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仿生」高亮點,水下百公斤級商業突圍

2020-12-20 獵雲網

【獵雲網北京】11月13日報導(文/奇點)

如今水下環境惡劣危險,人的潛水深度也有限,不論是從海洋開發或是個人消費來看,水下機器人的研發正逐漸成為各大企業瞄準的市場,目前國內水下機器人研發公司超200多家,其中獲投的企業達20多家。

但現在困擾水下機器人行業發展的是水下機器人的商業化,多數國產化產品尚未完全成熟,只有少數商家的產品能作為商品出售,雖然國內ROV設備的總體集成水平將逐步接近國際水平,但由於百公斤級以上作業型ROV在應用層面上的不足,阻礙了水下機器人向更深、更遠、功能更強的目標發展的腳步。

此前於10月25日,在中國海洋學會主辦的2019海洋科學技術裝備設備展(iOceans China 2019)上,水下機器人公司——博雅工道新發布的ROBO-ROV系列最新產品—150公斤級ROV正好彌補了應用層面的這一不足。

百公斤級商業化先行,性能指標全面突圍

在百公斤級國內商業化水下機器人領域,博雅工道這款重量級ROBO-ROV的各項性能指標已實現國內全面領先:其在設備排水量上可達150公斤,作業水深也能達到1000米,航速最大可達4節,還可實現24小時全天候作業。

與此同時,產品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在大會現場上,原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現任中國海洋學會理事長陳連增也聽取新品的發布。

這款重量級的產品採用耐壓艙體及框架結構設計,整體開放局部密封,抗流能力更強,穩定性極佳,可在風浪較大的海域或深海進行作業。同時也配備了由博雅工道主研發的水下推力系統——全海深水下推進器,運動能力極強,具備定深、定向智能模式,可以實現定深控制,極大的減少了固定深度作業的操作難度。

此外ROBO-ROV的負載重量可達30公斤,可搭載多波束聲吶、USBL、CTD等多種傳感器,能夠滿足在水下觀察、海底測繪等不同水下作業需求,同時,其也搭載了5自由度或7自由度水下機械臂,可實現下打撈作業。

ROBO-ROV也擁有了系列化下吊艙系統,如履帶,槍,機械等,同時還配備了多組通用水密搭載接口,能夠兼容市場上的主流海洋儀器與水下作業工具。

據悉此次150公斤級ROBO-ROV是博雅工道自主研發的一款全新的深海作業型纜控水下機器人,事實上ROBO-ROV系列是博雅工道自研的第二代ROV水下作業平臺,該系列由潛航器和地面工作站兩部分組成,其根據應用場景的不同,系列中還包括了20kg和40kg另外兩款產品。

博雅工道(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博雅工道」)是一家海洋智能裝備企業,於2015年成立以來,公司在行業不斷深耕,工程服務、設備和工程相結合、水下領域等領域內的工作幾乎全覆蓋。

其以北京大學十餘年水下裝備技術成果為基礎自主研發了多款擁有不同功能、應用於不同場景的海洋智能裝備,目前產品總分為兩大類:消費級產品和專業級產品。

產品涉及水下機器人、水下觀測機器人、管道檢測機器人、水下履帶機器人、深海型水下機器人、水中運動裝備等多領域幾十餘款產品。其中在國內民營企業中,對於研發超過十噸以上的巨型海洋設備,只有他一家可以做到。

初心(C端)不拋棄,降低成本主攻B端

博雅工道自2015年成立後,發展速度相對迅速,據付鈺涵在接受獵雲網的採訪中表示,不論是從業務量或營收方面,博雅工道在國內水下機器人行業中皆表現突出。

2015年大疆無人機大火時,他們便開始思考:「我們能不能做一款水下的無人機?」,就像博雅工道CEO熊明磊曾說:「我認為,水下機器人的市場會像無人機市場一樣迅速爆發,一旦市場被打開廠商會有很大的施展空間。」

他們的創業初衷很簡單,據此博雅工道將C端作為市場切入點,但隨著慢慢進入市場後發現C端市場面相對狹窄。因為水下是一個相對垂直細分的領域,產品需要應用到具體的水下場景,且我國著重內陸文化並不像歐美洲那樣親水,與此同時還有供應鏈、原材料等剛性問題卡著脖子。

但事實上,對於博雅工道的初心「C端」,他們也從未放棄過。據博雅工道COO付鈺涵告訴獵雲網,目前正在和山葉做水下推進器相關方面的合作,預計今年將會在海外開設上百家直營體驗店。

面對整個中國國情來講,水下機器人更多的使用場景還在B端。但實際國內用水下機器人歷史相比國外並不長,且在技術方面也相對落後,中國海洋局招標,5000萬的訂單全部都落入外國人的手中,這又是一個什麼概念?

