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山】(五嶽裡票價最低)北嶽,張果老的傳說。
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
五嶽第二高。
前山人文風景,後山自然風光,。
北方山不青翠但雄渾。
據說春天有20多天桃花。
在山門可坐景區大巴10分鐘,或步行1小時走盤山路到半山腰景區停車場再開爬。
參考:索道單程90來回160,恆山寺廟群門票30(並沒遇單收費?)恆山古十八景:集中天峰嶺西南懸崖峭壁間。
恆山觀古樹有三奇:奇松;奇榆;奇根。
原計劃正門上山,翻後山回渾源縣,不料所有當地人都說現在後山封了絕對過不去。
事實證明如此風雨惡劣天氣山頂通往後山的路口白茫茫能見度極低,不識路去翻山極危險,且有兩位大叔把守。
一些未實現的備忘:【登頂參考路線】:前山上:大字灣-虎風口-捨身崖-飛石窟-恆宗殿-天峰嶺山頂(天峰嶺、翠屏峰、千佛嶺等),3-4小時往返。
海拔。
北嶽主峰天峰嶺高度僅次華山南峰,五嶽第二高峰,不是恆山最高峰。
西南20KM處龍山和馬崇崖比這高200多米(需專業嚮導)【後山參考線路】:若前山上:從恆山寺廟群(恆宗殿建山腰峭壁間,殿前金雞石俯瞰)出發可登頂天峰嶺(已封路)。
後山一條下山路(通白龍觀),石板路越下越美,後山幾段長陡臺階,全程9km。
其中:【南天門-和之門】2小時?(沿南天門的道路一直走容易走錯路)文殊塔到和之門,地質特殊堪比張家界峽谷風景。
上山方向看,【天峰嶺】隔斷東面北面,銳角險峻,黃土高原乾旱少雨植被稀少當代種植。
從西面可拾階奔果老嶺。
渾源汽車站大同若後山上:縣城出發,看牌坊(恆山地圖)右拐。
100米到大牌「後山封閉,嚴禁進入」,5:00有人檢查。
過檢查點,過龍脊【白龍飛橋】,遠看恆山後山山門【和之門】,公路上坡經陡階,到棧道懸橋,過懸橋往上俯視白橋橫跨山谷。
平臺可拍照。
俯瞰渾源縣城。
往上【文殊塔】,壯觀的【屏風山】,簡易纜車。
小松林,小院。
後門向東,門外有平臺,岔口右邊石階路,左邊山路,指示牌向左走山間土路。
旁邊有【白龍王堂】。
小白樺林丁香花。
走很久後,崖刻【一覽渾川】。
【南天門】(天然形成狹長洞口),內有【五嶽廟】。
轉山。
沒臺階半小時開闊沒樹大草甸(有鐵塔的不是峰頂),前面山坡是氣象站,沿山路通恆頂天峰嶺(有石碑)。
山下有水庫。
參考時間:到山頂天峰嶺7:40,之後去前山。
後山是恆山精華,山勢雄偉,地勢險要。
後山上山建議住渾源縣城,早起登山。
挖張前輩的參考圖(螞蜂窩攻略:輕裝上陣,全程徒步北嶽恆山@鬍渣_)
實際:風霜雪雨地買好恆山門票,散客實在少,景區擺渡車都貓著,不知何時發車,偶遇司機求拼,按擺渡車收費標準給拉上山。
幸運。
師傅留電話,建議我們結伴2小時轉完原路回停車場拼車回渾源縣。
事實上餓昏凍僵犯困P到半山腰先美美吃了頓熱乎面,充會兒電,才慢悠悠逛山,前山雖不大,遇雪卻玩得慢,等不得不原路返回停車場時司機師傅還在,說早就送剛同車遊客下山一趟又回來了。
也不知是不是這一整天只拉到倆遊客也算熟了,也拼不到其它遊客,時間也比計劃提前很久,天氣還特別差,果斷50元包師傅的車回渾源縣看古寺。
結果司機很用心開車在渾源縣老胡同繞一圈+介紹風土民情一番,才把我放到目的地。
現在想來依舊感動。
半山餐館的柯柯。
衣服上的字哈哈哈哈。
一直在咬店裡的貨……
從山門到半山停車場這段路,換個季節可以徒步,下雪天就算了。
因為下雪,今天爬的這個恆山仙氣兒逼人。
【真武廟】大門左邊。
(天氣好)可遠眺水庫和黃土高坡。
【關帝廟】總之一串廟,沒細逛。
也沒遊客。
找路登山是正經。
忘了途中哪裡有驗票口,可以寄存行李。
沒存(還惦記著換條路下山)。
進山門一條登山路一步一松,峭壁高刻「恆宗」大字灣(並沒看見)。
迎客松,並不知是哪棵。
都在迎客。
【鱷魚石】之後是【虎風口】十八景之一,張果老「虎口懸松」典故。
白驢和老虎鬥法拔樹可還行。
樹:我做錯了什麼?!
