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日開始,每每於幹部晉職之後,總有些「獲喜」者以金錢和精神等方式「答謝」相關領導。此種司空見慣的現象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被糾治時,有人卻抱著灰色心態:感恩是人之常情。
不由想起一個感恩「傳奇」:1948年,我的一位老領導才16歲,因父母雙亡流浪他鄉,後被解放軍師長陳仁洪特批入伍。老領導英勇殺敵,戰功赫赫,於入黨當日,直奔陳師長跟前跪下:「首長,我入黨了,您是小輩的大恩人呀!」師長先是一愣,然後把他扶起,嚴肅說:「小同志,我和你一樣,都是在黨培育下成長的,要謝恩就該謝恩黨才對呦!」此後,他像拼命三郎,6次立功,18度登上優秀黨員之榜,臨終前還將3萬元全部積蓄作為黨費上交組織。
感恩是一種良知和健康情感,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從「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倫理,到「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古訓;從姜子牙感念文王的知遇之恩,到韓信報答漂母的「一飯千金」,無不折射出感恩的人生信條和道德良心。但倫理人際關係上的報恩和我們黨內關係中的感恩,有著本質區別。前者系「私恩」,它以人性為支撐,是個人的道德修為;後者為「公恩」,它以黨性為基點,是黨員報答黨的組織歸屬。黨員幹部作為黨的一員,其政治生涯和成長進步,皆離不開也不可離開黨的教育培養使用和群眾的支持幫助。正如陳毅詩言:「第一想到不忘本,來自人民莫作惡。第二想到黨培養,無黨豈能有作為……」
然而,有些幹部因患「精緻功利主義」症,在仕途上滋生了「公恩私報」心理和行為:或認同「靠組織不如找靠山」,對「有用領導」施以感情投資,以求有朝一日可得回報;或以為靠工作不如「跟對人」,用「會來事」與上級套近乎,以圖關鍵時有「高人」助力;或信奉靠本事不如尋門路,憑投機取巧換取領導信任,以便為升遷開綠燈。凡此種種,皆把選人用人視為個人之間的投桃報李,一旦「報李」者相助遂願,「投桃」者便領情報答,把組織「公恩」異化為私人「恩典」。
症狀出在部屬身上,根子卻源於有些領導幹部扭曲的權力觀:下有「高攀」誤區,是因為上有「我代表組織,黨管幹部就是我管幹部」的用人「一言堂」;下有「私報」心理,是因為上有「我為你說了話,才讓你過了關」的表恩暗示;下有「依附」行為,是因為上有先用快用重用「身邊人、自己人、麾下人、同窗人、同鄉人」的「圈子」意識。此風危害多矣,會破了綱紀、壞了風氣、損了士氣。
歷史是一面鏡子。清朝末年,慈禧太后為顯權威,示意朝廷凡升官者皆必謝恩她本人,其道大行,使官場攀龍附鳳之風愈演愈烈,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權力共同體。有學者稱之:「連黨類以樹虛譽」「結私交以立強於世」,而導致結黨營私、吏治糜廢。以史為鑑,於今從嚴治黨、從嚴治官,不無裨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感恩彰顯忠誠,是黨員的一種黨性修為。對黨有知恩之心,胸中就會多一些陽光,少一點陰霾;對黨有謝恩之情,境界就會多一些高尚,少一點低劣;對黨有報恩之行,用權就會多一些奉公,少一點營私。如此,才是黨員歸屬組織的政治基因,才是涵養人品官德的精神道統。
(歡迎讀者熱忱投稿,來稿請投:rmrbltan@163.com)
(責編:邱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