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球掀起漢語熱
中文教育迎來了「全盛期」
近日,倫敦新開設的一所中文學校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儘管學費不菲,它卻吸引了來自美國、南美、俄羅斯、英國等國家富裕階層的家長。
「英語現在是世界上的通用語言,但我們必須有更長遠的目光。」英國肯辛頓韋德學校校長蘿拉·馬蘭尼說,我們都知道中國正在以怎樣的速度發展。在未來,那些能夠說一口流利中文的人將握有更多機會並脫穎而出。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發表的一篇署名文章寫道:英國富裕家庭對中文教育的熱衷之情,已經迎來了「全盛期」。學習中文被「高智商商界人士」視為一項不錯的投資。
英國政府9月7日宣布將撥款1000萬英鎊,到2020年讓5000多名公立學校學生達到普通話流利水平。支持該項目的倫敦大學學院教育研究所計劃同期培訓100名合格的中文教師。
不僅在英國,美國也有數百所提供浸入式普通話教育的學校。華爾街網站今年7月的調查顯示,在美國居民最經常使用的外語中,中文位居西班牙語之後,排名第二。
「像西班牙語、法語這些語言,在美國即使你學得再好,也會有好幾百萬人學得比你好,但是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白種人能夠說一口地地道道的漢語,那是比較特別的。」出生在美國舊金山的孟巍隆說。
中國崛起引熱普通話
第十屆全美中文大會吸引了1300多名來自美國各州及英國、加拿大等國教師到休斯敦交流經驗。
「中文是一門新興語言,因為中國正崛起為一個政治經濟大國。」語言學教授安東內拉·索拉切說。他創立了愛丁堡大學「雙語研究中心」。
10月15日的法國《世界報》頭版出現了六個醒目的中文大字:中國,強國崛起;並用了八個版面專門講述「中國,強國崛起」的故事。「我們已經進入了中國世紀。」文章說。
正在北京師範大學國際漢語專業求學的匈牙利「90後」女孩高迪說:「中國的崛起不僅僅惠於本國百姓,也給了世界機會。我感到很驕傲,因為我對自己的未來作出了明智的選擇——學習中文。」
「在匈牙利,東亞語言裡用得上的、最管用的就數漢語了。」她說,中文專業在匈牙利的大學裡火起來了,不少日語系、英語系的學生也轉到了中文系。
1998年,已經學習了兩年漢語的孟巍隆來到南京大學求學,在這裡他第一次接觸到了古代漢語。
在學習古漢語的過程中,孟巍隆越來越被古漢語背後的中國古典哲學思想所感動。原來自己今天生活中的許多道理,早在兩千年前的諸子百家時代就已經被提出來。
「古代人不光是『之乎者也』『子曰詩云』,他們的文字當中也蘊含著深刻而實用的道理。」他說。
中國古典文化引朋來
在北京大學讀完博士後,孟巍隆選擇成為國內知名學術期刊《文史哲》的英文編輯,如今他是《文史哲》英文版副主編。
《文史哲》的文章主要是研究中國古典學術的,把中國古典譯成現代白話文本身難度已經非常大,要把中國的古典譯成英文更是難上加難。
在孟巍隆的努力下,《文史哲》英文版在海外的訂閱量和閱讀量呈直線上升,從最開始只有十幾人在海外閱讀,到目前已有包括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在內的35家高等學府單獨訂閱,還有100多家機構通過學校圖書館聯盟訂購。
「我現在的責任就是讓熱愛中國文化的西方讀者,用最順的方式讀我們的文章。」孟巍隆說。
除了古漢語,西方人士還對儒學等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山東曲阜儒學新院吸引了不少海外求學者。因應海外熱衷儒學的潮流,曾子76代裔孫、85歲高齡的曾繁如親自上臺講授儒家典籍英文翻譯課程。他最喜歡《論語》中的「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有德之人、有德之國都能吸引他人或他國來作伴,最終成為好夥伴。」他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在和曲阜儒學新院合作,推動儒家典籍走向世界,以滿足世界各國對孔子的仰慕。
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婁的貝淡寧,曾在麥克吉爾大學和牛津大學讀書,但他出於對中國哲學和政治的強烈興趣,選擇到中國教書。他的目標是推動儒家文化的現代性。
「中華傳統文化是精深、開放、包容、普適,並能在與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對話中不斷豐富自我並保持活力。」貝淡寧希望能盡己之力促成更多國際交流合作。
「選擇了,就會愛上它——如果全世界都學習漢語言,將是一件妙事。」他說。
(據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