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王高飛):說到中國美食,可謂是全球各地無人不曉。尤其在華人較多的國家,中餐館更是遍布大街小巷,因其豐富的烹飪方法和多樣的口味,深受各國人們的喜愛。然而,近日有一款即將問世的新遊戲,卻將矛頭對準了中國餐館。這款名為「骯髒的中國餐館」的遊戲目前正在多個社交媒體進行宣傳,並將於近期發布。記者聯繫到在美國餐飲業工作的華人,請他們來談談對此事的看法。
辱華遊戲在社交媒體上散布
據美國《僑報》報導,美國當地時間9月24日,社區熱心人士張家齡投訴稱,一款名為「骯髒的中國餐館」(Dirty Chinese Restaurant) 的遊戲正在多個社交媒體上進行宣傳,並將於近期發布。
據了解,這是一款餐廳模擬經營類遊戲。玩家將在遊戲中控制一名叫黃福的角色經營一家中餐廳。玩家在遊戲中可以侮辱顧客,對競爭對手採取破壞行動,壓榨員工工資,拿垃圾做成食物提供給顧客等。
張家齡表示,他是在社交媒體上發現這款遊戲的。他認為,發布這樣一個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遊戲是極其荒謬的,這款遊戲暗示中國餐館很髒,拿垃圾做成食物招待顧客,甚至遊戲中的兩個人物名字「王福與黃福」(Wang Fu & Wong Fu)都表現出對華人的刻板印象。
張家齡強調,這款遊戲發布後將面向7歲左右的幼兒群體,將給接觸到該遊戲的孩子心中留下華人都是狡猾、險惡的,以及所有中餐館都是骯髒的等極壞的印象。
「骯髒的中國餐館」的遊戲界面(圖片來源於網絡)
經調查,該遊戲由加拿大安大略省萬錦市(Markham)的Big-O-Tree遊戲工作室開發,目前尚未正式上架。當地媒體曾試圖聯繫遊戲工作室,但尚未有回應。遊戲工作室網站顯示,開發人員表示他們「要做標新立異的、沒有人有膽量做的遊戲」,工作室的口號是「政治正確很無聊」。
美國中餐館華人員工:工作中會感到受歧視
在美國芝加哥工作的李小姐對記者談起中餐館在美國的境遇時坦言:「我覺得挺受歧視的,是所謂的stereotype(刻板印象)吧。」李小姐告訴記者,她已經在芝加哥的一家中餐館工作了8年,從沒畢業的時候就在餐館兼職,到現在她已經畢業,周末還是會去這家餐館工作。她說,「華人在國外也是圖個生活吧。中餐廳給一些華人帶來了工作機會,儘管有語言障礙,但還是得辛苦地工作,為了孩子們更好的將來而努力。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沒有任何休息的時間。吃飯的時候有客人了你還是必須得先照顧客人。每一頓飯都是等冷了才能來吃。」
李小姐說,外國人對中餐館的員工的確有歧視的現象。「其實外國人是喜歡吃中國菜或者其他亞洲菜的,可是由於很多中餐館的服務員都上了歲數,英文溝通上沒那麼好,就會被顧客看不起,會有辱罵現象,吃飽了不付錢的狀況也很常見。即便如此,服務員也必須學會顧客為上。」
國外的中餐館(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談到對「骯髒的中餐館」這款遊戲的看法時,李小姐說:「在我工作的地方,食物都是很新鮮的。每天都有人送貨上門,安排一天所需的東西。可能某些餐館會有不新鮮的食材,或許是生意不太好的原因吧,老闆不想浪費東西。但這應該是個別現象,不能一味地說所有中餐館都是不衛生的。」
李小姐說,客觀的看,中餐館確實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因為很多華人餐廳都是自家人管理,所以在經營理念上會按照傳統的家庭經營的模式,自己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她說,「這個的確要改革。中餐館要想地位提升,被主流社會尊重,做事就必須講規矩。「
美國影視劇中經常出現中國餐的外賣,圖為《生活大爆炸》場景(圖片來源於網絡)
李小姐說,她也遇到過不太友好的外國顧客。「有一次來了一位外國人,體型可能有三個我這麼大吧,男的,他問有什麼健康的食物推薦。我問他喜歡吃什麼肉之類的,他說牛肉。我就給他介紹了時菜炒牛肉還有牛肉和花椰菜。因為我長痘,這位顧客就說『不聽你的,you are what you eat(看你吃的就不怎麼健康)。』我的同事對顧客說我真的吃得很健康,但那位客人還是說要個橙皮雞。」
儘管有過不愉快,但李小姐說也碰到過不少友好的顧客,其中一件事讓她記憶深刻。「早些日子,也是一對老外,從別的州來我這邊。他們那邊沒多少亞洲人,很少吃的到中國菜。所以他們不知道什麼是點心,只聽說過卻也從來沒見過,更沒吃過。我就跟他們解釋,然後介紹給他們吃。她們覺得很神奇,說『我們去中餐廳吃飯的時候,從來沒有人和我們聊天說話,也不會耐心解釋這麼多,他們把東西放下就完事了』。最後他們走的時候問,『你是不是每天都在這裡工作啊?我明天再回來。』我說我只周末工作。他們說『下次來這裡旅行再來找你』,然後留了很多tips(小費)。看到他們那麼開心,我也覺得很開心。「
