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徵之。
《了凡四訓》被後世尊為「古代已知具名的第一勸善書」,既然是勸善書,「積善之方」這一篇上自然筆墨最多。本篇大致佔據了整部書一半的篇幅。不過文字雖多,條理卻很清晰,共分三部分,分別是:積善有什麼好處?善有哪些屬性?積善的方法有哪些?
積善有啥好處?好處多多。咱們隨著了凡先生的筆一起開啟積善之旅。
了凡開篇就講:「《周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當年顏家願意把女兒嫁給叔梁紇,就是看中了他祖上世代行善積德,推測他的後代必會出現能光宗耀祖的子孫;孔子誇讚舜帝是大孝之人,說:『舜一定可享受萬民的祭祀,子孫也會保住他的福德。』這些都是至理名言,我們試著用以前的事跡來加以驗證。」
這段話剛一看,有點迷糊,好像哪都不挨著哪。我一講您就明白了。因為這裡面隱藏著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說的是顏氏嫁女的典故。叔梁紇的祖上曾經當過宋國的國君,妥妥的諸侯之後。後來其五世祖孔父嘉被宋國太宰華督殺害,被殺的原因挺狗血的,媳婦太漂亮了,讓人家華督給看上了。宋國是待不下去了,他的爺爺防叔逃到了魯國昌平陬邑,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曲阜市,從此從宋國人變成了魯國人。
不愧是諸侯之後,到了叔梁紇這一輩,已經當上了陬邑大夫,那也是一方的貴族了,叔梁紇人品出眾,博學多才,能文善武,名列「魯國三虎將」之一。這就是了凡在原文中所言的「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叔梁紇的祖上確實是德行深厚。顏家把女兒顏徵在嫁給叔梁紇以後,生了個兒子。這個兒子中國人還真沒有不知道的,就是萬世之師---聖人孔子。
有的人可能要問了,孔子的父親咋叫叔梁紇呢?咋和孔子不是一個姓呢?哈哈,這就關係到中國的姓氏學了。咱們現在說「姓氏」都是連起來說,感覺是一回事,其實在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姓、氏各有各的含義,區別很大。
姓是標記同一個母系祖先所有後代的符號,一看姓就知道了這個人的血緣關係出自哪裡;氏是標記同姓家族不同分支的符號,知道了氏就知道了這個人是這個家族哪個分支的。
這麼說吧,先秦時期,姓是用來「別婚姻」的,同姓之人不能通婚;氏是用來「別貴賤」,首先必須男性貴族才能有氏,女的只有姓沒有氏;其次這個男人在家族裡還必須有地位。這兩個條件都具備了,他的後代以他為榮,會從他的名字、官職、封地等等裡取一個字作為氏。到了秦以後,姓氏基本上就沒啥區別了。
咱們拿叔梁紇舉例子,叔梁紇可不是姓叔,而是姓「子」,叔梁是他的字,紇是他的名。當年周王把宋地分封給了微子啟,建立了宋國,分封的同時賜了「子」姓給微子啟。按照當時的習俗,微子啟死後傳位給了弟弟微子衍,這個微子衍就是叔梁紇的直系祖先。所以叔梁紇姓子。
按照這個原理,前面咱們說的孔父嘉,姓子名嘉,字孔父。當年是宋國的大司馬,符合上面所說的標準,他的這一分支,就取他的字「孔父」裡的「孔」作為氏。先秦以前的人習慣把一個人的字和名連起來叫,孔紇孔叔梁就成了叔梁紇。所以呢,這爺倆一個叫孔紇,一個叫孔丘,姓氏上很清白,沒啥問題。
現在大家明白,為啥了凡說完顏氏嫁女叔梁紇,馬上接著提孔子了吧。因為叔梁紇是孔子的老爹。
第二個故事,孔子說舜帝大孝的故事。舜是「三皇五帝」之一,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其實不光孔子講舜帝的孝道,很多的古籍都有記載。《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二十四孝》裡第一孝說的就是舜的故事。
相傳舜早年喪母,父親瞽叟給舜娶了個後媽,生了弟弟取名象。後媽想讓親兒子象繼承家產,說動了瞽叟想害死舜。三個人先是讓舜去整理穀倉,然後放了大火想燒死舜,結果舜從穀倉頂上逃走了。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三人又讓舜去清理水井,舜下去後,三人把井給埋了,其實舜早有防備,從井底旁邊挖有通道,又逃過一劫。舜回到家裡,看見三人正慶賀呢,也不點破,和原來一樣對他們好,幾年後,舜的孝道終於感動了三人。
舜的孝心和德行傳播天下,堯帝看中了舜的德行,把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堯晚年看自己的兒子丹朱才德不夠,乾脆禪位,讓舜做了虞的國君。《尚書》、《史記》對舜記載很多,舜帝為人處世、治理國家,都能以身作則,崇尚以德為先,和諧發展的理念。
「積善之方」開篇,了凡先生用這兩個故事告訴大家「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但是,一來故事的時間過於久遠;二來故事的主人公畢竟都是古代的聖賢。了凡擔心說服力不夠,接下來乾脆化身故事大王,一口氣舉了十個積善的例子,有大人物,也有小百姓,就一個目的,告訴大家積善真的好處多多。
那麼積善到底有哪些好處呢?下面我們一起來聽了凡先生講的「祖上積德,楊少師位及三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