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一場民間比武引發全社會對中國傳統武術是否能實戰問題的大討論。有不少朋友問我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實戰,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但回答起來並不容易。
傳統武術是如何訓練實戰的?作為一門武術,實戰是檢驗高低的唯一真理,那麼一名傳統武術徒弟如何走上實戰的道路呢?
清末民初,從給師傅遞了謝儀(也就是紅包)奉上拜師茶後,你就成了一名習武之人。大部分門派的師傅會讓你至少站樁蹲馬步1-3年,時間長短由你的天分、經濟水平和師傅的心情決定。然後,師傅會告訴你基本功可以了應該學一些拳腳。1-3年的時間裡,師傅會教會你幾套拳法、腿法和打法,當然也會夾雜著一些基本功的訓練。比如打沙袋、玩石鎖、耍大杆子等等,接下來開始進入模擬實戰階段。
關於模擬實戰這種流程,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訓練方法,基本原理都八九不離十。無非是分為師父和師兄弟餵招、聽勁和對抗模擬物體這麼幾種手段。餵招就是師父出直拳你擋一下,然後師父出撩陰腿你躲一下這類。武林中這叫搭手,如果是連環餵招就叫作對練或者搭子。餵招的好處在於通過不斷的模擬讓徒弟養成基本的肌肉記憶,如果對方按照套路來的話,你出黑虎掏心我用仙人指路應對就很完美。不過師父們也知道,這種完美應對在實戰中基本不可能出現,於是有了下一個環節叫做「聽勁」。
《師父》劇照。一般來說,聽勁屬於中高級教練課程,大部分徒弟進入了這個階段算門派內圈層了。關於聽勁這個問題,南北方都有自己的玩法,但是原理是基本一致的。就是通過雙方雙手相接,感受對方出招力量的運動方向,然後隨機做出應對。比如太極拳推手、詠春粘手等等,都是典型學習聽勁的方式。徐浩峰的電影中就出現了不少聽勁模擬的場面,比如《師父》裡邊廖凡的徒弟去天津武館踢館用的挾刀揉手就是用刀的聽勁比試。詠春聽勁到了高級水平可以蒙眼離手粘手,也就是蒙住雙眼然後各自手不接上,直接進攻防禦。筆者曾經對推手和粘手樂此不疲,因為跟武友切磋這個不傷和氣,還能夠增進感情。
接下來就是比較重要的環節了,也就是模擬實戰器具。這玩意各門各派也都有自己的方法,比如詠春的木人樁就是模擬敵人的雙手雙腳。打木人樁就是用詠春拳法和腿法,來克制對方伸出的四肢。少林派則有所謂的棉花陣,也就是掛滿棉花球的一個陣型,徒弟必須在蕩起來的棉花裡邊躲避或者格擋。當然練到高級也有用懸刀陣、火球陣的,當然有一定的危險係數。
能夠混到實戰模擬器具階段,基本上屬於入室弟子了,接下來師傅會教你一些絕招(其實就是陰招,方便你初次行走江湖,但是都會告訴你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能用)。然後一般徒弟在這個階段會去找人講手,也就是跟其他門派切磋一下。一般而言,講手這種事情不是踢館,講究的是點到為止以武會友。所以大部分的講手都是一起切磋聽勁技術的範圍內,就是所謂的文比。也有一些更複雜的玩法,比如圈內對打約定打鬥不能出圈不能傷人點到為止。這樣可以極大的限制住暴力的級別,避免因為流血事件造成門派衝突打群架。
那麼,為什麼傳統武術不像現代搏擊那樣,動不動上擂臺打一場呢?這在很大程度上和技術有關係,所謂拳腳無眼,真打容易受傷,沒事就打一場這名武師很快就廢了。那麼為何現代職業搏擊選手不怕這個呢?
如果你經常看拳擊或者散打比賽的話,會發現越是業餘選手越會帶周全的護具,上擂臺軀幹、頭部都要做出保護,手上還得帶拳套。業餘選手抗擊打能力差,不做保護很可能受重傷,職業選手抗擊打能力強,不做保護也不會出大事。古代傳統拳術的徒弟就是業餘選手,但是偏偏他們不能帶護具出去打!為什麼呢?一來當年沒有發明海綿緩衝墊這種東西,所以製造不出專門格鬥護甲。清代的棉甲緩衝效果非常好,可以在比武時用來做防護工具,但是,武林中人根本不敢用玩意,護甲在古代是非常敏感的東西,屬於軍隊和朝廷專享的軍用裝備!你一個練武的家裡私藏一身盔甲,基本上可以判你謀逆罪了,想活命大概沒希望,無非是你個人斬立決還是你全家秋後問斬的問題。
《葉問3》劇照。那麼問題來了,訓練成職業選手的水平不就不怕比武受傷了?職業選手都是從業餘過來的,如果沒有前期一直挨打哪有過人的抗擊打能力。當然傳統武術也並非不練抗擊打能力,比如硬氣功之類的技術,只是這些技術都不如不斷實戰練出來的有效,不然泰森早就去練鐵布衫了!