「所以,現在的首要任務應該先把國內市場打牢,中國廠商要做的是將設備及技術國產化,然後去降低成本。「付鈺涵在接受獵雲網採訪中這樣說道。就目前來看,同樣一臺20公斤的ROV產品,國外的售價可能在七八十萬,而博雅工道自主研發的ROV相對於國外的售價來說要便宜不少,性價比極佳,設備國產率早已達到90%以上。

博雅工道通過自主研發零配件、傳感器等底層技術來「降低成本,提高國產率」,他們用了四年的時間做到了這一點。

「從開始創業時,我們便想著如何將機器人做到最好,沒有太多考慮價格,但後來我們發現,要做有市場應用、性價比高的產品,這個市場才能真正打開。所以零配件、傳感器等底層關鍵技術都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有更多的主動權,才是硬道理。「付鈺涵如是說。

據了解,博雅工道從創業初期便開始做相關供應鏈跟零配件的布局,不論從資金還是技術上,博雅工道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目前博雅工道主公司主攻研發和銷售,子公司則做零配件支持,在業務上相互支撐、相互融合,而且在資金供應商一直都處於良好的狀態,截止到今年5月初,博雅工道完成的B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已超過億元。

就整個行業來看,融資金額超過億元的水下機器人公司只有博雅工道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和天津深之藍海洋設備科技有限公司。

「當你是處於第50名的時候,你前方會有40個人需要去超越,然後當你躍位至第20名時,還能去將前十名作為趕超目標,但我們前面已經沒有人了,這就是我們目前的狀態。」付鈺涵平靜的說,「這同時也是我們目前最大的困難,如何更好引領行業走向、行業方向的抉擇這是重中之重。」

立足自然界,國內水下「仿生」第一人

目前博雅工道主要有兩款面向C端的消費級產品:智能仿生機器魚(BIKI)和手持式水下飛行器(SEAFLYER)。

其中BIKI是博雅工道最早推出的水下攝影機器人產品,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纜繩操控,摒棄了傳統水下機器人採用線纜控制,運動範圍受限的缺點,其根據仿生學和流體力學的相關原理,依靠仿生魚尾提供動力自如遊動。

而且其外形不僅小巧可愛,整個機身內部還裝有達500多個零器件,精密度可與手機相媲美,與此同時它還有水下拍照、視頻錄製等功能,擁有模塊化設計、智能避障、失聯返航等諸多技術亮點。

博雅工道另一款消費級產品「手持式水下飛行器」(SEAFLYER)是一款綜合體驗極佳的水下助推器,可為水上及潛水運動提供安全強勁動力,讓使用者輕鬆成為「專業運動員」,盡享水之樂趣。

正如SEAFLYER表現的那樣,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將水下運動體驗不斷升級,據付鈺涵表示,這目前也是公司主推之一,就目前整個市面上看,其他水下機器人公司也在力攻這一塊。據悉,博雅工道今年C端產品出貨量表現良好,就SEAFLYER到今年年底,出貨量在近萬臺左右。

而在B端產品上,博雅工道主推大型重量級產品,旗下目前有專業級產品混合動力魚(ROBO—FISH)、智能纜控無人潛航器(ROBO-ROV)及智能仿生鯊魚無人潛航器(ROBO-SHARK)等十餘款產品。

智能仿生鯊魚無人潛航器(ROBO-SHARK)

在整個水下機器人領域中,博雅工道旗下產品以「仿生技術」聞名,其獨特的「仿生技術」不僅表現在機身外形上,在技術上也有一定的突破,目前博雅工道也是中國唯一一家做仿生技術的水下機器人公司。

就傳統的水下機器人來看,一般會採用線纜控制,導致其自身運動範圍受限;而且在動力方面,採用傳統螺旋槳推進方式不僅易被水草沙石纏繞,同時巨大的運行噪聲極易暴露自身位置;智能化程度不高,需要技術人員實時觀察並操作機器人應對不同情況。

