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保護文物一樣保護老地名

2020-12-15 華夏經緯網
 

2018-03-28 11:35:09    華夏經緯網

  長沙晚報評論員 肖應林

  充滿韻味的老地名,承載的不僅僅是城市的歷史,還承載著無數人的記憶和鄉愁。從2014年起,長沙開始了全面摸清地名「家底」的工作。4年來,已調查採集收錄地名數據27萬餘條,一批瀕臨消亡的老地名得到了搶救性保護,並已初步形成長沙市地名文化遺產目錄。

  (3月22日 《長沙晚報》)

  一座城市善待老地名,就是呵護城市文化;規範老地名,就是留住城市「文脈」;讓老地名在新時代煥發新風採,就是增強城市軟實力。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中,這已越來越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和行動趨向。原因無它,就在於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競爭,已彰顯出一點:各地大街小巷的老地名往往是其無可匹敵的「法寶」。比如在招商引資中,不少投資者最初的選擇就是衝著老地名那熟悉親切的名字而來,乃至作出「留下來」的最終決斷。

  遺憾的是,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各地城市尤其是一些歷史文化名城,因為地理自然實體消失、老城區改造、道路修建、有償冠名等各種各樣的原因,老地名正以驚人的速度消亡。對照發展競爭的現實,這無疑是對城市品位、實力、魅力的重大傷害。所以,保護和搶救老地名成了城市建設與管理中一項不容忽視的工作。

  對於老地名的保護和搶救,長沙於2013年5月正式實施《長沙市地名管理辦法》,可謂有法可依。在過去的這些年裡,人們看到,長沙市相關職能部門依照法規,對城市街巷、道路、建築等的命名,既有對新地名的足夠「慎重」,又有對老地名的充分「尊重」。從2014年起,藉助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的契機,對全市有使用意義的11大類119小類地理實體進行全面勘查、摸排、梳理,收集了涉及古縣、古鎮、古村落、古街巷等全部地名,初步形成長沙市地名文化遺產目錄,並在公交站點、地鐵站臺、城區道路新建擴改等城市建設中,嚴格地命名,這是傳承歷史文化、留住城市根脈的有效舉措,值得點讚。

  保護老地名,還有一個工作需要高度重視和積極跟進,就是在已初步形成地名文化遺產目錄的基礎上,進一步激活老地名的「文化基因」,讓它為長沙的新一輪發展發揮出最大作用。說到這裡,筆者很自然地想起央視正在熱播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這一節目啟示我們,保護文物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文物「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文物產生時代價值。我們也看到,因為央視節目的熱播,湖南省博物館新館自開放以來,參觀者一直絡繹不絕,能說這不是大大提高了長沙的知名度、吸引力嗎?

  所以,對於長沙老地名的保護,我們可以借鑑讓文物「活」起來的思路,進一步創新工作方法,用創意弘揚優秀文化傳統。事實上,已有一些歷史文化名城在這方面探索出不少好路子。比如南京市,不但將老地名作為公交車站、道路、街道、大型公共建築物的命名,而且設立「老地名文化牆」,一批老地名被做成標牌立於街頭,標牌上刻有簡圖和釋文,內容全部採用中英文對照。還有一些城市將老地名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行列,這也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長沙作為一座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蘊含城市演進、歷史文化的老地名多如天上星星。期待長沙在保護和搶救老地名進程中,能夠不斷創新創意,讓老地名勃發生機,為長沙新發展作出新貢獻。相信,長沙人在新時代能交出漂亮的答卷。

 

