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三篇第1講:積善真的好處多多

2020-12-25 家風研究院
摘自公眾號(家風研究院)

原文: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徵之。

《了凡四訓》被後世尊為「古代已知具名的第一勸善書」,既然是勸善書,「積善之方」這一篇上自然筆墨最多。本篇大致佔據了整部書一半的篇幅。不過文字雖多,條理卻很清晰,共分三部分,分別是:積善有什麼好處?善有哪些屬性?積善的方法有哪些?

積善有啥好處?好處多多。咱們隨著了凡先生的筆一起開啟積善之旅。

了凡開篇就講:「《周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當年顏家願意把女兒嫁給叔梁紇,就是看中了他祖上世代行善積德,推測他的後代必會出現能光宗耀祖的子孫;孔子誇讚舜帝是大孝之人,說:『舜一定可享受萬民的祭祀,子孫也會保住他的福德。』這些都是至理名言,我們試著用以前的事跡來加以驗證。」

這段話剛一看,有點迷糊,好像哪都不挨著哪。我一講您就明白了。因為這裡面隱藏著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說的是顏氏嫁女的典故。叔梁紇的祖上曾經當過宋國的國君,妥妥的諸侯之後。後來其五世祖孔父嘉被宋國太宰華督殺害,被殺的原因挺狗血的,媳婦太漂亮了,讓人家華督給看上了。宋國是待不下去了,他的爺爺防叔逃到了魯國昌平陬邑,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曲阜市,從此從宋國人變成了魯國人。

不愧是諸侯之後,到了叔梁紇這一輩,已經當上了陬邑大夫,那也是一方的貴族了,叔梁紇人品出眾,博學多才,能文善武,名列「魯國三虎將」之一。這就是了凡在原文中所言的「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叔梁紇的祖上確實是德行深厚。顏家把女兒顏徵在嫁給叔梁紇以後,生了個兒子。這個兒子中國人還真沒有不知道的,就是萬世之師---聖人孔子。

有的人可能要問了,孔子的父親咋叫叔梁紇呢?咋和孔子不是一個姓呢?哈哈,這就關係到中國的姓氏學了。咱們現在說「姓氏」都是連起來說,感覺是一回事,其實在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姓、氏各有各的含義,區別很大。

姓是標記同一個母系祖先所有後代的符號,一看姓就知道了這個人的血緣關係出自哪裡;氏是標記同姓家族不同分支的符號,知道了氏就知道了這個人是這個家族哪個分支的。

這麼說吧,先秦時期,姓是用來「別婚姻」的,同姓之人不能通婚;氏是用來「別貴賤」,首先必須男性貴族才能有氏,女的只有姓沒有氏;其次這個男人在家族裡還必須有地位。這兩個條件都具備了,他的後代以他為榮,會從他的名字、官職、封地等等裡取一個字作為氏。到了秦以後,姓氏基本上就沒啥區別了。

咱們拿叔梁紇舉例子,叔梁紇可不是姓叔,而是姓「子」,叔梁是他的字,紇是他的名。當年周王把宋地分封給了微子啟,建立了宋國,分封的同時賜了「子」姓給微子啟。按照當時的習俗,微子啟死後傳位給了弟弟微子衍,這個微子衍就是叔梁紇的直系祖先。所以叔梁紇姓子。

按照這個原理,前面咱們說的孔父嘉,姓子名嘉,字孔父。當年是宋國的大司馬,符合上面所說的標準,他的這一分支,就取他的字「孔父」裡的「孔」作為氏。先秦以前的人習慣把一個人的字和名連起來叫,孔紇孔叔梁就成了叔梁紇。所以呢,這爺倆一個叫孔紇,一個叫孔丘,姓氏上很清白,沒啥問題。

現在大家明白,為啥了凡說完顏氏嫁女叔梁紇,馬上接著提孔子了吧。因為叔梁紇是孔子的老爹。

第二個故事,孔子說舜帝大孝的故事。舜是「三皇五帝」之一,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其實不光孔子講舜帝的孝道,很多的古籍都有記載。《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二十四孝》裡第一孝說的就是舜的故事。

相傳舜早年喪母,父親瞽叟給舜娶了個後媽,生了弟弟取名象。後媽想讓親兒子象繼承家產,說動了瞽叟想害死舜。三個人先是讓舜去整理穀倉,然後放了大火想燒死舜,結果舜從穀倉頂上逃走了。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三人又讓舜去清理水井,舜下去後,三人把井給埋了,其實舜早有防備,從井底旁邊挖有通道,又逃過一劫。舜回到家裡,看見三人正慶賀呢,也不點破,和原來一樣對他們好,幾年後,舜的孝道終於感動了三人。

