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相比,中國還有很多差距,但在一些行業和領域,中國已「從跟跑到領跑」,實現了華麗轉身,盾構研製及施工技術,便是其中之一。
我們現在從事盾構及施工技術的專著至今已出版近30部,均是專業技術書籍,只限業內人士瀏覽;央視及紙媒也進行了不少報導,盾構的熱度空前高漲。時代呼喚一部既專業又科普,既片段又歷史,既科學又文學的著作,《中國大盾構》基本滿足了這些要求。
一、權威、全面、全產業鏈,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部盾構產業及施工技術發展史
中國的盾構製造起步於1953年,是一臺手掘式,因當時技術落後而停滯。2002年之後,經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盾構機 實現了國產化和量產化,並且走出國門,出口到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截止2018年底,國產盾構機的設計製造及掘進施工技術水平已達到、甚至在個別領域已超過了國際水平。
面對上述跨越百年、錯綜複雜的史實,《中國大盾構》一書進行了系統梳理。將世界盾構技術發展前世今生進行了系統回顧,有事實、有故事、有人物;將中國盾構技術發展歷史清清楚楚的展示出來,有階段,有圖表、有分析。這是一項開拓性的工作。
盾構產業有明顯的特殊性,就是施工技術引領製造技術。《中國大盾構》一書對國內十幾家從事盾構施工的央企國企及他們所施工的八十四項盾構重點工程,進行了深入的技術創新總結,對國內所有盾構重點工程進行了列表展示,所有重點工程圖片都收入書中,既有資料性,又有總結分析性,十分難得。
《中國大盾構》 對中鐵裝備等六家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研發、產業化進程等,都進行了非常深入的梳理和分析,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中國大盾構》還對盾構「走出去」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整理。在《中國大盾構》中我們看到,中國盾構的「系統批發」「打包出口」讓中國大型裝備以「中國品牌」「中國標準」的形象「走出去」,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越。
作為中國第一部盾構及施工技術發展史,《中國大盾構》是非常合格的。
二、即源於歷史又高於歷史,總結提煉出盾構產業發展經驗和「中國盾構發展模式」及盾構製造與施工的「盾構精神」 。
一部優秀的行業發展史、產業發展史,不僅要科學嚴謹的 行業的發展史,系統地梳理發展進程,還要透過歷史看本質,總結出其中的經驗教訓,探尋其中的發展規律,這才是史學的本質所在,正所謂寫史抓本,續史明鑑 。在這方面,《中國大盾構》也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成功。
一是《中國大盾構》透過史實,總結了盾構行業的發展經驗。《中國大盾構》說出中國盾構產業成長的寶貴經驗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需求引領。國際國內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鐵路公路交通、城市軌道交通、綜合管廊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儲油儲氣工程、大型煤礦斜井等。隧道掘進機市場前景寬廣,中國企業大有可為之地。
第二,企業主體。在市場機製作用下,我國企業徹底擺脫了過去那種「等、靠、要」的落後狀態,真正成為科技創新主體,形成內在動力機制,把掌握核心技術視為企業的命根子,展現了明顯的主動性、積極性。
第三,協同創新。在改革開放形勢下,吸引國內外研發力量組成實力強大的創新團隊,迎著難題創新突破。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培育高水平創新人才,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
第四,服務用戶。企業以高度負責的精神為用戶提供技術服務,現場指導,加強維護,使隧道掘進機正常運轉取得良好績效,並從使用中發現問題及時研究改進,建立製造廠商與用戶之間的新型合作夥伴關係。這些寶貴經驗都值得繼續發揚光大。
二是《中國大盾構》總結了中國盾構產業發展模式。引進世界先進技術,說到底就是「市場換技術」。
回首中國盾構的技術發展路徑,我們看到了它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中,探索出了一套獨特的、技術創新的「中國盾構模式」,它就是:」央企國企主導,政府全力支持,順應時代發展,優勢領域精準創新;在學習中追趕,在追趕中超越,一步步從盾構大國走向盾構強國。」
如今,中國是「飛天有神舟,潛海有蛟龍,追風有高鐵,入地有盾構」。《中國大盾構》凝鍊的中國盾構精神是「勇往直前,創新行遠」
三、即寫事,又寫人,讓科技精英和大國工匠名垂史冊,是中國盾構產業及施工技術領域的《史記》
在行業發展史中寫人物傳記,長達10萬多字,這是首次,也是創新。《中國大盾構》專門設立「時代風流人物」一章,分「科技精英」和「大國工匠」兩節,記述了23名技術頂尖人才和10名技能型人才的不凡事跡,並配以精美的現場照片。這些人,幾乎涵蓋了盾構及施工的所有「大師」級別人物。
為英雄樹碑,為凡人立傳,乃中國修史的美德。
四、既是歷史的,又是文學的;既是專業的,又是科普的,專業性與可讀性高度融合
《中國大盾構》是一部複合型的歷史著作,它集三重身份於一體,既是一部科學專著,又是一部科普著作,也是一部優秀的紀實文學作品,這在以嚴謹著稱的科學出版社的出版物中,是極少見的。這部書,既是專業的、歷史的、又是文學的,科普的。
這種複合型,是由《中國大盾構》的定位和讀者指向群體決定的。中國大盾構的發展史,必須是專業的, 因為盾構是大國技術、大國實力,大國工匠等技術的結合體;必須是科普的,是因為一部民族工業的振興史,不能光局限於工程技術人員的圈子裡,要為大眾讀者接受;必須是文學的,是因為可讀性、趣味性要強,90多萬字的書,要讓人能看、喜歡看,給人以文學的享受。
這種複合型著作的成功,還得益於兩位主編的身份。主編李建斌是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盾構產業化的推動者和奠基者之一,國家科學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的獲得者。主編才鐵軍是資深財經記者、行業發展史學者。紀實文學作家,作品被《新華文摘》雜誌轉載5萬餘字。兩位主編將他們專業的、文學的知識有機融入書中,才有了這部書的科學之美、文學之美。
總之,《中國大盾構》將盾構這一大國技術,「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系統地展現出來,將中國盾構人頑強拼搏的事跡記錄下來,將盾構產業發展有的經驗總結出來,正如孫永福、錢七虎、杜彥良三位資深中國工程院院士推薦詞中所說:這是一部優秀的、專業的、科普的、文學的佳作。(作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