不會寫自己名字,甚至還要學走路······而這一切對於大渡口區特教中心啟智班的老師來說,都已經是家常便飯。
記者在大渡口區特殊教育中心看到,啟智班一共有16名學生,基本都屬於嚴重的智力障礙,不僅連基本的表達都很困難,有的甚至連走路都要老師扶著。對於他們來說,受教育的目的在於學會生活、學會自立。
有人用「蠟燭」來比喻教師,更有人用「春蠶吐絲」來感嘆教師的無私奉獻!而在全市數千名教師中,更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沒有寒暑假,日復一日地充當著教師、醫護人員、保姆以及家長的多重角色。
楊丹:「改變一個學生就是改變一個家庭」
大渡口區特殊教育中心的啟智班大多都是智力殘疾兒童,這些孩子難於溝通,課堂中大小便失禁等意外情況也時有發生,特教老師楊丹用自己的堅持和耐心,幫助中重度殘疾孩子鍛鍊動手能力,慢慢學會基本生活技能。
「我從2012年進入學校開始執教,至今已經8年了。」楊丹老師說,多年的教育經驗讓她認識到,作為一名特教老師,平時在與孩子們相處時要有愛心、有耐心,與孩子多交流。朝夕相處間,她和孩子們培養出了深厚的感情,也對特教老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的情懷。
「孩子們剛入校時,我了解到有些孩子僅僅只是因為發了一次高燒而導致智力障礙,我就忍不住想要呵護他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教導他們,甚至比對自己的孩子還要更好一些。」楊丹說,在她的班級裡,有的孩子從不會自己吃飯到慢慢學會吃飯;有的孩子從不會說話到能與人簡單交流;有的孩子從不知課堂規矩到認真參與每堂課······「孩子們的每一點點進步,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這裡的孩子因為身體原因個人發展受限,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正常孩子是一樣的。除了日常基礎課程之外,楊丹還會為孩子們編排歌舞、樂器演奏、兒童劇等等。為了讓舞蹈動作更加適宜特殊的孩子們,楊丹通常會與其他老師討論修改十幾次;為讓孩子們逐個掌握樂理,楊丹也會一個個地糾正,一堂課下來常常滿頭大汗。
楊丹回憶到,「啟智一班的小辰(化名)是一名『唐寶寶』,特別的招人喜歡。但是小辰的協調能力不是特別的好,我教他一個動作教了特別久,臨近上臺表演,我內心忐忑不安,生怕他跳錯,沒想到那天表演得非常成功,動作做得比平時都好,當時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在楊丹眼中,所有的孩子都一樣可愛、一樣需要被呵護。她告訴記者,她最大的期盼就是教出來的學生能夠融入社會,適應社會,因為改變這樣一個學生就是改變一個家庭,這是她的一個認知,也是她的一個心願。
王紅:從老師到「媽媽」的身份蛻變
今年是王紅來大渡口區特殊教育中心任教的第四個年頭,在四年的時光裡她每一年都會送走一批孩子然後再迎來新的孩子。
「平時課間活動都會在外面踢球、玩遊戲,但是今天天氣比較熱,班上有些孩子感冒了,擔心出汗回到教室以後著涼加重感冒,所以就在教室裡放鬆放鬆。」見到王紅時,她正帶領班級的學生們上律動課,雖然只有三四個學生跟著她的節奏揮舞著手臂,但她依然滿懷激情,努力帶動現場氣氛。
她說,剛來時覺得照顧這些孩子不是什麼難事,但是相處下來,覺得比照顧100多個幼兒園小朋友要累多了。啟智班很多孩子都有自閉症、唐氏症候群、多動症等多重障礙,因此在教學中,王紅注重每一名學生的個體差異。王紅介紹道:「除了學習,更多的是教給孩子們基本的生活技能。由於這些孩子存在先天性生理缺陷,所以僅僅是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都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耐心和艱辛。」
為了幫助孩子們更好地吸收學習內容,王紅每周還會制定課表,書寫成長手冊,精心記錄孩子們的點滴變化。從生活自理、家務勞動,到知識學習、技能培養······她說只有注重差異化教學,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用不同的針對性教學方案,才能使學生真正得到提高。
