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娜
"遊泳健身了解一下?器械齊全、條件一流,新會員鉅惠,買一年送一年"、"現在辦卡理髮可以享受八折優惠哦"。現在出門,經常可以遇到這種現象,這些推銷人員就是想讓我們掏錢辦卡,但辦卡之後也會出現很多情況。
比如理髮店還沒開張,幾百塊錢的金鑽會員前途未卜;健身房都急著"跑路",幾千元消費的年卡將失效。教育機構一紙通知,餘款一萬多元的學費"一文不值"。長期的疫情給零售業帶來了巨大的經營危機,也孕育了難得的"跑路"機會。小老闆卷錢還血,消費者投訴無門。之前有句話:通知:假期將推遲到2.2,通知:假期將推遲到2.10,通知:假期將推遲到2.17,通知:公司已經沒有,不要回來了。
疫情告訴我們,這不僅僅是個玩笑。如今破產一度成為今年的關鍵詞。這場流行病教會了更多的人掙扎求生,企業也不例外。呼籲政府減稅降息,向消費者發放促銷優惠券,市場正常漲價。但最有效、最無情的,無非是"跑路"兩個字。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跑路"的擔憂頗多,但疫情給人們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在這場持續了四分之一的疫情的掩護下,一些企業開門迎客,另一些企業則逃之夭夭。預付卡,企業商戶可實現資金返還,消費者可享受更大優惠。預付費制一箭雙鵰,是商家卷錢失去聯繫,消費者的錢白花了。在許多企業之間的糾紛中,受害者往往處於無序狀態,無法合作。權衡成本,大多數受害者選擇承認自己的厄運。
這種"預付費制"在教育培訓、美容院和健身行業尤為普遍。很多商家在消費者辦卡充值後,會"漫天要價",等到治理出現問題才跑掉,其實,這與房地產行業的"期房"大同小異。正因為如此,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僅在上海,2019年44275宗投訴中,就有近一半是因為關門逃跑引起的。
我們熟悉的教育機構——"韋博英語"也陷入了辦學風暴,20多年的品牌培訓機構倒閉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由於商店關閉,許多學生仍然在不能消費的前提下扣除學費。提前繳納的學費很難全部收回,這無疑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很多商家很難處理,甚至連消費者的利益都不願意處理,這樣一來,消費者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
有人不願意相信這些"辦卡消費"這種方式,但仍有一些人"甘願上當",在打折誘惑下嘗試。為什麼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騙局",但企業可以繼續這樣賺錢?
除了利用各種營銷手段刺激消費者消費行為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服務業沒有與製造業一樣的行業標準,再加上"預付費"模式,所以總會有人"上當受騙"。"預付費制"本來就不公平,因為它更多的是為了保護商家的利益,讓消費者處於被動地位。在這種"預付費"亂象中,受害者就是消費者。特別是今年下半年,隨著消費方式的變化,引發的糾紛越來越多。對此,相關人士在一次會議上表示,這種預付卡發行已經嚴重影響了市場秩序,雖然消費價值不大,但涉及的人群眾多,因為大多數消費者不知道如何有效保護自己的權益,只能吃"啞巴虧"。目前,仍有不少商家在這種消費模式下,等到管理不善,才會拿錢跑路。與此同時,還有很多人還在"傻傻"的上當。
預付費制度的基礎。這是商人的誠信和穩定。面對一些不誠實和不道德的行為,監管者不能坐視不管。事實上,對於預付費消費,從國家和地方都出臺了標準。例如,國務院發布了一項指導方針,規定校外培訓機構"每次收費不得超過三個月"。商務部還規定,發行預付卡的企業應當自發行之日起30日內向商務部門備案,並按照預收資金的一定比例將其存管資金存入商業銀行。但現實中,由於法律法規不準確、處罰機制不明確、不完善、力度過小、監管範圍廣等因素,不少機構一直信心滿滿,普遍以收費前限時詐騙、兜售"課時"等因素逃避監管。這些規則的效果是有限的。但消費者在法律上長期處於弱勢地位,難以追究其賠償責任。
目前,這種"圈錢"運行程序很容易出現在美容院,各種課程培訓、健身等行業。類似的騙局其實就跟此前的"期房"套路不謀而合,他們使用一些小的利潤作為誘餌。讓消費者做會員卡,但最終的承諾都不會兌現。
所以作為一個消費者,我們一定要警惕這些類似"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只要不貪小便宜,那麼說謊者就很難成功。
(本文系爾東商業觀察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於百家號爾東商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