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報《我市金銀首飾不合格率近四成》一文刊發後,前往市珠寶首飾行業協會要求檢測首飾的市民絡繹不絕,本報《經濟110》欄目熱線更是從早到晚響個不停。
不少市民來電反映所買首飾的不規範問題。「很多前來檢測的市民已將發票遺失,即便檢測出不合格,也無法向商家索賠。」珠寶首飾行業協會秘書長劉作嵐告訴記者,唯一一位能提供發票的左先生,寫的卻是「K白金手鍊」,表述不合格,而手鍊也沒有相關印記說明。劉秘書長建議購買首飾的市民務必保管好商家開出的發票以作維權憑據。
張冠李戴 K金鉑金鈀金標識不清
「不用檢測,根據胡亂說明的發票以及沒有印記,就可以判斷這件首飾不合格。」事實果然如劉秘書長所料,原本以1180元購買的白金手鍊,測出來的含金量卻很低,折合成回收價不到600元,商品價值足足打了五折。
與此同時,市民李小姐反映:市面上部分首飾的不規範標識和印記,著實讓消費者摸不著頭腦。「幾年前,別人送了一條標著『鋯石手鍊』標籤的首飾,至今我仍不知道它是K金、鉑金還是鈀金的材質,純度多少更無從知曉了。」
「拿著一條沒有準確標出材質和純度的首飾,消費者要用哪種指標來維權?」李小姐說,別看一張小小的標籤,如果K金、鉑金、鈀金的標籤對調,價格就可能相差好幾倍,而普通消費者從表面看,根本無法辨認。李小姐懷疑送禮者被欺騙,但又礙於情面,並不願意向送禮的同事過問這條手鍊的材質和純度問題。而這條手鍊能值多少錢,能否保值,就成了李小姐心中的一個謎團。
移花接木 「18K白金」是K金還是白金
近日,我市貴金屬首飾的抽檢報告顯示:在我市被抽檢的70個批次的金銀首飾樣品中,印記不合格的樣品達15個;標誌不合格的樣品達13個。市面上,標著「萬足金」、「純金」、「24K金」標籤的首飾看似都是高檔貨,實則卻是不規範標識,不少商家正是採用含糊其辭的方式隱蔽產品的質量,並為日後消費者的索賠製造障礙。
「『18K白金』、『白18K金』的表述都是不合格的。」市珠寶首飾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K金是黃金合金,有白色、黃色、玫瑰紅等顏色,而白金則是價值較高的鉑金,市區一家珠寶店曾把一件白色的K金手鍊標為「18K白金」,這容易讓人誤解成是價格較高的鉑金材質,準確的標籤應該為「白色18K金」。
「打在首飾上的印記可以不用中文,但標籤需要用中文解釋材質,如印記為pt950的手鍊,標籤應為鉑金950。」記者了解到,對於黃金製品的質量問題,國家標準有很明確的規定,即商家銷售的每件黃金飾品必須掛牌標明其含金量和重量。但由於商家常用的一些行業性慣用術語沒有列入標準規範內,所以在買賣雙方發生糾紛時,只標出行業術語(無標明含金量)的收據,往往使消費者難以維權。
敗絮其中 標價太低可能存「水分」
市質監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國標《首飾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明確規定,廠家應在首飾上打上印記。因此,消費者購買金銀首飾時,應確保飾品標籤上打有廠家代號、材料、純度及鑲嵌首飾主鑽石(0.10克拉以上)的質量。例如:北京花絲鑲嵌廠生產的18K金鑲嵌0.45克拉鑽石的首飾印記應為:京18K金0.45ctD,無印記的均為不合格產品。而且如出現質量問題,質檢機構也才能根據印記進行檢測判斷。
其實,金飾價格不可能低於黃金基準價,因此消費者購買時,可先根據首飾標識的成色估算一下價位。一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估算的公式為:金飾的價格=當日國際黃金基價×成色×重量+加工費+損耗(約佔15%—20%)+利潤+稅收。
如果估算出來的價格大大高出商家標出的價位,那首飾裡很可能存在著不少「水分」。
□本報記者 陳雲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