中餐館頻頻被抹黑 已成排華情緒重災區
一位在美國芝加哥的中國留學生對記者說,中餐館在學生群體中非常受歡迎,包括美國本土的學生,吃中餐經常是聚餐首選。儘管如此,抹黑中餐館的事情時有發生。可以說,中餐館既是一些人青睞的用餐地點,也是排華情緒的重災區。
2005年,費城出臺了《關於費城地區住宅區商業企業法規》(9-627),其核心是「所有處在住宅區的商業店面的夜間營業時間不能超過晚上11點」,「違者將被視為三級違例事件處理」,但在商業區的店面不受此法規限制。然而,據媒體報導,這個法案帶有嚴重的歧視性,96%的罰單開給了中餐館,單個罰單高達2,000美元,甚至有的店一晚上就吃了3張罰單。
「骯髒的中國餐館」遊戲中的界面(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3年4月26日,西班牙私立電視臺電視五臺播出了一期名為「中餐館廚房什麼樣」的節目。該臺女記者艾達·尼扎(Aida Nizar)以「調查者」的身份,採訪了幾家當地中餐館,用誇張的表情、引導性的提問方式,對中餐館做出了不實的描述和報導。
在節目的開始,尼扎隨機採訪了幾個西班牙人,暗示中國人有吃貓肉的習慣。一名受訪者說:「我家附近開了一家中餐館。在它開業之前,附近有很多貓,它開業之後,所有的貓,都在一夜之間消失了。」尼扎還找來幾個託兒,這些人聲稱曾在中餐館的菜餚裡吃出一塊晶片,經細心識別覺察是狗身上的牌,由此可以判斷他們吃的「鐵板牛肉」是「鐵板狗肉」。
在一家中餐館,尼扎問餐廳負責人:「我聽說,你們中國人都很髒啊?」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後,她又問:「是不是中國人死了以後,他們的遺體就會被肢解,然後運到廚房來做菜用?」從視頻上看,這家中餐館衛生狀況尚可,但尼扎走出餐館後,扶著牆對著鏡頭說:「對不起,實在忍不住了,太噁心了!」邊說邊對著牆角乾嘔。
華人:中餐在海外深入民心 但也需不斷改進
針對各種歧視和排斥,海外華人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回應和駁斥。在觀看了西班牙電視五臺的節目後,旅居西班牙36年、經營中餐館31年的葉先生(化名)表示,中餐與其他國家的菜餚相比,做法和飲食習慣都不同,但不能以一種衛生評判的標準,而決定一個餐館衛生的好壞。廚房衛生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產品的質量衛生。葉先生認為,針對節目中對於中餐館的種種污衊,要有針對性的、一針見血地挑出其中的問題。同時,葉先生也希望華人能夠敲響警鐘,提高中餐的經營環境,同時還要改變經營理念,改善經營方式和管理模式。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也時常光顧中餐館(圖片來源於網絡)
雖然中餐館遭污衊和抹黑的事情時有發生,但總體來說,中餐館在海外的認可度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
研究飲食的學者柯瑞史南杜·雷認為,經濟與文化原因在決定餐食的「味道層級」排名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來自某個國家的移民越富有,或者原籍國在經濟上越發達,那麼這個國家的餐食就越受尊重,價格也越高。他表示,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隨著更多受過教育的、富有的移民來到美國,中餐的文化地位也相應地逐漸得到提升。他預計,在未來的20年,美國對於中餐的認知將會經歷一個轉變,就像日餐一樣。「長遠來看,我的確能夠看到中餐在美國人想像中的地位驟然上升。」
新一代移民更加注重中餐館的形象(圖片來源於網絡)
休斯敦的華人律師陳文對記者說,最先移民到美國的華人基本都是靠開餐館謀生,養活一家人,所以中餐館在美國大陸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這些中餐館不僅能讓華人吃得到家鄉的味道,同時也為其他族裔提供了獨特的東方風味的美食,它的魅力是其他口味替代不了的,已經成為美國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時,中餐館也要注意改進,將家庭經營模式改為品牌化經營模式
最後陳文說,基於中餐在美國的歷史、在美國社會文化中的地位,以及越來越多的在美華人選擇中餐、支持中餐館,這款遊戲很難達到詆毀中餐館的目的。但如果這款遊戲產生不良影響,華人應該站出來反對,表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