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留區有悠久的歷史,建於春秋,古稱留籲。戰國屬趙,並徐唔,稱純留。秦朝屬上黨郡,設屯留縣至今。城內歷代廟宇比比皆是。會因廟生,迄今古廟會仍有九個。廟會中尤以屯留北關農曆三月初八的二仙廟會最為出名。
峪裡村二仙廟位於屯留區漁澤鎮峪裡村村南。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南北長51米,東西寬33米,佔地面積1683平方米。走進二仙廟不禁被它古色古香的風格所吸引,據說現存正殿為明代遺構,其餘建築為清代遺構。歷經風霜,屹立不倒,感慨古人構建之精巧,設計之精細,正殿建於高0.35米石砌臺基之上,面寬五間,進深七椽,八檀前廊式構建,單檀硬山頂,柱頭鬥拱一鬥二升,六抹頭槅扇門面裝修,殿內山牆殘存壁畫6米,梁架彩繪金龍。有縣誌記載:「宋間,顯靈邊戍,賜諡衝惠、衝淑真人。」同時也記載:「宋大觀三年秋守臣禱之而雨,丐奏仙號,以旌嘉應。政和辛卯夏四月丙辰,敕封真人之號長曰衝惠,次曰衝淑,廟額曰真澤。」
但凡有廟的修建,在當地一定會有動人的傳說。相傳在很早以前,北關有母女三人,母親老實厚道,姐妹美麗善良。冬天母親不幸患了重病,多方醫治無效,水米難進。一日母親忽然提出想喝口鮮黨參湯,這可難壞了姐妹倆。為了滿足母親的心願,她倆決定頂風冒雪上太行山為母親尋找鮮黨參,走啊走啊,不知走了幾天幾夜,鞋磨破了,手腳凍腫了,乾糧吃光了,還是沒找到藥材。姐妹倆在飢餓中想到了垂危的老母親,禁不住抱頭痛哭。這時忽見迎面數十丈高的懸崖上閃出道道金光,金光中罩著一株鮮嫩的黨參。她倆喜出望外,趕快攀上懸崖,正待伸手拔參時,腳下一滑,掉下懸崖。她倆的賢惠、善良和孝道感動了玉皇大帝,便派小神將她倆接上天庭,並治好了她們老母親的病。人們為了弘揚人間孝敬父母的美德,紀念誠孝成仙的姐妹倆,便在縣城北關修了一座二仙廟,農曆三月初八落成這天,遠近幾十裡的鄉民紛紛來廟燒香,廟會也因此而興,規模年勝一年。如今會期,本省五地十三縣和河南、河北、內蒙古等地的工商企業、個體商戶都來展銷交易。
另一則傳說則是,二仙原漢代壺關縣的農家姑娘,另有傳說二仙生於陵川(一說屯留)。二仙感神光而出世,衝惠的生日與佛祖釋迦牟尼生日相同,衝淑的出生日期又正好是釋迦牟尼為太子時遊四城門日(釋迦牟尼出遊,過四城門,碰上生、老、病、死人生四種處境,憐惜眾生悲苦,遂堅定了出家修行、尋求解脫真理的決心),再加上「生俱穎異,不類凡庶,靜默不言,七歲方語,言出有章,動合規矩,方寸明了,觸事警悟」,有見識的人都覺得她們和神仙必有淵源。二仙是神仙中的苦者,本姓樂,是商朝微子的後裔。生母楊氏早逝,父親樂山寶又娶李氏為妻,李氏對二女百般虐待。寒冬臘月,繼母李氏逼二女單衣赤足上山採野菜,二女山野荒郊,泣血入土,變為苦苣,二女採苦苣而回;炎夏酷暑,繼母李氏令二女去撿麥穗,二女撿不到麥穗,仰天長泣,痛苦至極之時,感動上天,妹妹被黃色祥雲託起,又有黃龍降下,姐姐乘龍而起。人們看見二女穿著金縷絳衣、鳳冠霞帔,隨仙樂而去。據說當時是六月十五,衝淑15歲,衝惠12歲。到了宋徽宗(趙佶)崇寧年間,北宋與遼國戰事不斷,樂氏二女顯靈為宋軍送飯,並說讓我們助宋軍一陣,霎時,狂風大作、冰雹驟降,打死遼軍無數,宋軍卻無恙。徽宗敕封她們為衝淑、衝惠二真人,廟號「真澤」,入祀典,每年由官府祭祀。從此,二仙的傳說流傳開來,二仙奶奶成為晉東南地區特有的神。與一些民間的崇拜對象一樣,二仙奶奶的職能幾乎無處不在,天旱可向二仙求雨,沒有子嗣可向二仙求子,還可求二仙祛除病災。據說二仙有求必應,頗為靈驗。在晉東南分布著無數的二仙廟,一些村落裡即使沒有專供二仙的神廟,也在其它廟宇中供奉二仙塑像或牌位,供饗、香火不斷。晉東南的二仙廟有兩座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座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壺關縣神郊村的二仙廟為其本廟,而最著名為陵川縣城西部的西溪二仙廟。
傳說姑妄聽之,有廟會的地方,一定少不了聞風而來的人,近到村裡的四鄰街坊遠到本省五地十三縣以及河南、河北、內蒙古的外地人,每年的三月初八,天氣回暖大地回春,再加上遠近聞名的廟會,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生氣盎然的景色,孩子們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看大戲、吃冰糖葫蘆,大人們買特產、買稀罕玩意兒,到處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二仙廟會儼然成了屯留區商品流通的一個重要渠道和市場。
廟會流傳至今,在我們歷史長河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印記,見證了一個地域從守舊到開化、從落後到文明、從閉塞到開放,既是我們兒時的記憶,也是我們對未來的希冀。(來源:上黨晚報 馬彥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