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機器魚?智能仿生?北大這個實驗室有點6!

2021-02-08 北京大學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經過漫長進化的大浪淘沙,生存下來的生物都能夠很好地適應特定的環境。人類通過向大自然學習、借鑑生物的特點,能夠解決很多工程問題。


智能仿生設計實驗室於2018年5月4日成立,正值北京大學120周歲校慶日。實驗室由工學院謝廣明、孫智利、崔悅和李詠梅等教授共同發起創建。



以自然為師,向大自然學習。立足於智能仿生裝備與系統的設計、研發與實際應用,實驗室對自然界生物個體機理和機制進行探究,開展生物個體功能的仿生創新,模仿生物的運動、感知、定位、通信等能力,並高度融合人工智慧、機器人與創新設計。特別地,實驗室還對自然界廣泛存在的集群行為進行探究,模擬自組織的群體協作能力並應用到大規模的人工群體中去


謝廣明教授


實驗室積極響應著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和軍民融合的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將機器人與人工智慧技術相結合;也傳承並發揚著北京大學「常為新」的精神。實驗室的創立是對之前十幾年科研成果的一種繼承,也是再出發的一個新起點。

在實驗室創立之前, 工學院的相關老師在機器人研究方面已經有了長期的積累,陸續成功研製了機器海豚、機器鯉魚、機器海龜、水陸兩棲機器人等。

實驗室研發的部分仿生機器魚

機器海豚、仿箱魨機器魚、可重構水下機器人平臺(從左至右)


近些年,機器箱魨成為實驗室研發的重點——自然界中的箱魨能夠在急流中保持平穩性和靈活性,實驗室吸取借鑑了它的優點,研發出可以實現行進後退、左右轉彎以及靈活翻滾等三維運動的仿箱魨機器魚


這條靈活的魚兒可以實際應用於海洋開採,代替人力進行近淺海的海洋生物捕撈。更曾遠赴南極和北極參加實地科考,在冰天雪地之中仍取得了不錯的測試效果。


此外,實驗室的成果,還成功地進行了產業化,世界上首條水下攝影機器魚獲得了2018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創新獎。


世界上首條水下攝影機器魚


集群控制研究方面,實驗室設計和研製了一套多機器魚協作控制實驗系統,開發了基於視覺的多機器魚實時位姿識別算法以及多機器人協作策略編寫環境,實現對多機器魚的實時分布式控制。


設計和開發的多機器魚協作控制實時仿真系統,是首個以多機器魚協作為仿真對象的軟體系統。這個系統完成了軌跡跟蹤、協作運輸、協作避障等多機器魚協作任務 。



2007年10月,基於自主開發的多機器魚協作控制實驗平臺和仿真平臺,謝廣明教授創立了國際水中機器人大賽,這是首個由中國人創立的國際性機器人賽事。賽事運行至今,參與大賽的國內外高校超過一百所,極大提高了中國在機器人競賽和科研領域的國際聲譽和影響力。



2015年,憑藉「智能仿生機器人與多機器人協作的關鍵技術研究」, 謝廣明教授獲得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創新獎二等獎;同年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為「網絡化動態系統的分析與控制」,2017年該項目再次斬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7個月前,尚處於創立籌備期的工學院智能仿生設計實驗室開始了無人機編隊巡航的策劃與籌備。


無人機編隊巡航是群體控制技術的具體應用場景之一,無論在民用還是軍用方面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備受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這個項目既展示了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同時也是為北大慶生的特色禮物。

在籌備過程中,技術難點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實現無人機自主編隊巡航,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最突出的一點是如何實現完全自主飛行。當前很多無人機表演大多已經規劃好飛行軌跡,無人機之間缺少相互聯繫。而實驗室實現的技術,借鑑了鳥類群體飛行行為,使無人機自主編隊並變換隊形,而且可以在飛行過程中避免相互碰撞。

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的非技術難題需要解決,比如時間、經驗、場地、道具等等。但實驗室的同學們耐心而堅持地將其一一解決,最後呈現的效果令人眼前一亮。

面向未來,實驗室有三個發展方向


首先是新一代智能仿生機器人的設計與研製。實驗室將結合先進材料、微納技術、柔性電子等技術,堅持發展傳統優勢方向——水中仿生機器人,同時向空中飛行以及陸地各種複雜環境下的仿生機器人方向拓展,甚至會涉獵能夠在生物體內執行任務的微納機器人


其次是群體智能技術的深入研究。進入21世紀以來,工業生產系統規模日益擴大,大量物理設備作為節點通過各種通信方式連接成一個動態演化網絡,例如智能交通及智能電網等。群體智能作為人工智慧技術的主要方向之一,將在這些系統中發揮關鍵作用。實驗室將重點研究水下群體機器人協作、空中群體機器人協作、水陸空聯合群體機器人協作等,甚至包括生物-機器混合系統的智能協作。

第三是智能仿生技術在實際產業中的應用。實驗室要逐步將掌握的先進技術與具體實際應用相結合,促進技術的產業化,服務於人類的生產生活,優先展開的是水資源勘查、水環境監測、水產養殖、水下設施維修等領域的研究。


