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百年變身記 曾位居舊京五大廟會之首 書店劇院林立

2020-12-22 北京日報客戶端

隆福寺的廟會,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位居舊京五大廟會之首。據《大清一統志》載:「隆福寺,逢每月之九、十有廟市,百貨駢闐,古玩字畫,風味小吃,花鳥魚蟲,為諸市之冠。」

記憶中的隆福寺廟會已是過去式。隨著隆福文化中心的開幕,擁有近600年歷史的隆福寺地區煥發出新的生機,攜帶著北京的歷史記憶華麗轉身,成為老城復興的新地標。

自隆福文化中心開業以來,人們對隆福寺地區的關注多了起來。其中,有在各類媒體上談歷史的,有談現實的,還有談未來的。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很好的現象。

筆者在位於隆福寺附近的東四西大街家中出生,並住了六十餘年,對隆福寺還是有些了解的。其中,隆福寺地區與文化關係密切,並非始於今日,可以追溯到明清時代……

隆福文化歷史悠長

隆福寺始建於明景泰三年(1425年),清雍正九年重修。隆福寺很早就形成了廟會,昔日北京有「五大廟會」之說,即隆福寺(俗稱東廟)、白塔寺、護國寺(俗稱西廟)、土地廟和廠甸。

北京最早的五大廟會中,只有隆福寺在今日之東城,而其它則分布在西城和南城。明清時期,東城與文化的關係密切,國子監和科舉考試的貢院都在東城。無論是國子監的監生和貢院的舉人都離不開「文房四寶」和書籍,由此,隆福寺的廟會得天獨厚,擺攤買賣文房四寶和書籍碑帖的商家在廟會中佔比很大,廟會也就有了很濃烈的文化色彩。不少文人學士專門到這裡尋找心儀的古書,往往有些收穫。

隆福寺是「敕建」的皇家寺院,除寺廟建築氣勢恢宏外,在明代廟內還有園林景觀,甚至於充滿田園情趣,有超出俗塵的意境,吸引了大批香客遊人,除上層官宦、雲遊高僧出入頻繁外,文人學士更喜歡光顧。據史料記載,在隆福寺「有一些高僧、隱者談詩論道,『開館授徒,以詩鳴叢林』」。明人陸容在《菽園雜記》中就記述了隆福寺的許多逸聞趣事,其中就有官人、文人與僧人在寺裡詩詞唱和,相互交往的事。

文人來隆福寺,自然不會全是來此藉機攀附達官貴人,有些文人全憑興致和寺廟的文化氛圍,因此免不了要吟詩作賦,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所記載,留下了「尋秋隆福寺,丹碧擁黃花」,「松杉留古籟,欄楯落天花」等詩句。曾任明代禮部尚書的吳寬有一首詩,則全面概括了隆福寺的文化意境,並且他還借景生情,抒發情懷:「步來禪榻畔,涼氣逼團蒲。竹雨簷前亂,茶煙林下孤。乘閒攜畫卷,習靜對香爐,到此忽終日,浮生一事無。」

在明代,隆福寺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合一的寺廟,也是北京唯一的,直到清代才演變成喇嘛廟。古代大的寺廟都有印刷經文的功能,隆福寺也如此,曾印製了大批漢、滿、蒙古及梵文經書。它的印經為後來隆福寺街的刻書(即印書)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國子監的太學生及貢院的舉人經常來隆福寺禮佛燒香,他們在「逛廟」的同時,帶來了各方的文化,使隆福寺與文化的關係更深了一步。在古代,許多寺廟都是文化載體,在宗教活動之外,借四季變化或節慶時辦一些諸如賞花、探春、尋秘之類的活動,或吟詩作畫,或談古論今,寺廟成為文化沙龍是很尋常的,並且出現了「開館授徒」(隆福寺在廟西辦過小學校),及「以詩鳴叢林」的現象。

