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得患失,是不是包括我們很多成人都有的一種心態,其實這樣的情緒也會牽動著身旁的其他人,使得相處的氛圍很緊張。
當孩子得失心重,家長該怎麼辦?
首先,關於得失心,可以試著先檢視孩子對於得與失的後果,在意的可能會使什麼。同樣的,父母也必須先思考我們平時是否太過於強調孩子不能輸,或者在孩子輸了之後,我們可能呈現出失落或落寞的反應。另外,請留意我們平時是否常不知不覺的容易做出比較的反應。孩子最害怕的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如此一來,孩子就有了一個最大的、永遠不可戰勝的敵人——「別人家的孩子」!這對孩子不公平,父母一定要堅決摒棄掉這種做法。因為你的孩子也沒有常說「別人家的爸爸」「別人家的媽媽」,是不是。讓孩子注重的是自己努力的過程。
第二,就事論事很重要。孩子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謾罵,有時候我們應該多思考,對於孩子的表現採取責罵的方式,到底是在期待孩子改變什麼?許多問題並非用責罵就可以解決,過多的責罵,反而讓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優勢與價值。父母多引導孩子看見自己面對問題時的態度與過程,避免問題套在孩子的特質與能力上。責罵多了,孩子聽久了,容易貶低自己的能力,看不見自己的存在。
第三,預防低標人生。「反正我就是做不到,既然如此,乾脆把目標設低一點,或許還比較容易達到。」有時,你會發現孩子面對挫折或挑戰,有些設定了太高的目標,才會達不到。有些則是乾脆降低標準,降低到低於自己能力水平以下很大的程度。
第四,聚焦下一站,換句話說,就是給孩子一個繼續前進的動力。以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讓他明白,專注於當下是一種力量,還有一種力量是從未來中汲取能量。只顧著埋頭拉車不是一個長久的狀態,還要適時抬頭看路,一個合理的目標會給孩子繼續前進的動力。
第五,不要強迫孩子實現父母的期待。為什麼孩子一定要符合父母的期待?為什麼父母不完成自己的期待或夢想?自己做不到的,為什麼就要留給孩子來完成?有時候孩子的挫折來自父母的高標準期待,但是孩子對於父母所設定的目標缺乏興趣或者無法順利達到附的標準時,多餘的挫折感就容易開始積蓄了。孩子畢竟不是我們父母的替代品,最好我們引導孩子順利地找到孩子自己真正符合的目標與期待。
最後一點要讓孩子有勇氣面對眼前的挑戰,首先你要讓他看到自己的「有能力」。這樣看待自己的習慣,至少讓孩子第一時間遇到壓力時,仍然能夠沉得住氣,畢竟自己還是具備功力可以面對挑戰的。
如何讓孩子熟悉自己的優勢,平時羅列出這些特質讓孩子能看見,就顯得非常重要。例如孩子的優勢包括面對問題臨危不亂、嫩鞏固順利地轉換情緒、勇於嘗試新的挑戰等等。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
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我們一定要先陪伴孩子,不要說太多話,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與支持,父母的支持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輕輕拍拍孩子的肩膀或是給一個溫暖的肩膀讓孩子倚靠,有助於孩子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