實驗室將努力踐行「頂天立地」的科研使命


「頂天」即希望能夠做出具有原始創新性的成果。首先揭示自然界的基本客觀規律,再運用所掌握的規律與大自然和諧共融。這是由簡單的「師法自然」過渡到「道法自然」


「立地」是真正服務於國家相關的重大戰略需求,例如智慧海洋、海洋強國等戰略,真正切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願智能仿生設計實驗室和北大同行,勾勒出屬於自己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智能仿生設計實驗室成立於2018年5月4日,由工學院謝廣明、孫智利、崔悅和李詠梅等教授共同發起創建。

實驗室立足於智能仿生裝備與系統的設計、研發與實際應用,實驗室對自然界生物個體機理和機制進行探究,開展生物個體功能的仿生創新,模仿生物的運動、感知、定位、通信等能力,並高度融合人工智慧、機器人與創新設計。實驗室還對自然界廣泛存在的集群行為進行探究,模擬自組織的群體協作能力並應用到大規模的人工群體中去。


文字:張靈鳳、高翹楚

編輯:譚詩穎

圖片:北京大學工學院智能仿生設計實驗室

排版:閆鳳玲

責編:園中葵

相關焦點

  • 中科院自動化所開放日:仿生機器魚引人注目
    小學生給仿生機器魚提意見    5月21日是全國科技周開幕第一天,中科院自動化所特地舉行了公共開放日,向近千名群眾展示了自動化所新取得的科研成果    18個實驗室開放    21日,中科院自動化所一共有18個實驗室面向公眾開放,展示的大部分科研成果都是中科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以來的最新科研成果,其中包括能夠憑藉記憶繪畫的機器人「神筆馬良」、可以自動爬坡識別障礙的智能輪椅、智能家具系統、人臉識別系統等高新技術產品,而用於工業的移動機械手、用於公共安全的生物護照自動通關系統等則首次在公共面前亮相。
  • 美國西點軍校師生訪問北大工學院智能控制實驗室
    美國西點軍校師生訪問北大工學院智能控制實驗室
  • 中科院自動化所仿生機器魚團隊: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新聞—科學網
    智能算法跟蹤模仿 早在2001年,譚民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田苗進行交流時談到,是否可以將自動化所的智能控制算法應用於工業設計中。一番交流後受到啟發,譚民帶領團隊開始了仿生機器魚的研究。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2001年算是仿生機器魚研究的探索起步階段,這一時期主要是對魚類的跟蹤模仿。」
  • 北大成功研製出仿生機器海豚
    北大成功研製出仿生機器海豚 記者從力學與工程學系獲悉,經過兩年多時間的跨學科科研攻關,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智能控制實驗室、北京大學系統與控制研究中心以長江學者王龍為首的課題組,成功研製出兩代仿生海豚樣機
  • 深港高校聯合研發出世界上50米遊得最快的仿生機器魚
    鄧蘇 攝中新網深圳3月2日電(鄭小紅 鄧蘇)南方科技大學(簡稱「南科大」)2日向此間媒體透露,該校工學院機械與能源工程系教授王崢課題組與香港大學合作開發的仿生機器魚VAYU Fish(簡稱「VAYU」),近日以26.79秒的成績創造了「機器魚50米最快遊泳」世界紀錄,並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
  • 細數那些漂亮可愛的仿生機器人
    控制體系仿生式體系結構的思想原理從本質上來講,慎思式智能、反應式智能以及分布式智能,都是對生物控制邏輯和推理方式的一種借鑑和仿生,但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和需求目的的局限,它們都只是從某一個角度和方向對生物智能的一種片面的、局部的模仿。
  • 博雅「仿生」高亮點,水下百公斤級商業突圍
    立足自然界,國內水下「仿生」第一人目前博雅工道主要有兩款面向C端的消費級產品:智能仿生機器魚(BIKI)和手持式水下飛行器(SEAFLYER)。而在B端產品上,博雅工道主推大型重量級產品,旗下目前有專業級產品混合動力魚(ROBO—FISH)、智能纜控無人潛航器(ROBO-ROV)及智能仿生鯊魚無人潛航器(ROBO-SHARK)等十餘款產品。
  • 以大自然為師,可上天入地的11款仿生機器人
    本文轉載自資本實驗室(ID:coinsay)作者:齊達儘管人類已經藉助科技的力量改造了世界,但許多技能仍然為人類所不擁有
  • 你是我的眼,水下無人機助我們看清海底萬象
    這些仿生魚無人機就如同人類在海底世界的眼睛,不斷探尋著浩瀚海洋的奧秘。水下無人機民用化,滿足消費者對海底世界的好奇心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結構面臨轉型、經濟增速逐步換擋、經濟驅動全面轉變,在此過程中,高新科技企業是實現我國經濟有序、穩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 北大「機器魚」遊上海灘,今年工博會比往年早一個多月,高校展區又...
    「機器魚」要遊進上海灘了:北京大學為工博會帶來一條「自主仿生機器魚」,打破傳統遙控潛水器(ROV)的有纜操控方式,採用無線、水聲通信兩種方式,續航能力強、噪音低、對環境影響小,特別適合在複雜水域中運行。
  • 15位學界、業界大咖深度解讀仿生機器人及機器人應用丨CCF-GAIR 2018