但博雅工道的仿生技術卻不同,比如智能仿生機器魚(BIKI),其不需纜繩控制,通過模仿海豚通訊的方式(即水下聲波通訊)來進行操控。同時在基於動力支持上,他們立足於自然界,其根據仿生學和流體力學的相關原理對機器魚進行改造,使其利用關節與尾巴去配合擺動來提供動力。此外他們將「仿生技術」不斷擴大,在魚身側面也設計了一圈敏感的「傳感細胞」,使得水下機器人可以實時的感知水流、外在環境等變化。

付鈺涵告訴獵雲網:「雖然公司從開始到現在只有四年時間,但我們的技術早已在北京大學孕育了十幾年之久。」所以國內其他水下機器人公司若想做好「仿生」,必須要從源頭入手,可能還會面臨著速度慢、周期長等問題。

羅馬帝國不可一日建立

據了解,博雅工道目前已研發幾十款擁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水中機器人,並且擁有國際、國內專利200餘項。公司擁有一支由博士、碩士組成的百人研發團隊,同時有北京大學等高校積極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公司創始人熊明磊也出身於北京大學工學院。

作為北京大學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實驗室重點培養對象,當熊明磊還是工學院一名普通的學生時,其便將對流體仿真、仿生學設計、水聲通訊等方面的獨特見解應用到實踐中,帶領其他同學進行鑽研。

他帶頭研發的多款水下機器人可在各種複雜水域進行工作,打破傳統的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學生時期的他,作為一名出色學生會主席,就學會了如何管理團隊、怎樣整合資源、在用人拿錢等方面表現都異常出色。

他可能一直都在為創業這件事做準備,2015年大疆無人機在市場上爆發了。

當時大疆的崛起不僅改變了人們對無人機和機器人的觀念,也改變了熊明磊對水下無人機市場的看法。「既然天上的無人機可以成功,那麼水下的機器魚為什麼沒有機會呢?」熊明磊懷疑一切「可能性」。

但羅馬帝國不是一天就能建起來的,創業是一條極具複雜和艱辛的路程,

於是從一開始的場地、人員,到後來的財務制度、人事制度,再到如何面對投資人和市場,每一關都是一道坎。熊明磊憑藉著在北大多年對水下機器人技術深耕的豐富經驗,邁過一道道關坎。

而對於創業,熊明磊考慮的不光是如何賺錢,如何融資上市。他思考更多的是對社會的責任。他希望自己的研發的產品不僅能夠供給人們娛樂,也可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做事情。

藍海終有一天會變成紅海,只有成功突圍才能生存。如今他從整合學校的資源到整合公司資源,包括在銷售、融資、業務等方面,他都處理的遊刃有餘。

博雅工道創始人&CEO熊明磊

「這個人其實對我們來說永遠都是一個榜樣性的存在,不是說將他光環化了,實際是因為他做的永遠會比任何人都多。「付鈺涵在接受採訪時堅定不移的說。

自創立博雅工道後,熊明磊身兼多職:博雅工道(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北京大學創新創業中心副主任。去年,作為青年創業者的他又榮登《2018胡潤30×30創業領袖》榜單,於今年四月入選福布斯2019年亞洲「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

目前公司團隊達百人以上,其中以研發為核心,研發佔據公司60%以上,技術人員大多出身名校的博士和碩士生,同時基於北大的支持,每年源源不斷的將北大優異的人才送來,為博雅工道人才梯隊做支持。

國產當自強,博雅工道自2015年成立起,獲得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中關村金種子示範企業等多項榮譽資質。致力於發展水下裝備自主化,自主研發了多款海洋智能裝備,如智能纜控無人潛航器ROBO-ROV系列等,2017年,博雅工道獲評為「我國高新技術企業」,2019年入選中關村瞪羚企業。

其中於2018年12月,博雅工道獲《快公司FastCompany》評選的「2018我國最創新公司TOP50」。同時截至2018年底其擁有國內外相關技術產權200多個,也實現了全面盈利。

今年年初博雅工道完成數千萬B輪融資,本輪融資領投方為金科君創,恩貝資本、原股東凱盈資本、原有成資本委派董事楊巍新設基金小即是大創投跟投,累計融資額過億元。當下博雅工道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此次融資也引來了許多投資商的關注。

項目:水下機器人公司:博雅工道(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網址:www.boyagongdao.com

