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很難,但大家都想把自己『賣得』值錢。」擠在應聘人群裡,北京某重點大學英語系大四學生小馮一臉苦澀。 從去年12月起,小馮便一直奔波於各類招聘會上,但至今仍未找到理想的工作,同班同學中和她相同境遇的不乏其人。「剛上大學時,讀外語意味著白領、出國、體面的生活,可現在連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都找不到。」小馮自嘲道。 小馮的求職經歷絕非外語類高校畢業生的個案。一直以來被認為熱門的外語專業,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中遭遇尷尬已是不爭的事實。 根據教育部最近公布的普通本科專業招生、在校生、畢業生情況調查結果顯示,英語專業擴招幅度較大,2003年招收本科生87808人,2004年招收102388人,排在所有專業中第一位。2004年的畢業人數為53466人,伴隨高校擴招規模,不難推斷2005年畢業人數將持續攀高。如果將各類語種畢業生統計在內,數量將遠超過這個數目。 而來源於人事部人才市場的一項2005年高校畢業生需求情況分析數據顯示,2005年外語類人才總需求人數僅23269人,其中本科生14948人,這無疑註定了大量外語類畢業生不甚平坦的求職之旅。 有專家分析,從1999年高校開始擴招,以及近幾年全球化進程加快、國際交流頻繁,這些均在客觀上造成外語類專業過熱的繁華景象,但一味忽視市場吸納能力與實際需求,最終必然導致外語類人才消費的泡沫現象出現。 然而,綜觀外語類人才就業情況並非一片凋敝。IT英才網日前發布的20個專業就業前景預測,隨著外語低齡化、大眾化趨勢明顯,師範類外語人才將走俏市場。此外,受中國日益開放活躍的外交形勢影響,一些小語種人才也將受到重視。 小語種中的大世界 「應聘時競爭對手只有全班同學,好像偌大的部門只是為我們20個人預設的。」就讀於緬甸語專業的洪同學,略帶調侃地回憶自己應聘某部委的經歷。 小語種的「小」確實是有目共睹的。相對於英語、日語、德語等應用面較廣、使用人數較多的語言,小語種只是在少數國家使用的外語語種,因此小語種專業人才也一直由少數學校進行培養。西班牙語、荷蘭語、匈牙利語、保加利亞語、斯瓦希裡語等20多個語種僅在一些外語類院校和教育部重點高校中開設。為保證教學質量,一些專業甚至四年一招,小班規模平穩。 與大語種專業類似,小語種學生畢業後去向主要有外交部等國家機關,大專院校、報社、出版社、電視臺、電臺等事業單位,各國駐華機構及大國企、外企或獨資公司,涉及金融、法律、文化、諮詢等各個領域。但限於語言特色和狹窄的使用範圍,小語種需求量更多取決於國家部委編制、對象國引資投資情況以及雙邊外交關係等,隨機性較大。 「但如果辯證地看,小語種雖然小,卻具有針對性,可以說是稀缺資源,我們的飯碗別人搶不到。」北京外國語大學捷克語專業的徐同學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大學期間,徐同學所在班級參加過眾多外事活動,與捷克駐華使館建立了長期友好聯繫,並有機會邀請大使、參贊等開辦講座,定期舉辦與捷克留學生交流的文化巡禮等活動,不少同學還志願為捷克來華遊客提供生活翻譯、帶團旅遊服務。 「小」與「少」猶如硬幣的兩面,資源的稀缺往往帶來更多機會。作為交流學生,徐同學曾赴捷克查理大學學習1個月,實地生活提高了自身語言能力,對捷克經濟、文化、民俗有了更深的了解,「著實讓我感受到小語種中的大世界」。 據了解,目前,眾多開設小語種的院校將英語作為學生必修的第二外語,並要求學生畢業時達到英語專業四級水平。兩門甚至多門外語的嫻熟運用,成為小語種人才應對競爭的硬體優勢。 「小語種的窄是相對的,需求量應從相對數量看」,結合學生實際就業情況,北京外國語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王燕華主任說,「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民族產業已具備相當實力,很多民企、國企向非發達國家拓展經貿業務;此外,歐盟成員國增多,歐洲經濟逐步復甦,以及我們對對象國本土文化的日益尊重,這些都將導致非通用語種受到重視。學生就業的關鍵是在供需之間找到適當的信息對接口。」 就業拐杖還是特色專業 在不少就讀外語專業的學生看來,工具的目的性和實用性使外語成為技能的代名詞,而非專業本身。 小溫是北京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對於本科四年的英語專業學習,她表現得十分無奈:「就本科教育來說,外語專業只抓語言基本技能,畢業時聽說讀寫譯能力確實有所提高,但並沒有探討語言實質,僅僅培養了一種語言工具。」 作為一門專業,卻缺乏應有的專業特色和專業能力的培養,外語專業的這種尷尬使不少外語類學生在考研時紛紛選擇法律、管理、經濟等熱門專業,以擺脫相對狹隘的專業背景。 