相關焦點

  • 保護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原標題:保護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地名的故事』系列報導和活動契合中央領導同志關於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的講話精神,帶動了公眾關注地名文化、自覺保護地名文化的熱情,喚起了全社會對地名文化的重視,為治理地名亂象,弘揚優秀地名文化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 文物保護看基層 | 走進重慶,看文物保護的新探索
    25908處不可移動文物,1482489件可移動文物,為把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長期以來,重慶文博人在平凡的崗位上砥礪奮進,努力探索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聯合四川、陝西推進川陝片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合作……「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推進紅巖革命文物保護傳承工程,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統籌保護展示,強化革命化挖掘闡釋和傳播傳承。」
  • 日照出臺文物保護條例,加強對這些文物保護管理
    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同文物一樣受保護。第四條 文物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遵循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第五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工作。
  • 孝義:文物保護大有潛力可挖
    ,那麼,文物保護的潛力在哪裡呢?最近,我們通過調查,看到孝義市逐步形成了一種市委市政府支持、鄉鎮領導重視、村委牽頭主辦、企業家慷慨解囊、群眾積極捐助的文物保護工作新局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氛圍正在這片土地上悄然興起。  文物保護,領導的分內之事  孝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由來已久,早在2001年,連不少地級市還未建立文物工作機構時,孝義市就率先設立了獨立的文物局。
  • 文物修復保護制度建設的緊迫性
    前不久,上海復旦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邀請國內有關專家學者,以「紙質文物修復與保護社會化服務規範」為題,就文物修復行業規範和制度建設舉辦學術性會議。館藏裡的文物需要保存和整理,要修復、要陳列。他們開始籌建文物保護修復機構,聘請有技術、有資歷的老專家做顧問、開設培訓班、申請經費購買設備。文物修復在10年前是一個「冷門」行業,現在忽然火起來了,成了顯學,形成了歷史上前所未見的熱鬧場面。此等表象,有識者必定會擔憂:整個文物修復行業到底是真正的輝煌還是虛假的熱鬧?
  • 廣州老地名近20年消失近2000個
    對此,很多「老西關」深表惋惜:「很多人都是幾代人住在這裡,希望政府以後能用回原來的街名,讓我們這些老街坊能保留一點記憶。」廣州市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的委員昨日表示,他們的心情和「老西關」一樣惋惜不已,因為老地名傳承著許多的廣州歷史與風俗。他們藉此呼籲:廣州老地名的保護刻不容緩!「在這十幾二十年當中,廣州的老地名消失了近兩千個。」
  • 海南省民政廳關於印發海南省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一)工作準備階段 1.制定工作實施方案,部署地名文化保護工作。2.通過各市縣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地方志等資料,梳理出有歷史價值意義的老地名。3.通過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組織開展本市縣「最具文化遺產價值的老地名」、「地名故事」徵集活動。(二)評估論證階段1.通過專家及新聞媒體對徵集的老地名進行評議,甄選出200個老地名作為本市縣「最具文化遺產價值的老地名」候選名單。
  • 文物保護離不開青年人
    在故宮,有這麼一群年輕人:上得了屋頂、下得了庫房,修得了文物、辦得好展覽,做得了研究、跟得上時代。他們與故宮對話,靜護朝夕,陪伴四季。楊玉潔修復瓷器,鬱文韜保管文物,吳偉忙著考古挖掘,康曉璐策劃新媒體作品……每個平凡的日子裡,都有著年青一代的選擇、堅持和擔當。
  • 賈文忠說《文物預防性保護》(概括版)
    庫房保護不好,可能比放在室外毀的更厲害。2.3出土木漆器出土木漆器的保護,也是很撓頭的一個事兒。像南方,長江以南地區水位比較高,出土的水裡邊的漆器很多。比如像現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他們發明了培養一種菌,把這文物上邊的腐蝕部分給吃掉,這也是一種新的辦法。2.5紙張類文物紙張類的文物損壞比如發黴,蟲咬,腐蝕等等。
  • 當文物保護迎來剛性監督
    「文物保護迫切需要剛性的力量參與監督,督促行政機關更好履行保護文物的法定職責。」2020年甘肅省人民檢察院開展了甘肅國有文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第八檢察部主任石佔全是專門負責專項監督的檢察官之一,在這個過程中他深有感觸。該狀況或將發生轉變。
