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0617_326168_taonews.html
以「依靠專家,面向百姓,傳播醫藥保健科普知識」為辦刊宗旨,以「求醫問藥、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為主要內容,邀請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藥學專家撰稿,為家庭讀者及各類慢性病患者的求醫問藥和日常保健提供豐富信息和權威指導。
文章數
生長激素真能使人「返老還童」嗎?■ 張家慶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內分泌科教授延緩衰老劑?1990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引起了醫學界震動。該文的研究是,給12名60歲以上男性應用重組人生長激素(rhGH)以後,發現他們身上的脂肪量減少,肌肉重量增加,皮膚彈性增加,看起來更健康。血脂減少還有可能降低心血管病風險,毛髮較前長得快,心情也有所改善等。作者並沒有提出把重組人生長激素作為抗衰老或延緩衰老的藥物,但說這些改變等於使這些老人回復到了10~20年前的「壯年」時期。此文引發了日後的一些類似研究,也得到了陽性結果,但都是小樣本(至多不過幾十例),而且用藥時間不長。但這項研究還是引起了商業界的青睞,推出了不少由維生素、草藥等組成的「抗衰老保健品」(美國稱為營養補充劑),廣告均聲稱能促進生長激素分泌,因而能延緩衰老。這些保健品造成了社會公眾認知的混亂。2003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又同時發表了兩篇文章,一篇由現任雜誌主編撰寫,另一篇為1990年該雜誌的主編撰寫。他們都明確認為,把重組人生長激素作為延緩衰老的藥物證據不足。1990年的那篇文章及以後的類似研究都是小樣本的、應用時間不長,而且對不良反應強調得不夠。大劑量及長期應用重組人生長激素後,會出現高血壓、關節痛、四肢水腫、腕管症候群、糖尿病及男性乳房發育等不良反應。即使應用於兒童侏儒症,法國也發現使兒童總的死亡率稍有增加,因此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在此藥標籤上加上了安全警告。此後研究還發現,繼續使用促進生長激素分泌的藥物,甚至是純的重組人生長激素,不論是口服還是肌內注射,都會在幾個月以後發生抵抗(即以前的一些良好效果逐漸消失了)。因為,有些促生長激素分泌的藥物也能促進「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的分泌,使腎上腺分泌的皮質醇增加,從而阻斷生長激素的作用。美國默克藥廠原先研究一種口服的促生長激素分泌劑(MK-677),也因上述原因而放棄。生長激素,顧名思義是一種促進生長的激素。它是由人體腦垂體分泌的,我們每個人靠它才能從初生嬰兒長高為成人。美籍華人、著名的腦垂體內分泌生物化學家李卓皓(1913-1987),長期從事人體生長激素的研究,被稱為「腦垂體激素之父」。李卓皓教授花了32年時間,從發現、提取、純化、鑑定、測胺基酸序列、闡明化學結構,直到1970年終於人工合成了生長激素。這個由256個胺基酸構成的蛋白質,在那個時候是人工合成的最大的蛋白質分子。李卓皓教授發現生長激素後,有人試圖用它來治療兒童因缺乏生長激素所致的侏儒症,但是因各種動物的生長激素不同,大多沒有成功。只有一個醫師從某一種猴子垂體中提取的猴生長激素才取得了一例臨床效果。美國於1960年成立了專門組織,收集全國屍體解剖所得的垂體,提取出了人生長激素(hGH),用於治療兒童垂體性侏儒症。其他發達國家也學習此方法,全世界治療了超過27 000例。1985年這些孩子中有人出現了致死的克-雅二氏病,即今天大家知道的「狂牛症」。研究發現,這些患者都是在10~15年前應用過從屍體中提取的人生長激素,於是有關部門立即禁用。因李卓皓教授已經合成了人生長激素(hGH),促使廠商應用重組DNA生物技術,能夠大量生產,才廣泛應用於臨床直到今天。生長激素的生理功能 生長激素(國外也叫促體素)雖是從腺垂體分泌的,但它也有個「軸」,和性腺、甲狀腺等不同的是它沒有一個靶腺,而是直接作用於全身器官組織,促進生長,使細胞再生。生長激素有一個特點,它進入肝臟產生的「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也能發揮促生長的作用。垂體受下丘腦控制,下丘腦分泌「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HRH)」及「生長抑素」,前者促進、後者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這兩者受各種外界因素(如睡眠、運動、應激等)的影響而取得平衡,而使生長激素分泌或不分泌(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呈脈衝性,即一陣一陣的。高峰出現在入睡後約1小時的第一次深睡眠時,腦電圖上顯示為慢波,以後第三、四次深睡眠時也各有較低的高峰。白天分泌得很少,隔3~5個小時才分泌一陣子。因此,那些白天興奮活躍、晚上倒在床上就呼呼大睡的兒童長得高,而平日不能安睡的兒童長不高。人一生的生長激素分泌量逐漸減少。青少年時每天平均分泌700微克,成人為400微克。進入中年後每10年約減少14%,到40~45歲下降最快,45歲以後則穩步下降,到老年時每天平均分泌40微克。老年時因骨質疏鬆脊椎被壓縮,人會「越長越矮」。這40微克生長激素有什麼作用呢?老實說,並不清楚。因為生長激素的全部作用至今還不完全清楚。隨著年齡的增長,從17歲開始,細胞受體對肽類激素逐漸不敏感而產生抵抗,如胰島素、生長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及瘦素等。因此,老人血中胰島素水平代償性上升而易患2型糖尿病。而胰島素增加對生長激素的釋放有負反饋作用,對生長激素分泌不利。另外,體內脂肪增多也會減少生長激素分泌,而且會減弱其作用。總而言之,生長激素也是一種促進蛋白質合成的同化激素,對兒童青少年期的生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與睪酮有協同作用,要知道女性也產生少量睪酮,而性激素要發揮作用需要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的協同。但人工添加生長激素以延緩衰老,至今尚未得到確切證明。一句話,若想保持年輕的健康狀態,目前並沒有什麼靈丹妙藥。還是應該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充足睡眠、適當運動、平衡膳食減少脂肪攝入、保持平和心態等。生長激素與癌症有關嗎有人擔心,生長激素過多是否也會促進癌症的生長?從目前資料來看可能性不大。如垂體瘤造成肢端肥大症的患者並不使患癌率增加;癌症患者用手術或放療破壞垂體後,補充重組人生長激素替代療法者,其患癌率也不增加;兒童垂體性侏儒症用重組人生長激素治療者並不增加患癌的機會;上述研究中,老人用重組人生長激素者患癌率也不增高。但與性激素有關的器官癌的生長(如前列腺癌、乳腺癌)則與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水平有關。 (作者博客:blog.sina.com.cn/drzjq)
loading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未經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複製或鏡像
京ICP備1100085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388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1611號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