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屆羅店花神廟會,當地人為何稱其「百年一遇」?
萬物更新,芳草如茵,百花盛開,起舞盛世。今天是農曆丁酉年二月十二,中國傳統的花神誕辰日,羅店很難得出現了「萬人空巷」的情景。伴隨著民俗的音樂,在12位「百花仙子」的簇擁下,身著綺麗華服的「花神娘娘」現身羅店花神堂,為眾人祈福。
這是「2017首屆上海寶山羅店花神廟會」中的一個剪影。羅店花神廟會,是由寶山區羅店鎮政府、寶山區文廣局主辦的一場民俗文化盛典,旨在通過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時代價值,在傳承和弘揚優秀地域文化中「留住鄉情、感懷鄉愁、品味鄉韻」。
整場花神廟會包括祈福儀式、民俗行街表演、民俗專場演出、花神文化書畫展等四個環節。祈福儀式中花神.迎、花神.舞、花神.頌、花神.簪、花神.祈、花神.巡,六個傳統環節深深喚醒鄉土記憶,再現古老相傳的遺風古俗,重現花神風採。花團錦簇、故裡巡遊,生動形象的百花仙子、花神娘娘形象,讓百姓感受到「羅店有花神、花神回來了」。舞臺上,演員們用舞蹈、戲劇、歌舞等不同的藝術形式詠花頌花,展示羅店花神「棉花為尊」。同時,羅店的本土藝術家們用手中的紙筆展現「萬花主宰」、「棉業興商」、「繁花似錦」、「春色滿園」這一主題,表達百姓期望花神盛世永駐民間的願望。
表演現場被擠得水洩不通,當地百姓紛紛扶老攜幼前來觀看。一位長期居住在羅店的蔡阿姨很激動:「這樣的花神廟會我們還是第一次看到,可以說是『百年一遇』。」蔡阿姨說的「百年一遇」其實不假,羅店鎮政府在籌備廟會時,曾詢問過一位當地98歲的阿婆,她記得「自己小時候也沒經歷過花神廟會」。
不過,花神節慶卻是江南地區流傳已久的民間節日,一般為農曆二月十二,又稱花朝節。清代和民國期間,每逢花神節,農人商賈都要舉行迎神、祭神活動,祈求驅邪避瘟,風調雨順。這天,眾人抬著花神神像上街巡遊迎神,後有踩高蹺、蕩湖船、舞龍等民間藝人邊行邊演,遊客觀眾充盈市井。
羅店的花神信仰和花神廟會由來已久,特別是作為傳統的棉業種植貿易中心,當地百姓對花神節慶更加看重。明清時期,羅店農人織出的紫花布、斜文布、花棋布深受各地棉商的喜愛,棉花與棉製品暢銷江、浙、皖等地。由於棉花與人們的生活與命運密切相關,因此,棉花被羅店人視作「萬花之王」。羅店人專門建造了花神堂祭祀花神娘娘,每逢花神節,祈求花神保佑一年風調雨順、百花盛開、春回大地,還向花神祈願希望今年的棉業更加興旺。花神堂同時也被當作「花業公所」,逢年過節,遠離故鄉的同鄉們相聚一堂,聊敘情誼,花神堂後面的小羅浮也被當地文人作為吟詩論文的場所。
花神堂位於羅店鎮趙巷西街120號,據了解,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與城隍廟諸殿同時建造,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毀於戰火,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目前總佔地218平方米。白牆黛瓦,雕梁畫棟,展現出晚清時期江南特有傳統建築風格。
羅店鎮黨委書記瞿新昌告訴記者,「羅店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名人輩出,我們要把百姓口口相傳的故事講好,留住美麗鄉愁鄉韻,將羅店打造成上海乃至長三角居民的旅遊目的地。」
據介紹,羅店鎮當前已確立了「傳承700年花神故裡,打造長江口上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總體目標,正積極推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申報的各項工作。4.7平方公裡羅店古鎮的保護、修繕、開發與建設已提上議事日程,花神廟會作為古鎮復興的有機組成部分,政府將努力把花神廟會辦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此後每年都將定期舉辦,這也是新時代羅店人對傳統文化精髓堅守和傳承的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