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我們總結表面活性劑的特性,具體內容如下:
1.形成膠束
(1)臨界膠束濃度(CMC):表面活性劑分子締合形成膠束的最低濃度即為臨界膠束濃度(CMC)。
(2)形狀:球、棒、板、層狀等。
(3)結構:疏水碳鏈向內,形成非極性中心區,親水基朝向介質水。反膠束形成條件與介質極性有關。
2.親水親油平衡值(HLB)
(1)HLB值:表面活性劑分子中親水基與親油基對油或水的綜合親和力稱為親水親油平衡值(HLB)。 人為規定:HLB大的親水性強,反之則親油性強。表面活性劑的HLB值不同,其用途不同。HLB值在3~8適合作W/O型乳化劑;HLB值在8~16適合作O/W型乳化劑;作為增溶劑的HLB值在13~18,作為潤溼劑的HLB值在7~9等。
(2)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HLB具有加和性計算公式為:
HLBAB=(HLBA•WA + HLBB•WB)/(WA+WB)
3.增溶作用
(1)膠束增溶
表面活性劑在溶液中的濃度達到CMC後,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藥物在膠束溶液中的溶解度顯著增加,形成透明的膠體溶液,這種作用稱為增溶。起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劑稱為增溶劑,被增溶物質叫增溶質。
(2)溫度對增溶的影響
1)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Krafft點
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溶解度(S)隨溫度升高而增加。即T↑,S↑,當T達到一定值時溶解度S急劇上升。這時的溫度T稱為Krafft點,Krafft點越高表面活性劑,其臨界膠束濃度越小。Krafft點是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特徵值,是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應用的下限,在這個溫度以上表面活性劑增溶效果更好。
2)曇點
聚氧乙烯型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溫度升高至某一點時,表面活性劑S↓(急劇),溶液由清→濁(起濁、起曇)。當T↓,S↑,溶液由濁→清,這一特定溫度稱為曇點,曇點是聚氧乙烯型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特徵值,在使用表面活性劑時應注意這一特性。此類表面活性劑的曇點在70℃~100℃,吐溫20為90℃,吐溫60為76℃,吐溫80為93℃,泊洛沙姆108與188在常壓下觀測不到曇點
例題:能發生起曇現象的表面活性劑是
A.脂肪酸山梨坦
B.十二烷基硫酸鈉
C.卵磷脂
D.聚山梨酯
E.硬脂酸鈉
答案:D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責任編輯:kangqing)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