  • 對於古典建築的保護,以及文物保護單位的工作方式
    建築保護建築是構成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內容,在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被保護的建築包括文物保護單位和由於各種原因而需要保護的其他建築物兩大類不可移動的文物是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分為三類,它是經過一定程序,由國家或各級地方政府部門批准,列入保護名錄的各級法定保護建築。
  • 文物保護的"多維空間" 專訪古建專家王世仁(圖)
    王世仁:我們的文物很多是多年「欠著帳」,很破損了。怎麼修,始終是一個問題。首先我們應該考慮為什麼要保護文物?保護文物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真實地傳遞歷史的信息。所以保護文物的第一個基本點就是保護真實性。也就是說,按照中國的《文物法》規定的,維修也好,重建也好,都不能改變文物原狀。中國《文物法》就這麼七個字:不改變文物原狀!
  •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母親灣」
    因為歷史上的過度利用和缺乏有效保護,膠州灣生態環境曾遭到嚴重破壞。&nbsp&nbsp&nbsp&nbsp為保護好美麗家園,讓「母親灣」更加光彩奪目,近日,青島市政協召開常委會議,圍繞「實施陸海共治,大力推進膠州灣生態環境保護」協商建言。
  • 甘肅簡牘博物館成立「讀簡班」助力文物保護研究
    和高倩如一樣擁有這個新身份的還有她的同事們。這個「讀簡班」成立於今年3月底,是甘肅簡牘博物館為了讓員工熟悉文物、做好文物保護研究工作專門搭建的學習平臺。「通過閱讀,我對每一枚簡牘有了系統認知,這為我今後從事業務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高倩如說。「我們員工來自各個專業,作為一個專題性的簡牘博物館,認識簡牘是他們的必備功課,大家可以通過『讀簡班』對簡牘有基礎認識和了解。」
  • 中國文物報整版:天津大學助力大運河文物保護法律研究
    拆遷行為對文物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害,根據《文物保護法》相關規定,應予以責令停工、拆除違法建築物、構築物或者罰款的處罰,故意破壞的,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2謙祥益產權變更法律問題研究據紅橋區地名志載,謙祥益於上世紀60年改為天津市百貨公司,為全民所有制企業。1997年被認定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當屬國有不可移動文物。
  • 「文物保護就是要錢」的文化短視
    此前文物部門下發兩次停工通知,但施工方都未理會。而交通局趙勇超書記則稱「文物部門不就是要錢嘛!現在已經把錢打給他們了,他們也就不說什麼了」。(4月19日 《中國青年報》)許久未見官員的雷人雷語了,「文物保護就是要錢」映入眼帘,筆者除了對文物保護感到憂慮之外,更對某些官員的「雷人之語」憤懣不平。身為交通局書記,說出「文物保護就是要錢」這種不團結的話,實屬不該。
  • 老建築保護要保持「青島特色」
    老建築保護要保持「青島特色」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09.25 星期一     晚報訊 住房城鄉建設部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加強歷史建築保護與利用,做好歷史建築的確定、掛牌和建檔,最大限度發揮歷史建築使用價值,不拆除和破壞歷史建築
  • 人民日報辣評:保護文物 「行勝於言」
    我國《文物保護法》第六十四條明確規定:故意或者過失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六十六條規定:刻畫、塗汙或者損壞文物尚不嚴重的,由公安機關或者文物所在單位給予警告,可以並處罰款。可見,「文物破壞」早已突破了道德底線上升到法律層面。但是,前有明文規定,後有「漏網之魚」,現實當中真正落實到位的法律懲戒卻並不充分。
  • 薄荷醇:保護脆弱文物的科技利器
    原標題:薄荷醇:保護脆弱文物利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部供圖)   來源:文匯報     本報駐陝記者 韓宏   我國考古和科技工作者通過聯合攻關,在國際上首次將有機物質薄荷醇應用於脆弱文物的搶救性保護,開發出以左旋薄荷醇(薄荷醇的一種)為代表的臨時固型材料和多種工藝,獲得多項國內外領先的創新性研究成果,並首創性地應用於考古發掘現場脆弱遺蹟的提取保護,成功提取保護了國內45處脆弱遺蹟,
  • 【工匠風採】陝歷博高級文物修復師楊文宗: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一直...
    原標題: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一直在路上——記陝歷博高級文物修復師楊文宗他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30餘載,始終堅守在文物保護修復一線,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學徒,到如今的行業領軍人;他用自己的巧手「醫治」好了數千件(組)瀕危文物,重現其珍貴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他對以往文物修復中採用的傳統工藝、設備及工具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多項技術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