古舊書業競崢嶸

隆福寺在清代成為單一的喇嘛廟,是理藩院管轄的京城三十二座喇嘛廟之一,寺內的園林景致不在了,但隆福寺寺廟文化並沒有因為成了藏傳佛教的禪林而衰退,反而影響到廟外。廟前的隆福寺街及其周邊胡同形成了文化街,其規模不次於南城琉璃廠,而且還有些琉璃廠所沒有的內容,如電影院、照相館、花廠、劇場等。文化街最主要的特色之一是書店多,而隆福寺街在這方面毫不遜色,其書店的數量和規模不亞於琉璃廠。《北京傳統便覽》稱隆福寺是「明末至民國時期北京著名書肆集中地」,有根有據。

隆福寺街的書店是由廟會上的書攤發展起來了,正如李文藻《琉璃廠書肆記》所云:「城內隆福寺街,遇會(廟會)期多有賣書者,謂之趕廟,散帙滿地,往往不全而價低。」廟會是有廟期的,隆福寺只是在每月的九、十日兩天開,有時逢年過節多開一兩天,但也是有時間限制的。廟會停辦的日子,各類攤戶也要養家餬口,也要營業,他們紛紛在廟前廟後廟左廟右擺攤叫賣,一些經營好的攤販還開起了店。隆福寺街各書店最早的興起也是這個規律使然。

近人在《隆福寺街的舊書業》一文中,對隆福寺街的書店有所介紹:「隆福寺街的書店最早開業的是三槐堂,清道光年間開設;其次是聚珍堂等七家,清光緒年間開設;問經堂是清宣統年間開設的;寶文書局等廿七家則是民國以後開設的。」中國書店的雷夢水是研究圖書的專家,他在「文革」前專門寫了《隆福寺街書肆記》,介紹了從清代和民國期間隆福寺書肆的沿革、規模、變遷,當年他只列舉了20家,不是隆福寺街書店的全部。在全盛時期,街上至少有三十二家書店。一條小街能有30餘家書店,這種規模在北京乃至全國都罕見。

古舊書店賣書買書是正常經營,只是商業形態,而隆福寺街的書店還刻書印書,則是文化現象了。據史料載,修文堂「曾印《誠齋殷墟文字》一冊」,文殿閣「編印《國學文庫》四十一種,計四十九冊,及《西洋人論中國書目》五冊」。隆福寺街的幾家書店刻書、印書,顯然與當年隆福寺刻印佛家經典是一脈相承。有些書店以經營古舊書為主,併兼有修補、整理舊書的業務,而修補舊書的技術在今天能掌握的已寥寥無幾,而當年隆福寺的書店裡每家都有幾個行家裡手。

書店是傳播文化的基地,隆福寺各家書店都有幾個有文化內涵的掌柜、夥計,他們不但對圖書版本學知識有專長,而且對一些書的來龍去脈了如指掌。在民國之後,許多書店都與文人學者、大學教授和大學圖書館有業務關係,為他們的學術研究及教學提供幫助。書店的店主、掌柜和夥計個個圖書知識豐富,乃至胡適先生也對他的學生們說北大(沙灘)「這兒距隆福寺很近,你們應該經常去跑跑,那裡書店的老掌柜懂得的,不見得比大學生懂得少呢!」

影院劇場盡輝煌

除書店多之外,隆福寺地區其他文化形態也很發達。在短短的一條小街上分布著蟾宮、明星兩家電影院,前者以上映新片為主,後者則是二輪影片的放映為主。新中國成立後在這裡還建了東四工人俱樂部和東四劇場。北京市內各區都建有工人俱樂部,是工會系統的。各區俱樂部的形制一樣,隆福寺的工人俱樂部屬當時的東四區(後來東四區與東單區合併稱東城區),既能放映電影,又可演戲,還有其他活動的場地,如閱覽室、夜校上課教室、練歌廳、棋牌室等,頗受工會會員歡迎。工會會員在這裡看電影,憑會員證少收5分錢。而這5分錢在當年用處不小。