好了,到了能出去講手基本上就屬於弟子中比較厲害的了,不然師父也不會放他出去跟人切磋武功。但是這樣的徒弟還不算最核心的弟子,因為這樣的弟子還沒學會用兵器。都說中國武術來自古代戰場,你見過赤手空拳上戰場的人嗎?那不是戰士那是找死!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一些獨門兵器,比如形意大槍、八卦門的子午鴛鴦鉞、詠春八斬刀。只有入室弟子,師傅才會教你用兵器之道。為什麼不是入室弟子不教呢?你教人拳腳或者棍法,徒弟出去跟人打架出不了大事,最多是一死一傷的小問題。要是教刀法槍法,出了事師父也會受到牽連。
電影《葉問3》中,張晉飾演的張天志也是詠春派出身,見到葉問師傅就問,「聽說你師父陳華順主要擅長拳腳棍法,不擅長八斬刀!」這可不是什麼好話,分明說你師父陳華順是祖師爺的外圍弟子,根本沒學會最高級的刀法!甄子丹當時只好說「每個師傅有自己擅長的領域」,沒有正面接。其實張晉夾槍帶棍的話要是正面接,當場就得打起來,後來劇情推進張晉就說葉問不是正宗,自己才是詠春正宗,實際上就是對此前這句話的註腳。
既然兵器那麼重要,是不是說明傳統武術兵器的實戰水平比較高呢?這個問題還和此前拳腳的問題一樣,你沒法像現代訓練士兵拼刺刀那樣搞來一身護甲對練,所以在兵器模擬方面也不是很真實。更糟糕的是,兵器除非上戰場否則很難通過實踐來檢驗對錯。日本劍道高速發展時期,也是在劍道護甲和比賽制度完善之後,才能開展對抗性的訓練。
傳統武術究竟能不能實戰?前面說了這麼多傳統武術是如何訓練的,到底傳統武術能實戰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必須講講自己的親身經歷。大約在3年多前,我曾經跟一名泰國教練練習了幾天泰拳,然後發現泰拳引入了大量拳擊的訓練方法。於是就問教練,聽說古泰拳原來都是要踢椰子樹的,現在踢沙袋是不是腿法會沒有那麼狠?教練哈哈大笑說:「有沙袋誰會去踢椰子樹?踢椰子樹是因為原來沒有沙袋,並不是因為訓練效果好!」
「那麼,踢沙袋會不會沒有了泰拳特色?」
教練哈哈大笑說:「訓練效果好就行了,訓練器材當然是越先進的越好!為什麼要搞特色?為了追求特色而放棄訓練效果太奇怪了!」
這不是我提出的唯一一個愚蠢的問題,此後我試圖試探教練是不是有一些秘傳的技術沒有教我。教練則告訴我:「我打了30多年泰拳,我有很多奪冠和勝利的經驗,即便你成為泰拳冠軍我仍然可以訓練你,因為我的經驗更豐富一些。並不會因為你比我能打我就不能教你!有很多足球教練甚至不會踢球,仍舊可以帶著隊員奪冠!比如西甲教練格雷戈裡奧·曼薩諾就是個心理醫生。你要知道,職業拳手除了拳術教練之外,還有營養師、體能訓練教練和運動醫學教練等等指導,一個人能練好拳都是團隊協作的結果,而不是某個教練教你個絕招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所以我為什麼要藏私?」
儘管教練認為我這種想法頗為奇怪,然而在傳統武術圈內這種思維方式依舊是普遍現象。比如某些訓練方法,如果不是來自本門派的原生技法,或者和拳擊、泰拳、柔道的訓練方法太像,即便被證明有效卻仍舊不會被採納。
在亞洲無論泰國還是日本格鬥界,都在不斷吸納各國優秀的訓練方法和技法,來全面提高自身的競技水平。反觀傳統武術界,近年來重新走向復古的道路,認為最古老的方法和技法才是最好的。比如某個門派號稱自己的創始人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將軍,所有訓練方法都是來自於戰國時代的軍事訓練方法。鑑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後,戰國時期很多歷史記載都是空白的,實在難以想像這個門派是如何一直流傳下來,又憑什麼證明自己的功夫源自戰國。
我想各位了解了傳統武林教授徒弟的方式後,基本可以對傳統武術能否實戰有了自己的判斷。搏擊運動和足球、田徑、網球一樣,都屬於競技體育的範疇。所有競技體育雖然項目不太一樣,然而科學訓練、不斷改良訓練方法、提高訓練效果都是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傳統武術要在擂臺上與人爭一日之長短,恐怕單靠復古守舊吃老本是不行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