相關焦點

  • 仿生鯊魚、水下搜救機器人將亮相服貿會
    攝影/新京報記者 張璐水下機器人替代蛙人,協助打撈落水者在位於經開區的博雅工道(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區,一個水下機器人(智能纜控無人潛航器)正在大水箱裡「搜尋」。機器人通過攝像頭的實時監測以及聲吶掃描,可以成功確認水下目標物的具體位置。聲吶可以掃描前方300米以內的水域。
  • 博雅工道新品「蛋」形水下機器人亮相2020 CES
    作為中國海洋智能裝備代表企業,博雅工道ROBOSEA攜新品SEAFLYER OVAL、ROBOLAB-GL以及水下智能裝備ROBO-ROV、ROBO-FISH、ROBO-SHARK、ROBOLAB-EDU、ROBOLAB-AUH等產品三徵美國CES。
  • 你是我的眼,水下無人機助我們看清海底萬象
    「BIKI」是博雅工道(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雅工道」)推出的一款消費級水下攝影機器人產品。原來博雅工道在水下機器魚中加入了仿生側線感知技術,這是基於北京大學工學院十多年的的研究基礎上,研發出單關節、多關節魚尾、胸鰭驅動的高效高速驅動系統,也稱仿生推進技術。
  • 仿生科技成為機器人技術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
    一般而言,仿生機器人通過應用環境的判別可分為地面仿生機器人,水下仿生機器人,還有空中仿生機器人。  地面仿生機器人的種類有很多,根據運動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仿人機器人、多足機器人、蛇形機器人和跳躍機器人。
  • 國產仿生鯊魚機器人亮相 可用於水下偵察追蹤
    在室內展區一款仿生機器鯊魚就十分奪人眼球。這具仿生機器鯊魚的大小與真正的鯊魚相當,放在一個巨大的水缸內進行展示。據悉,這是一款以鯊魚為原型的高航速、大載荷、低噪音的遠洋仿生樹下機器人平臺。能夠執行監測、追蹤、搜尋、偵察等多種任務。除了仿真鯊魚外,展區內還展出了多款小型仿生魚形機器人。該機器人主要是作為教學平臺使用。
  • 智能廚神、神奇畫手、仿生鯊魚 「機器人總動員」打造未來智能世界
    今年的服貿會有一大亮點,那就是「科技範兒」十足,各類新技術、新成果、新服務集中亮相,涵蓋科技防疫、人工智慧、智慧家居等領域,可以說,整個服貿會所關注、影響的,是未來的世界。作為2020年服貿會8個行業專題之一,服務機器人·智能科技專題展區,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最新科技應用的集中展示。
  • 2019值得關注的五大國產仿生機器人
    2019值得關注的五大國產仿生機器人排名名稱運用範圍研發團隊1蛇形臂機器人核電站反應堆的檢修工作以及地震的搜救工作等。新松2傳感仿生機器人危險任務處理,例如爆炸品、輻射、空氣汙染、高壓電、強磁場等。印星機器人3第一代工業級水下魚型機器RoboShark 1.0主要應用於水下的巡檢、科考和追蹤等任務。
  • 仿生機器人分為哪幾類_仿生機器人研究現狀
    ,又可以將機器人分為水下仿生機器人,空中仿生機器人和地面仿生機器人。   水下仿生機器人是指模仿魚類或者是其它水生生物的一些特性研製出的新型高速、低噪音、機動靈活的柔體潛水器,這些仿魚推進器的效率可以達到70%到90%。比如說機器魚、機器蟹等等。由於單個水下仿生機器人的活動範圍和能力有限,所以具有高機動性、高靈活性、高效率、高協作性的群體仿生水下機器人系統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空中仿生機器人是具有自主導航能力、無人駕駛的飛行器。
  • 仿生鯊魚潛航器、炒菜機器人……多款「黑科技」亮相服貿會
    此外,還有仿生鯊魚深海潛航器、自動炒菜機器人、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等「黑科技」產品也一一亮相。霧化消毒機器人「小布」在展區內自動巡邏,模擬噴灑消毒液。多功能仿生機器人 可水下搜尋、科普知識在博雅工道(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區,一條約兩米長的深灰色「鯊魚」正在透明水缸中擺尾遊動,周邊不少遊客拿起手機拍照。在水缸不遠處,一名工作人員正搖動手柄無線操控「鯊魚」的遊動方向。
  • 研究大於功效,仿生機器人如何落地應用?
    仿生機器人發展歷程「形似而神不似」,仿生機器人怎麼了?仿生機器人發展至今,「研究大於功效」是目前所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況。許多仿生機器人都有著概念上的強大效力,比如說波士頓動力早期非常出名的「大狗機器人」。