在隆福寺內建有的東四劇場曾紅火一陣,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是東四曲劇團的專用劇場,上演北京唯一的地方戲北京曲劇,其中由車錦如主演的《清宮秘史》很上座。筆者的一個鄰居的姑爺原本在隆福寺裡當喇嘛,後還俗,一度在這個劇團裡當過龍套演員,每天掙個塊兒八毛的,也能養家餬口。另一個鄰居,在茶館裡唱大鼓的「大鼓妞」範小娥也成了曲劇團的主角。

從東四劇場可以追溯到「景泰茶園」。有清一代,內城是不許演戲的,而隆福寺街的景泰茶園破例可以演些雜耍曲藝為民取樂。民國之後,景泰茶園易名為來福戲園,也曾紅火過一個時期。此外,街中的「福全館」,是不賣散客的「冷飯莊」,內設戲臺,也演堂會戲,1937年「民國四少」之一的文人張伯駒四十歲生日的堂會就在這裡舉辦,張伯駒與楊小樓、餘叔巖同臺演出《失街亭》,被傳為梨園佳話。

隆福寺街後來文化設施的增加,顯然與歷史上的文化傳承有關。在電影院、劇場之外,這條街還曾有幾家照相館和五六家買賣鮮花的花廠。照相技術是從國外引進的,被認為是文明象徵之一。

當年隆福寺的廟會也曾有文明的規定,打把式賣藝者不許說髒話罵人,說相聲的場子因時有出口不遜的表演,不允許婦女兒童入內,以罵人為業的「天橋八大怪」之一的「大兵黃」就不許在隆福寺內表演罵人「絕活」。隆福寺廟會有別於天橋而贏得文明的好名聲,也是隆福寺文化的一部分。

隆福寺及其周邊小街、胡同的文化傳承歷史悠久,直到2010年最後一家中國書店搬走,兩家電影院先後關門而終止。隆福地區的文化在當地的一些買賣字號的名稱中也有體現,如飯館稱灶溫、白魁,照相館稱光陸、麗容、玉昌,有詩意有溫情。此外,街中的長髮酒店據傳是大清勳臣福康安後人開的,廟門口擺小人書攤的老人金恆蘭系貝勒毓朗的直系親屬……

長街兩旁的小胡同的名稱也頗有文化色彩,如轎子胡同、孫家坑胡同、廣匯大院、懋茂大院及大溝巷等。街上的兩三家茶館白天有棋牌,晚上有評書,著實熱鬧了一些年頭。如今,隆福文化中心的開業,不但使老北京人回憶起許多滄桑往事,而且也使他們憧憬未來,希望隆福寺地區能繼承歷史文化傳統,呈現新面貌。