    6月29日國內最高規格AI盛會CCF-GAIR 2018盛大開幕,來自全球的頂尖學界和業界的大咖在AI前沿專場分享了許多乾貨,6月30日的CCF-GAIR 2018延續了第一天的火爆和精彩,計算機視覺專場、智能安全專場、金融科技專場、仿生機器人專場、機器人應用專場5個平行專場如期舉行,不同領域的50多位學界和業界大咖分享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
  • 專題 | 仿生機器人系統: 建模、設計、控制和感知
    仿生機器人是《中國製造2025》和《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重點支持的研究領域, 文件明確指出機器人及相關技術研發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提出應加快下一代機器人研究和應用, 搶佔機器人技術的下一個制高點. 隨著新材料、新驅動、新型感知技術、智能控制方法的突破, 仿生機器人前沿技術研究得到了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學者的廣泛關注.
  • 李鐵風:舍電機棄馬達,浙大裡「遊」出全球最快機器魚 |榜單人物
    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從小就動手能力特別強,經常會在家裡的雜物間搞些小發明,從那時起就幻想能有一間自己的實驗室。高中畢業後他進入了浙江大學,在浙江大學自由多元的學術氛圍中,他本專業表現優異,同時還接觸到了如生物科學等學科,這也為他之後設計發明的機器魚打下了基礎。在浙江大學他順利獲得博士學位,並在讀博期間在導師的支持下到哈佛大學培養學習。
  • 這些優秀的仿生機器人,有些已經開始應用
    而現在,人類開始進一步對大自然探索,我們需要擁有其他生物的能力,仿生機器人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類的世界裡,它們像真實的動物一樣,擁有特殊的能力,用於從事人類無法勝任的工作!上周我曾做過一期類人機器人的節目,在節目裡說,類人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應用遠不如仿生機器人有優勢,那麼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無看看這些優秀的仿生機器人。
  • 這些都是優秀的仿生機器人,有些已經開始應用
    人類從誕生開始對大自然的探索從未停止過,我們需要擁有其他生物的能力,仿生機器人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類的世界裡,它們像真實的動物一樣,擁有特殊的能力,用於從事人類無法勝任的工作!上周我曾做過一期類人機器人的節目,在節目裡說,類人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應用遠不如仿生機器人有優勢,那麼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無看看這些優秀的仿生機器人。
  • 2018亞洲CES黑科技:90後北大博士帶來的遊泳利器
    人民網上海6月14日電(楊波)6月13日-15日,2018年亞洲消費電子展(簡稱:亞洲CES)在上海舉行,這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消費電子展會之一,現場展示全球最新的人工智慧、VR、AR、汽車科技、智能家居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其中有不少是首次亮相的黑科技產品。
  • Festo作為仿生機器人領域的一個神奇的存在
    ,就在幾天前又偷摸摸的發布了一款新的仿生機器人—仿海扁蟲機器魚BionicFinWave。這隻機器魚和普通機器魚並沒有很像,它是靠身體兩側的的肉鰭,產生波浪狀拍打,藉此推動身軀。它在水裡遊起來動作十分自然、流暢,簡直可以用美妙來形容。
  • 仿生人和仿生動物,你還不了解的高科技,科幻片的情節不再遙遠
    科幻片中的智慧機器人「如今智能的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的迅速還有其成就,已經讓我們能夠看到進化極限之外的種種可能性,這種結果不得不讓人感到興奮,又令人害怕。」首個仿生人雷克斯結構如果說,雷克斯一身電路板加電線的半成品樣子不足以觸動你的神經,那麼下面這家來自德國智能自動化公司的仿生動物,一定讓你目瞪口呆!
  • 形似而神不似,仿生機器人如何突出重圍?
    這款仿生機器人在水裡遊起來動作十分自然、流暢,簡直可以用美妙來形容。這款能像真的獵犬一樣前進、翻閱障礙的四足機器人,原本是給軍方提供的戰場輔助機器人,大狗在視頻上看著機動力非常強勁,但是當其實際交付時,極大的噪音讓其戰場輔助的功效也隨之湮滅。從市面上已有的仿生機器人的表現來看,其應用並未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智能相對論(aixdlun)分析師柯鳴認為,形似而難以神似的仿生機器人,有幾個問題難題仍需突破。
  • 研究大於功效,仿生機器人如何落地應用?
    電影照進現實,Festo近日發布仿海扁蟲機器魚BionicFinWave,我們先來看看它令人驚豔的美感:這款仿生機器人在水裡遊起來動作十分自然、流暢,簡直可以用美妙來形容。根據外媒介紹,BionicFinWave以兩片柔軟的矽膠(Silicone)代替烏賊肉鰭,透過左右各9個支點協助進行波浪狀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