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們詩意地成長
晉江市新塘教育辦 王萬致
因為擁有理想,生活便充滿詩意;因為擁有理想,便詩意地生活著,並創造著生活的詩意。
——題記
據悉,當年《希望教室》這本書在臺灣剛上市2個多月,就重印了13次,銷售量達22000冊。除了好奇,更多的是懷疑,於是便不由自主地去網店買了並讀了進去。
蘇明進,一個臺灣普通的小學教師,卻營造了一座令人感動並驚羨的「希望教室」。這本書以教給學生成長的36種能力為主軸,為我們娓娓敘說有關「希望教室」的故事。 「懂得感恩,學會解壓,尊敬生命」這些能力的培養,就在「訓養椿象,打水球,收養流浪狗,自助旅行,體驗媽媽懷胎的艱辛中流淌……
孩子總會犯錯,而蘇老師採用的教育方法是「寫反省單」為了是讓孩子學會一種能力——做錯事,要會反省。他認為「當孩子寫完了「反省單」,他們往往能確切地知道問題在哪裡,自己做錯了什麼,並且知道如何補救及解決,以及下次該如何預先避免。教孩子反省自己的錯誤,遠比老師處罰他還有教育意義,不是嗎?「蘇老師關注的是孩子價值的澄清,關注的是珍貴的是「覺醒的歷程」,他認為那才是珍貴的,令人感動的。在孩子畢業的時候,他將「反省單」送給了孩子,我想他收藏的何止是「反省單」,更是孩子們的成長。
《希望教室》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從今天起,孩子們眼中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世界;因為他們馴養了椿象,同時椿象也馴養了他們,於是那一扇窗被打開了,窗外滿是柔軟與包容。」我當時不用摘錄就記住了,這句話緣於書中一個真實的故事。校園的欒樹下,出現了超大規模的椿象族群。大大小小的、紅的、黑的椿象,滿地亂爬;數量之多,十分驚人。孩子們見了諸如椿象之類的「寄生蟲」都毫無例外的會有「噁心」「難看」之感。而蘇老師卻讓孩子們去馴養它,來實現「最自然的一堂生命課」 。在課程結束時,孩子們為學校打造一條專屬於學校的「椿象學習步道」,還對全校十幾個班級,進行椿象生態的解說。孩子們如此深刻地參與了另一種生物的生命歷程,我想那馴養椿象的日子已然成了他們師生最香醇的一段回憶。正像文中所說
「…這群孩子馴養了椿象、椿象馴養了我們,那段曾經美好的回憶,將成為心底緩緩流動的能量,溫暖著每個曾經用心過的心靈……」
「……一位柔弱女學生的椿象死了,哭哭啼啼的上演起「黛玉葬花」情節,她將椿象「跳跳」的屍體,埋在學校後山坡上。一個向來調皮的男生,興奮的跑來說:「老師,我的『東東』脫殼了,長出新的翅膀了!……」
這些都是發生在蘇老師身邊的極為平常的一件小事,而他也只是用樸實的語文記錄下來了,他只是用筆在記錄孩子們的童年,他們的成長,眼淚和微笑。記錄本身並不具有意義,更重要的是他所呈現的過程,而透過它們,我們看到了如天使般純真的童心和身為教師的快樂;看到了充盈著智慧,洋溢著人性的光輝的教育細節。它是教師教育理念的一種流露,也是教師和精湛的教育藝術,更是緣於教師擁有一顆博大的愛心。當教育成為了愛,成為了希望,就會變成簡單的教育。閱讀《希望教室》一書,就像觀看一個個教育鏡頭。畫面卻是靈動的,是一個快樂的大男孩(蘇明進老師)領著一群快樂的小孩子奔跑在藍天下的草地上。正是愛讓教育成為一種快樂,借用書上的一句話「你對待孩子的方式,正決定孩子的未來。」是啊!擁有愛心就沒有完不成的事。假如學生是一隻小小的鳥,作為老師的我們就應該是那棵大榕樹,成為鳥的天堂,真情付出,將愛進行到底,那時我們將收穫的是和孩子們一起詩意地成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