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去了一趟,臉被凍腫了。看到超市羊肉包裝上寫著「不摻雜,不注水,不摻羊尾」,我才知道原來肉裡面可以注水。這些年,我都是通過食品包裝上的保證才知道我們吃進去了什麼。 回到家門口,看見了門上密密麻麻貼滿了開鎖電話,心想:當開鎖成為一項普世的技能,門大概就沒什麼用了。
最近,看了一點《夢溪筆談》《大唐西域記》,突然心生意念,要麼遊歷,要麼隱居,選擇一條路,好想離開這裡。
《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治過水,守過邊疆,西出疆域談判過……51歲的時候被貶,回顧自己一生的時候,突然後悔從政。看著他起起落落的仕途之路,到了這裡,我終於舒了一口氣,他終於醒過來了。我想:喜歡科學的人是不適合政治的,因為思維不在一個頻道。如果沈括更早的醒過來,他可以寫出更多本書,甚至創立一個民間學堂。
看了下沈括被貶的原因:駐守西夏中「永樂城之戰」,在建防的選擇時,沈括建議築城石堡、種諤提議銀州、徐禧主張永樂埭,終定為永樂城。
八月,神宗降詔徐禧總領築城事宜,命沈括將帥府移到邊界,以接濟軍用物資和救援。十四日後築成,徐禧令景思誼領四千人鎮守,率餘部返回米脂。 九月九日,西夏出兵三十萬攻永樂城,曲珍忙報知徐禧,徐禧統兵兩萬五千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由於兵力相差懸殊,宋軍失利,夏軍乘勝圍城,截斷水源,永樂城危在旦夕。沈括率兵一萬前去支援,被夏軍阻在永定河岸;又羌兵八萬襲擊綏德,沈括權衡利弊,決定舍永樂而保綏德。種諤因反對築永樂城遭徐禧排擠,心懷舊恨,遂以守延州為名拒絕出兵解圍。
九月二十日,永樂城失陷,徐禧、李稷、高永能、李舜舉等殉國,折官兩百三十人,損兵一萬兩千有餘,謀取橫山的計劃宣告失敗。
元豐五年(1082年)十月十七日,宋廷以沈括「議築永樂城,敵至卻應對失當」為由,貶為筠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沈括到隨州後,寓居於法雲禪寺,無親無故,且行動受到很大限制。 回顧一下沈括這兩個多月命運的起承轉合,千年之後的我們什麼感覺? 說你是錯就是錯的無論如何你都是錯的。三個提議,最終宋廷採取了其中一個人的建議,沒想到西夏出兵三十萬,永樂城只有4000,兵力懸殊,無人可以守。最後皇帝是不能錯的,總得有人錯了吧。
寫一點關於戰爭我並不擅長想起了就會覺得壓抑的話題。
戰爭,不該是建功立業標榜成就的工具,死去的人和倖存的人都一樣歷經劫難值得銘記。而有幸活下來的人就用盡全力避免戰爭不再發生,保護好照顧好那些死去人的家人,這樣的照顧比任何稱謂都更有意義。
你護我安好,我定終身不負。
想起爺爺服役在外,奶奶帶著孩子們艱難度日,需要和欺凌自己的人周旋爭執。我是寒心的。
我們其中有人不友善充滿惡意,這樣負重前行的人無法釋懷。
戰爭結束了,說什麼都是多餘。照顧好死去人的家屬,其他的還有什麼可說的。
每個人的作戰思路不一樣,有人在乎結果不計傷亡多少,有人習慣保守不喜冒險。我欣賞後者。
戰爭終究是一部分人去保護另一部分人,既然他們置身險境,那麼沒有上過戰場的所有人,功勞名譽都和自己無關。
就和「永樂城之戰」,對方三十萬,守軍只有4000,敵我力量懸殊,即使全部殉職,也是杯水車薪,這明顯是宏觀戰略上的失誤。
每一個生命都是珍貴的,他們身後有家人,有朋友,有還自己未完成的念想,所以做任何一個決定,慎重!
這個世界,最昂貴的不是土地,不是財富,是生命!
今日看到了幾位人物的行走路線,心生羨慕,他們那個時候是怎麼確定方向的,沒有地圖導航,社會秩序還很混亂,如何能活著。
突然理解了那些隱居的人,哪怕隱起來後只是吃飯睡覺,他們一定對這個世界失望的人。
我們努力著,拼命者,誰又何嘗不是這個世界中的螻蟻,我們受困於各種力量,恐懼著,忌憚著,無法自由。 想想,真是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