松冠如佛,巖石之中盤根交錯。
雪霧中格外壯美。
山上好多好多好多貓。
來打卡集貓吧。
【果老嶺】倒騎毛驢留下「果老仙跡」。
嶺上近九十度直彎。
果老嶺後,過馬神殿是通元谷,令狐衝收服了些江湖好漢後,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此修行的地方。
書中說,「那通元谷在見性峰之側,相傳唐時仙人張果老曾在此煉丹。
小姐妹問:有滅絕師太紀念堂麼?地圖上看恆山修了個令狐衝洞(墓)……
恆山大石上有蹄印數處,歷代相傳為張果老所騎驢子踏出。
前山全是修葺很好的石階。
說是山高路險,一邊懸崖一邊溝壑,卻無驚險感。
【人天北柱】恆山廟區大門牌樓。
這裡選擇直奔魁星樓的路線(左)
【純陽宮】,之後【山神廟】【瘡神廟】【九天宮】
攜分身皮一下開心禦寒。
……還是換個季節來體驗恆山之險峻吧。
在【九天宮】附近有兩條路,選擇直走魁星樓(索道站),另一邊往會仙府。
遠遠望去以為裡面有人在自拍。
走近一看嚇死。
【魁星樓】裡「自拍」的小鬼兒。
主管文運之神。
考生快過來拜拜。
沿魁星樓周圍小路轉一轉,這視野,仙兒。
瞎了,回去吧。
旁邊樹叢裡有條小路也能走。
殊途同歸=_=
原路回,走【文昌閣】【關帝廟】【龍王廟】(岔路沒去)【金雞報曉】【會仙府】路線。
【崇靈門】後方著名大臺階高能預警。
【恆宗大殿】北嶽恆山主廟,建在恆宗峰南半山腰峭壁間。
【主建築-貞元殿】亮點是超大臺階,陡到恐高症發作。
103級前傾40度臺階,道教認為「天地奇數偶數相加剛好100,加道教三清剛好103」。
超級令人感動的一對老夫婦。
羨慕。
別人家的晚年生活。
忽略為了登山徒步配的鞋。
上來是大殿平臺,道姑不讓從臺階返回。
俯瞰崇靈門。
道姑坐鎮。
英姿颯爽。
大殿是明朝建築,恆山諸廟之最。
供奉北嶽大帝(?哪個神仙?)神座上方康熙御筆「化垂悠久」。
【恆山金雞玉羊】殿外青石以石相擊聲如山雞鳴叫,【金雞石】東面翠峰丹崖處,散布累累白石,遠望似綿羊,「玉羊遊雲」。
「東嶽大夫之松,西嶽仙人之掌,南嶽龍書蛇篆,北嶽金雞玉羊」碑記。
貞元殿旁邊的【藏經閣】。
【會仙府】恆山最高建築。
建在【恆宗大殿】西高聳雲天會仙崖山腰巨大平臺,有八仙居住的【集仙洞】。
國內景區最常見裝飾:大紅燈籠……此行不但沒法翻後山回渾源縣城,且會仙樓旁邊登頂路早都封了(因06年春大火),傳說鑽鐵門小洞可繼續上山,但當日安排倆老大爺看守,戒備森嚴,看這天氣也不應玩命。
明明也是宗教名山卻不能與佛教聖地五臺山峨嵋山和道教聖地武當山媲美。
只能原路返回停車場。
白白負重登山。
回去一定要按摩。
【洞天福地】仿佛來到花果山。
張果老神像。
哈哈哈哈尷尬。
【御碑亭】康熙題御碑。
歷代名人讚頌恆山摩崖壁刻十分多,如:明代「天地大觀」「壁立萬仞」。
封路地周邊景點參考:琴棋臺、果老洞、通元谷等。
往上,姊妹松(唐代古樹「姐妹情深」)、天峰嶺。
回崇靈門,另一條路下山。
【紫芝峪】恆山有靈芝。
忽然想起端午節白素貞去崑崙山取靈芝救許仙的故事……
【白雲洞】每個走到這裡讀完路牌的遊客都仰著頭(傻了一樣)看看看。
山洞「陰天出霧必有大雨」是先輩慣常使用天氣預報之一,如今還準確嗎?恆山古十八景之「石洞流雲」在此。
可惜當日雲霧大發了。
大家一起抬頭找。
洞口是這團霧嗎?這也太好找了點?
過【大王廟】有岔路去【寢宮】,也有岔路經【閻道祠(有路!
)】往前去【姑嫂崖】,有依山建的【小懸空寺】。
這些岔路大霧中都沒去。
直接來到【苦甜井】(北邊甜清見底。
南邊苦澀。
)苦井常被填土不再有水。
甜水不竭(?)。
唐玄宗李隆基賜名「龍泉觀」。
古代接待來祭祀遊覽的達官顯貴【接官亭】。
【馬神殿】。
回到上山時過果老嶺後的大牌樓。
原路回到能寄存包的檢票小屋。
本次道觀寺廟前山景區打卡就相當於彌補去兩次青城山都沒逛前山的空缺了。
雪什麼的,最喜歡了。
所以這次又凍又重又貴卻爬的很開心。
恆山告一段落。
換個好季節一定再來完成心願:前山登頂+翻後山回渾源,或渾源進後山登頂看日出?再前山下。
下山時天氣依舊這副模樣。
回停車場,得知上山帶殘疾證的同車遊客健步如飛早已轉兩圈下山。
先生是什麼殘疾!!50元包車回渾源縣城(一般參考價似乎是50元下山+懸空寺+回縣城)。
時間尚早正好踏實刷永安禪寺和圓覺塔,計劃當晚乘巴士到應縣去。
司機特意繞磕巴路穿胡同帶著逛縣城老區,本地人真的很好很好。
輕易不要徒步這段路了吧……
最後再回顧一下恆山初體驗:恆山,再見,渾源縣城,我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