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一則簡短的聲明,名為《關於某高校研究機構發布「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的聲明》。
內容中針對前不久網上流傳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基於中文學術成果的評價(2020版)」,指出發布該排名的機構與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沒有任何關係,非教育部官方授權並承認的排行榜。
儘管內容非常簡短,卻在高校圈裡引起了軒然大波,有的人拍手叫好,表示早就對這種亂發排行榜的現象嗤之以鼻;有的人卻驚出一身冷汗,因為不少高校都曾發布過或正在醞釀類似的排行榜。
一、長安大學撞了槍口
那麼,很多人可能會好奇了,聲明中提到的「某機構」究竟是哪裡呢?稍微搜索一下就不難知道,發布該排行榜的機構為:長安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
目前,該中心的網站已經無法登陸,曾發布的相關排行榜已經無法查詢,只剩下網上的一些二手截圖。
據了解,該中心於2014年1月正式掛牌,隸屬於長安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然而卻是時任校黨委書記杜向民兼任該中心的主任。試想一下,一個隸屬於大學學院的研究中心,卻是大學的一把手來兼任主任,受重視程度大家都心知肚明。
該中心就是以發布各種排行榜為主要工作和噱頭。成立後的次年,2015年,便發布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基於中文期刊的研究」。由此可見,此次被教育部點名的排行榜,並非該機構第一次發布的排行榜。
二、高校發排行榜究竟有什麼好處?
那麼,很多不知情的小夥伴可能就好奇了,高校費盡周折搞一個排行榜出來,究竟是為什麼,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好處自然是大大的,不然誰會費勁做這個工作呢。
1、拉風頭,提高學校知名度和影響力。很多同學可能對長安大學並不十分熟悉,甚至沒聽過。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211工程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所以說還是很不錯的。
但是,處境又比較尷尬,在所有的211大學中,長安大學的排名、知名度和口碑又是比較偏後的。曾經在一些所謂「最不推薦的211大學」相關文章中還有上榜。
因此,我們不禁發現,越是處於這種地位的大學,越喜歡「搞事情」。原因很簡單,如果只是一所普通院校,權威性不夠,想搞個排行榜很難有人配合你。知名度和口碑較高的985、211名校,也不會盲目去搞這些所謂的排行榜。而在211中知名度和口碑偏後的學校,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在學術圈裡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最喜歡「搞事情」。
2、獲取更多的學術機會,加強學科建設。造勢成功,影響力也提高了,接下來會帶來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呢?
比如,國家、省、市等各級各類社科基金課題,就有望多分幾個名額給學校,提高學校和老師的收入。有了課題和經費,老師也可以發表更多的論文等學術成果,就可以進一步提高學校的排名。
同時,也有望開設更多的博士培養點,可以用來爭取更多的經費,吸引更多專家學者來校工作,進一步提升學術培養能力。
3、能帶來實際的經濟利益。有人願搞排行榜,自然也有人需要上榜,尤其是那些在普通院校裡學術能力一般的教授專家。如果能上一個排行榜,就可以給自己多貼一個頭銜,為自己造勢,提高在圈子裡的影響力。
真正的學術大家自然是不屑於此的。但還有大把的高校老師需要充實自己的頭銜。頭銜自然不會白給你,就想上榜也不難,交錢就可以。
有高校教授曾透露了對此的看法,表示經常接到一些排行榜的電話,介紹自己的權威性、發布機構,以及身後背書的高校等等,並表示只要花點錢就可以上榜,名次越高收費自然也水漲船高。
其實,各種各樣的排行榜太多了,但具有權威性的很少,大部分都是無稽之談,發布機構和上榜人一起搞出的「皇帝的新裝」。
三、搞形式,務虛不務實的不良風氣
高校搞出的各種排行榜,也只是一個縮影。縱觀整個社會,這種搞形式、空架子、務虛不務實的風氣隨處可見。
各種城市排名、娛樂明星排名、運動員排名等,以及各種電影節、音樂節,也都搞出一大堆的獎項,各種影帝、影后爛大街。由此可見,不僅是學術圈,各個行業領域都充斥著這種空虛、浮躁、不務實的作風。
我們的各行各業真正需要的,是那些兢兢業業、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精益求精把事情做好的人。「工匠精神」指的絕不僅僅是車間裡的藍領工人,各個行業的從業者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