  • 目前四款防水好的手機,第一能在水下拍照,最後一款洗澡都能用!
    這是華為的一款高端旗艦機,華為mate20 Pro最大的亮點就是後置的浴霸三攝了,4000萬像素+2000萬像素+800萬像素的三攝組合碾壓一切國產手機,搭載麒麟980處理器,支持IP68級別的防塵防水,能在水下拍照,絲毫沒問題,是一款防水好的手機!
  • 形似而神不似,仿生機器人如何突出重圍?
    仿生機器人,最早可以追溯至中國三國時期的木牛流馬以及1893年由Rygg設計的機械馬,其發展已經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隨著對於仿生機器人認識的不斷深化,人們對其的研究也走向了「第四階段」:即構建結構與生物特徵一體化的類生命系統,強調仿生機器人不僅具有生物的形態特徵和運動方式,同時具備生物的自我感知、自我控制等性能特性,更接近生物原型。目前大熱仿生腦和仿生神經也屬於此類方向。
  • 仿生機器人的發展
    當代機器人研究的領域已經從結構環境下的定點作業中走出來, 向航空航天、星際探索、軍事偵察攻擊、水下地下管道、疾病檢查治療、搶險救災等非結構環境下的自主作業方面發展. 未來的機器人將在人類不能或難以到達的已知或未知環境裡為人類工作。人們要求機器人不僅適應原來結構化的、已知的環境, 更要適應未來發展中的非結構化的、未知的環。
  • 知識窗▏對水下機器人(ROV),你知道多少?
    水下機器人的研究方向以無人化為主,使其可在高危險、被汙染以及零可見度的水域環境下工作,配備聲吶系統、攝像機、照明燈和機械臂等裝置,可以完成實時視頻傳輸、聲吶圖像繪製,抓起重物等各種專業操作。目前,水下機器人已經在海洋探索、漁業養殖、水下檢測維修、搜救、消費娛樂、軍事、教育等領域廣泛應用。
  • 科技雲:仿生機器人
    似犬類的 爬行仿生機器人 在眾多仿生機器人中,爬行仿生機器人體形雖略顯笨重,運輸能力和移動速度卻令人咋舌。其具有穩定的平衡系統,能在負重情況下行走、奔跑,還可跨越一定高度的障礙物。 「體形多樣、機動靈活」是爬行仿生機器人用於運輸任務的一大優勢。
  • 15位學界、業界大咖深度解讀仿生機器人及機器人應用丨CCF-GAIR 2018
    其中,仿生機器人專場和機器人應用專場從前沿學術研究及產業應用兩個角度深度解讀機器人發展。 仿生機器人專場仿生機器人專場主席鄧新燕在開場時指出,仿生機器人專場的五位演講嘉賓將分別從飛行、水下、四足、爬臂、微納米機器人進行介紹,這是很好玩的分論壇。
  • 中科院自動化所仿生機器魚團隊: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新聞—科學網
    日前,該團隊完成的項目「仿生機器魚高效與高機動控制的理論與方法」獲得了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本報記者 沈春蕾 彭科峰 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有這樣一個團隊,他們潛心研究魚的遊泳方式,力圖做出活靈活現的仿生機器魚。
  • 推出可以「懸停」的水下機器人,「潛水俠」獲千萬元級天使輪融資
    36氪獲悉,水下綜合解決方案商「潛水俠」於今年4月獲得千萬元級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簡稱中國電子)旗下的零度資本,資金主要用於產品研發、供應鏈建設和團隊擴張等。潛水俠是一家成立於2015年的科技公司,面向消費級市場和行業應用市場,提供水下綜合解決方案。
  • 可「搭便車」的仿生機器鮣魚誕生 用於海洋研究
    目前,水下機器人的研發存在一個難題——它很難在水裡實現自主抓取的任務。而以鮣魚為模板的水下仿生機器人,它為解決這個難題打開了新的思路,因為它通過順勢吸附的行動去完成抓取。鮣魚仿生機器人的構造這款水下機器人具備鮣魚與吸盤兩部分,研究團隊利用3D列印和雷射切割技術設計出這款仿生機器人。其中,最精巧複雜的部分就是魚頭部位的吸盤。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重點實驗室:
    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員王樹濤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仿生領域由於其特殊的學科交叉性,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也參與了籌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