舜的孝心和德行傳播天下,堯帝看中了舜的德行,把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堯晚年看自己的兒子丹朱才德不夠,乾脆禪位,讓舜做了虞的國君。《尚書》、《史記》對舜記載很多,舜帝為人處世、治理國家,都能以身作則,崇尚以德為先,和諧發展的理念。

「積善之方」開篇,了凡先生用這兩個故事告訴大家「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但是,一來故事的時間過於久遠;二來故事的主人公畢竟都是古代的聖賢。了凡擔心說服力不夠,接下來乾脆化身故事大王,一口氣舉了十個積善的例子,有大人物,也有小百姓,就一個目的,告訴大家積善真的好處多多。

那麼積善到底有哪些好處呢?下面我們一起來聽了凡先生講的「祖上積德,楊少師位及三公」的故事。

相關焦點

  • 《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二篇第7講:改與不改感覺真的不一樣
    前面咱們複習了了凡先生的改過之法,下面咱們繼續聽了凡先生講改過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現象出現,作為大家的判斷依據。了凡講:「許下心願,改過自新以後,明面上要拜託好友經常提醒,暗地裡就只能讓鬼神給予監督。了凡講了八種感應,前四種講清醒時的感覺;後四種講睡夢之中的景象。咱們來看看是哪八種?第一種,「或覺心神恬曠」。以前總是覺得胸悶氣短,總是不太開心。改過以後心胸開闊了,性格開朗了,有心曠神怡的感覺;第二種,「或覺智慧頓開」。以前待人接物,說話辦事總是感覺丟三落四,糊裡糊塗的,滿腦子漿糊,遇事老是想不明白。
  • 《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一篇第12講:立命的學問教給你……
    餘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這一講開篇提到「孟子論立命之學」,是《了凡四訓》第一篇「立命之學」的點題部分。所以咱們先說說「立命」一詞的來源。專家認為因為《黃帝四經》和《老子》學說在古時候合稱「黃老學說」,所以在帛書中才和《老子》放在了一幅上。《黃帝四經》、《老子》、《莊子》都是道家經典,但其中蘊含的思想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代表了道家不同的學派。
  • 《了凡四訓》精髓要義:修持立志、改過、積善、謙德方能改變命運
    常言道:「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用於鞭策人通過行善積德和刻苦用功來改變命運。《了凡四訓》兼容儒、道、佛三家思想和真善美中華文化,作者袁了凡先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大量真實生動的事例,來告誡後世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要自強不息,通過行善事、結善緣以改命換運。
  • 學習《了凡四訓》心得
    學堂老師培訓時,一蓮老師說,她推薦的第一本必讀書是《了凡四訓》。
  • 央視推薦《了凡四訓》,生命是一段程序,你怎麼編寫,就怎麼運行
    袁了凡原名袁黃,撰寫的《了凡四訓》,講述了他從甘於宿命、抗爭宿命到擺脫宿命的奮鬥經歷,感動了諸多名流大儒。影響深遠的「勸世善書」200多年後,曾國藩在閱讀《了凡四訓》後,明白「花未全開月未圓」才是人生圓融的最高境界,立即改號為「滌生」。
  • 《了凡四訓》電影完整版--獻給勇於改變命運的人,強烈推薦觀看學習!
    日本經營之聖、一手締造兩家世界500強的企業家稻盛和夫,早年有幸讀到《了凡四訓》並將其作為人生指導。他後來在其著作中說道: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寫的《了凡四訓》,得到了頓悟的感覺,原來人生是這樣的。《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應篇」的精華所得。全文分四個部分,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 《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的誡子家訓,智慧改變命運
    提起古代家訓類的著作,我們往往會想到《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而明代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也是一部教子的家訓經典,更是一部蘊含人生智慧之書,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袁了凡,名表,後改名黃,字坤儀,原號學海,後因拜訪雲谷禪師,領悟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道,從而擺脫了宿命論,不願再做一個受制於天命之人,因而改號了凡。從此,他便以袁了凡之名行世。
  • 《了凡四訓》立命、改過、積善、謙德
    這是今年在噹噹雲閱讀App讀過的一本書《了凡四訓(譯文)》,覺得非常好,有幸讀到此書,也推薦給你。
  • 《了凡四訓》講記(附 : 妙音恭讀第十六課時)
    ♪點上方播放鍵,聆聽袍笑妙音恭讀《了凡四訓》講記第十六課時▼《了凡四訓》講記全篇18課時表上行下效。 袁了凡先生的《四訓》裡,最重要的是當中的兩篇,這是我們要注意的。立命一篇只是個引子而已,好像我們一般經書裡面所講的序分。而改過、積善,是屬於正宗分。末後謙德這一篇,等於是流通分。這三分最重要的是當中兩篇,當中兩篇就是說的佛法所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四訓》宗旨所在,真能做到,命確確實實是自己建立的,大家好好的去學,古人有說真正發心三個月見效。