「四年本科相當於上了一個漫長的外語培訓班」,考研時由德語改為國際法專業的小鄭打趣道:「沒有專業所長,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自己的綜合素質比較差,知識結構單一,沒有很強的競爭力。報考德語時想著今後有機會出國,前途一片光明,沒有料到這個專業並沒有給我太多想要的東西,反而讓自己在就業競爭中瘸了腿。對於其他找工作的同學來說,外語充其量不過是拐杖罷了。」 儘管對專業性質頗有微辭,但幾乎很少有人質疑外語專業教育本身的教學效果。很多非外語專業背景人才參加各種名目外語類培訓提升自身外語能力,對於這種潛在的壓力,小溫表現得相當輕鬆:「內行人都知道,這種培訓機構只是治標,提高考試成績而已,如果惡補一下可能會使自身語言能力有所提高,但很難超越我們經過4年系統訓練所達到的語言水平。」 專業學習所得到的不僅是流利的語言能力,還有與之相關的禮儀知識的積累與溝通能力的增強。馬來語專業的朱同學對此深有感觸。他說,平時經常與外教、留學生以及使館工作人員溝通交流由此提升了自信,而這正是自己求職時在200多人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相對於其他專業而言,敢於表達可謂外語專業學生得天獨厚的優勢」。 入主流才能有特色 「毫無疑問,外語類人才的軟肋在於知識結構。」有多年畢業生指導工作經驗的王燕華主任說。 時值求職旺季,這一點從各種招聘會上對外語類人才的需求更明顯地反映出來。據了解,目前就業市場上,對工具型外語類人才的需求已明顯下降。具有紮實的語言功底同時具備金融、法律、計算機、通信、商貿等知識背景的外語類畢業生備受企業青睞。而即使是翻譯人才也要求具備相關領域的特定知識。社會對「外語+專業」的複合型人才的需求,直接推動了高校外語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並依託自身教學資源紛紛進行了各具特色的探索。 例如,華東政法大學外語學院憑藉學校雄厚的法學教育優勢,致力於培養能在公安、檢察、法院、司法、海關及經濟貿易等機構的涉外法律部門從事翻譯、研究、管理等工作的複合型英語人才。 北京外國語大學從2002年起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等雙學位,鼓勵不同語種學生拓展自身專業背景。同時為了開闊學生視野並完善知識結構,從2003年起先後舉辦自然科學、人文社科、西方文化等系列講座,主講人的權威性、講座內容的前沿性、話題的多樣性使其成為校園的一道風景。 「中科院院士韓啟德老師曾說過,由於語言障礙,中醫在國外的推廣受到一定限制,希望我們的學生能夠做一些這方面的工作。這正是我們舉辦講座的初衷,重在營造一種環境,以豐富的學養啟迪學生思維,實現我們培養複合型人才的目標。」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務處郭老師介紹說。 然而,隨著資訊時代對外語人才的多元需求態勢,複合型人才的內涵得以不斷拓展,沒有獨立思維與創新素質的「空心人」將難有立足之地。外語教育專家文秋芳撰文指出,創新型複合人才將逐步主導市場需求。她認為,創新型英語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語人才,然後必須具有複合型的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還要融入創新素質。按照她的看法,創新素質包括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這將對外語類人才現有的高校培養模式帶來更大衝擊和挑戰。 在實施外語類複合型人才培養計劃過程中,一些外語院校課程設置仍存在與學生需求脫節的問題。在周圍同學紛紛選修第二學位的熱潮中,德語專業的小李表現出相當的冷靜:「不是我不想修,實在是開設的雙學位課程都不是自己感興趣的。」一方面是學校出於師資、設施等考慮有限的課程設置,另一方面是學生對更多輔修課程的要求,這一矛盾無疑制約了對複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 對此,業內專家強調指出,培養複合型外語人才是高校外語專業改革的方向,要穩妥和科學合理地處理好複合型外語專業「入主流」與「有特色」之間的關係,積極探索複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新模式,走出一條適應時代需求,為社會認可和歡迎的、符合複合型外語人才培養規律的路子。 本文相關內容: 『相約留學』 『外語考試』 『求學論壇』 『高考情報站』 『考研我教你』 『灌水特區』 『調查結果』 『改革開放』 『語言障礙』 『歐盟成員國』 『脫穎而出』 『外交關係』 『教育部』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