相關焦點

  • 廟會書攤變身古舊書店,東城這條文化街超越了南城琉璃廠?
    隆福寺的廟會,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位居舊京五大廟會之首。據《大清一統志》載:「隆福寺,逢每月之九、十有廟市,百貨駢闐,古玩字畫,風味小吃,花鳥魚蟲,為諸市之冠。」記憶中的隆福寺廟會已是過去式。隆福寺很早就形成了廟會,昔日北京有「五大廟會」之說,即隆福寺(俗稱東廟)、白塔寺、護國寺(俗稱西廟)、土地廟和廠甸。北京最早的五大廟會中,只有隆福寺在今日之東城,而其它則分布在西城和南城。明清時期,東城與文化的關係密切,國子監和科舉考試的貢院都在東城。
  • 胡桂林︱從舊信封見證舊書街的興衰
    所謂「不為無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買到過兩件,民國時期隆福寺舊書店的舊信封,就是這樣有點意思,值得說一說的玩意兒。使用過的舊信封,集郵人稱之為實寄封。早期實寄封的收藏研究,是傳統集郵最重要的組成,通過郵資的變化,郵路的起止,乃至收發信人等信息,不但可以見證,郵政歷史的發展變化,也是社會風俗文化變遷的旁證。「以郵證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 隆福寺浴火重生後,會變成下一個三裡屯嗎?
    隆福寺還有老北京規模最大最熱鬧的廟會,附近王府居住的貴族、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外國人、貧苦市民和近郊農民都來趕廟會。所以有東富西貴的說法。在東城長大的孩子們幾乎都在『長虹電影院』『東宮影劇院』『明星電影院』看過電影。那會兒都沒少玩『拳皇97』『三國志』『恐龍快打』,往鏰廳砸了不少錢。
  • 北京文藝新地標出爐,600歲隆福寺改頭換面
    這裡曾有著北京規模最大的廟會,讓王公貴族、外國使者都流連忘返;也有著北京第一家安裝中央空調和扶梯的百貨公司,售賣當時最洋氣的物件兒——直到一場大火撲滅了整條街的喧譁。二十多年後的今天,「隆福寺」終於重生歸來。
  • 京A 隆福寺 Taproom已恢復堂食,啤酒美食給你安排上!
    終於等到這一天了,京A 隆福寺 Taproom恢復堂食!由於身處北京內城核心的胡同,京A隆福寺店在疫情期間一直處於關閉狀態。不過隨著情況的逐漸好轉,京A隆福寺店隨著春天的腳步也正是恢復了堂食!據京A介紹,堂食將恢復每天營業,包括隆福寺的戶外座位,從上午11點到晚上10點供應全菜單美食、啤酒和其他飲料。廚房在晚上9點(外賣訂單至晚上10點)接受最後的堂食訂單。周五和周六依然計劃推遲兩個小時的營業時間。不過由於京A隆福寺店地處胡同中間,根據目前疫情防控要求,入店堂食還是要經過一系列的消毒與檢查流程的。
  • 東四京韻大市鉤沉
    因工程參照老街景照片復原風貌,有「修舊如舊」的特點,自然引起了老北京人的回憶與思索。筆者曾在東四地區住了六十五年,對此地的人文歷史頗為熟悉,對其滄桑變化也略有記憶。十餘年前,筆者曾在《北京日報》上發表《消逝的老東四》、《隆福寺街的記憶》等文章,但涉及東四南、北大街的內容不多。
  • 春節前,來隆福寺趕一場中式雅集
    小窗幽記,文房雅玩。獨飲茶缺已百年,只為不負江南釀|這段話是茶開半夏心中的期待與未來。 曾主持國家圖書館藝術中心、天橋藝術中心、朗園藝術中心等多場藝術家音樂會。其創作並演唱的多首跨界音樂作品在權威音樂排行榜中入圍前三名。跨界音樂作品《鑰》獲得世界音樂獎最佳節拍音樂獎。2019年創作並主演的詩樂劇《尋聲-詩與樂》入選上海國際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展演。古法飲食之美
  • 李亞鶴:600多歲的北京隆福寺,如今成網紅打卡新地標,看展喝咖啡超...
    好在隨著隆福文化中心的改造完成,沉睡的隆福寺在涅槃重生後甦醒,在皇城腳下繼續開啟新的篇章。現在的隆福寺,浴火重生,發展成了一片硬核工業風的文藝打卡地;而沉寂已久的隆福大廈終於復活,變成了集合書店、咖啡廳、辦公場所為一體的新大樓。朱牆、綠松、胡同、灰瓦,既有藝術氣息,又有歷史沉澱,這就是隆福寺現在的模樣。
  • 600多歲的北京隆福寺,如今成網紅打卡新地標,看展喝咖啡超時髦