如今,王紅早已將「老師」的身份轉換成「媽媽」的角色。對於新入學的孩子們,她會親自帶著,教他們怎麼吃飯、上廁所······她是給孩子們擦口水、添衣服、餵藥、掖被角的王「媽媽」,也是精心準備每一個節日,給孩子們準備各種驚喜的王「媽媽」。
李巧迪:牽著「蝸牛」去散步
普通學校簡單平常的教學內容,大渡口區特殊教育中心的特教老師李巧迪卻要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重複十次幾十次甚至上百次。
「由於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很低,所以我們平時教的課程很難有效果 ,我們只能日復一日地重複,讓知識成為他們的條件反應。」大渡口區特教中心啟智班老師李巧迪告訴記者,數字5以內的加減法,很多學生都要兩三年才能學會,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到畢業都不會寫自己的名字,這些在啟智班的學生中都是普遍現象。
在教學拼音時,由於學生發音器官長期處於休眠狀態,難以正常發聲。為幫助學生學會發音、發準音,李巧迪只能先讓學生將手貼在自己的喉部、口邊,讓學生感覺聲帶的顫動、氣流的強弱,找準發音部位;再讓學生拿鏡子照著口型進行練習。這樣練習了十次、二十次,最後一節課下來,嗓子沙啞了,話都說不出來。
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可特教老師卻更為艱辛。這裡的孩子們由於身體原因,不僅學習吸收慢,自理能力也較差,這讓日常教學變得更加困難,平日裡,李巧迪不僅要耐心、重複地教學,還要處理失禁、癲癇等突發狀況。
「基本每天都在處理突發事件。」李巧迪說到,有的小朋友看似安靜乖巧,卻可能隨時爆發情緒。之前有個學生有癲癇病,一般會在她身邊一直都放著一個墊子,老師也要隨時特別關注她,發病的時候要用帕子讓她咬住,以免咬傷舌頭,然後讓她躺在墊子上,她有點胖,要兩個老師才搞得定。
「帶他們就猶如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不能走得太快,也不能太心急,只能耐心地觀察他們的步伐、逐漸熟悉他們的節奏,引導他們不停地向上攀爬。」李巧迪眼角泛光,嘴角上揚。她說,未來,她會繼續陪伴這些孩子們成長,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實現自身價值。因為她相信,每朵花都值得在陽光下盡情綻放。
羅珮瑜:「愛你是我做過最好的事情」
大學畢業,羅珮瑜就來到大渡口區特殊教育中心成為了一名特教老師,負責教育這些有智力障礙的孩子,帶著他們為「生活自理」而努力。
說起與大渡口區特殊教育中心的緣分,羅珮瑜笑道:「大學學的就是特殊教育專業,在大渡口區特殊教育中心實習一年後,覺得這裡的孩子很天真也很可愛,所以畢業後就應聘來到了這裡。」
與普通學校不同,這裡的學生都很「特殊」。羅珮瑜明白,一切都需要從零開始。「剛開始,我也有點不適應。那時候我剛帶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教他們,上完一節課嗓子都幹了,可是他們還是不會,沒有一點當老師的成就感,感覺很失落。但是當我發現,只要日復一日的堅持,他們總有一天會給我驚喜,我就感覺整個世界都亮了。」
「看著這些孩子從最初進來的時候走路都不會,不認識廁所,隨地大小便,到現在已經有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我們覺得很欣慰,自己真的做了一件非常棒的事情。」羅珮瑜坦言,從事特殊教育的確壓力更大、責任更重。她希望特殊教育能夠引起人們的重視,讓更多的特殊兒童得到全社會的關心和愛護,讓他們早日融入社會,快樂健康的成長!
特教老師,他們或許很難品嘗桃李滿天下的芬芳,但他們卻和所有的老師一樣,每天重複著平凡而又偉大的「愛的工程」,他們默默守護著「特別」的天使們,靜待花開。教師節,讓我們對不平凡的特教老師們說一聲「節日快樂!您辛苦了!」
大渡口臺 周牧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