  • 了凡四訓-積善之方—佛家為什麼一直勸人吃素
    《了凡四訓》積善之方這一章,到盡頭已經學到第十九天了,剩下最後一點點內容,今天可以把整個積善之方這一章學習完畢。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這兩章也是本書的重點,不可忽視。今天繼續學習吧。原文:何謂愛惜物命?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譯文:什麼是愛惜物命呢?這裡所說的物命,主要是指一切有靈性、有生命的動物。在這個大千世界裡,我們作為一個人,只是因為我們有惻隱之心而已。
  • 有本善書叫《了凡四訓》
    其所作《了凡四訓》自明末以來深受庶民大眾追捧,逐步成為與《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有「中國善書三聖經」之稱)齊名的一部善書經典,在中國社會廣泛流布、長盛不衰四百餘年。這部書安身立命、涵養心性的價值甚至引起精英階層的重視,清代名臣曾國藩(1811—1872)、民國高僧印光大師(1861—1940)都對其推崇備至。
  • 講了凡四訓與四度空間,是在故弄玄虛嗎?
    四度空間,則是當今前沿物理學的一個研究課題。看起來如此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中間有著什麼樣的聯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賈旭東教授是如何解讀的。編輯|書童《了凡四訓》,在國學裡面叫做造命之學,講述了作者改變命運的過程。但它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國學不一定能闡釋清楚,這個答案也許需要從科學裡面尋找。而科學,也一直在研究人類命運的奧秘。
  • 《了凡四訓》講算命可以很準,也可以變得不準
    周秋鵬《了凡四訓》是明代的學者袁了凡寫給子孫後代看的家書,這本書不是為了出版的。估計那時候寫了書也不像現在那樣可以交給出版社公開出版,賺到一筆稿酬和版稅,也沒有網絡自媒體可以發布。就是抄寫在紙上留給子孫後代傳閱,讓他們記住老祖宗的訓導。
  • 讀書筆記: 了凡四訓(第三卷)
    求在我,不論是求內在的德行,還是求外在的資生之具,都要反躬內省去探求,佛家常講「回頭是岸」,就是要向內心裏面去反省,只有深刻的內部反省才能有真正的進步,才能充實自己的德行,而不是只是向外攀遠,向外求馳。《道德經》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 《了凡四訓》六句話,改變你的命運
    原本為教訓自己的兒子,故取名《訓子文》;其後為啟迪世人,遂改今名《了凡四訓》。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內涵深刻,兼融儒釋道三家思想和真善美中華文化,所以數百年曆久不衰,為各界人士欣然傳誦,時至今日,仍然是膾炙人口、滋育身心的傑作。以下是由《了凡四訓》裡精選的改命警句,還望各位讀者細細品讀,立命改過,從而改變命運。
  • 白話《了凡四訓》
    了凡先生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前,光是知命認命,聽憑命運的安排,那是消極而被動的;而在後期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地改造命運,則是積極而有益的。讀了《了凡四訓》,可以使人心目豁然,信心勇氣倍增。《了凡四訓》實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轉移社會風氣不可多得的佳作。
  • 《了凡四訓》第一集(上)
    《了凡四訓》,可以說是現在學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和弘揚者最愛讀的一部經典,為什麼呢?因為人人都希望改變命運,尤其讀書人要知命,知命,才能為君子;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而「知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為夫子到五十歲才能「知天命」。所以我們認識什麼是命,什麼是命運,應該怎麼樣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這是大學問。所以今天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和學習。
  • 《了凡四訓》原文
    書名:《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訓子文》作者:袁了凡,本名袁黃,字坤儀創作年代
  • 《了凡四訓》原文版
    《了凡四訓》第01章 立命之學——原文版
  • 《了凡四訓》六句話,改變你的命運!
    《了凡四訓》,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教育書籍。作者為明代袁黃,字坤儀,後改名了凡;是書作於六十九歲,全文分四個部分。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原本為教訓自己的兒子,故取名《訓子文》;其後為啟迪世人,遂改今名。他的《了凡四訓》融會禪學與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提倡記功過格,在社會上流行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