    去了好幾次北京,一直很喜歡北京的藝術社區,798、央美這塊去膩了,好在,隆福寺(木木藝術社區)重生歸來! 可能老北京人對隆福寺都十分有情感,畢竟,幾個世紀以來,隆福寺見證了京城的繁華與興盛。
  • 1月18日和平菓局京味兒國潮廟會「叫板」傳統廟會,免費開放!還吃...
    1月18日-2月9日,和平菓局要舉行京味兒國潮廟會?! 什麼? 這次和平菓局的國潮廟會要「叫板」傳統廟會?! 什麼? 這場廟會居然還是免費面向廣大消費者?! 沒錯! 和平菓局京味兒國潮廟會聯合5大品牌隆重開局——「叫板」傳統廟會,就是要讓這個年味不一般!
  • 攜手「舊改之王」佳兆業,京莎廣場即將煥新顏
    進行項目升級,是與時俱進、順勢而為京莎廣場涵蓋的5萬方專業市場京莎鞋世界即將轉型為零售購物中心,「變身」佳紛天地。據了解,該項目是京莎廣場與佳兆業商業集團的深度合作,也是佳兆業商業「紛享美好生活」理念落地中原的新嘗試。
  • 隆福寺小吃店
    隆福寺小吃起源於明景泰年間隆福寺廟前的民間小吃鬧市。解放後,政府於1964年修建了北京市第一家也是京城最大的國營隆福寺回民小吃店。匯聚並引進了隆福寺街及京城內外一百多種清真風味小吃。現在的隆福寺小吃店即有慈禧太后喜食的豌豆黃、艾窩窩等宮廷小吃,又有京城百姓喜食的豆汁、焦圈、豆面糕、甜卷果、麵茶、豆腐腦等民間小吃,品種更加豐富,風味特色更加突出。   改革開放後,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挖掘創新如:精心設計的精品小吃宴,菜點搭配清淡適口,營養成份具佳,頗得國內外賓客讚許。1997年中國烹飪協會授予艾窩窩、甜卷果等十餘個品種為「中華名小吃」稱號。
  • 地壇龍潭廟會將主打京韻民俗
    今年,第三十五屆地壇廟會、第三十七屆龍潭廟會將於1月25日(正月初一)開門迎客,至1月29日(正月初五)閉幕,歷時五天,每天8:30到17:00對外開放。今年,地壇廟會將引入網紅商戶展京韻民俗,龍潭廟會將把民俗與冰雪融合起來,首設雪山大迴旋、百米極速冰滑梯、仿真「狗拉爬犁」等冰雪活動。
  • 北京東四曾有條用「豬」命名的大街 還是條有名的商業街原址還在
    1964年,民航總局遷入豬市大街豬市大街是商業街豬市大街曾經店鋪林立,招幌高懸,人流如織。北京形容街市繁華有「東四、西單、鼓樓前」之說,其中東四就包括豬市大街。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豬市大街的南側還曾建有一個集購物、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商場,與王府井東安市場、西四西安市場三足鼎立,市場內容和形式一樣,稱「東四商場」。京城的許多曲藝演員都曾在此獻藝。
  • 模範書局詩空間:百年教堂變身網紅書店,京城的文藝青年都來了!
    將教堂改造成書店,國外早有先例,可在國內,北京這家模範書局詩空間是第一家。開業僅1年,就吸引了無數京城文青來打卡!教堂歷史在變身成書店之前,它是中華聖公會教堂,始建於1907年,基督教中華聖公會在華北地區建設最早、規模最大的中心教堂。1949年後聖公會退出中國,教堂成為北京電視技術研究所庫房,1990年代被一家港資企業收購,經過整修成為辦公場所,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網友推選的世界十佳獨立書店:有華麗劇院改造的,也有移動的
    1.鮑威爾的書之城(Powell’s City of Books,美國波特蘭)這家富有傳奇色彩的波特蘭書店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手書書店,就像皇冠上的珠寶一樣珍貴,它也是地球上最好、最大的獨立連鎖書店,鮑威爾甚至為顧客提供了地圖。「棒極了!有一整個街區那麼大的書店,塞滿了幾層樓的書。與一般的書店不同,鮑威爾的書應有盡有。
  • 老街坊們自己辦廟會 原汁原味還原舊京習俗
    1960年白塔寺廟會消失,今年春節前,該地區的老街坊們自發組織,根據當年的記憶,在白塔寺旁辦起了一場微縮廟會,當年廟會上的老手藝,早已消失的老行當將一一重現。一大早,白塔寺宮門口東岔來了不少老街坊。在今天下午12點58分白塔「微妙會」正式開幕前,大伙兒來幫忙作最後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