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時間
1.10-1.12
市集地點
隆福大廈一層(市集、工坊)
隆福大廈9層隆福文化中心四殿(論壇、音樂會)
市集單元
1.10-1.12
在野生活美學展
1.11-1.12
匠學工坊:竹編&葉拓皮具
1.11
10:00-12:00
14:00-16:00
「心生活」美學論壇
1.12
14:00-17:00
隆福聽音:古琴音樂會
場地支持
北京隆福寺
2020年1月10日至1月12日,中式雅集陌上集將在北京隆福寺開集,它將如同一個行走的東方美學小宇宙,讓你一睹那些非遺傳承者與東方美學實踐者們的燦爛星光。
在這裡,我們暫時忘卻喧鬧,慢慢行走,靜靜欣賞,用手感受精工造物的原創溫度,用心去聆聽生活美學家們的精彩分享。
陌上集的靜雅並不代表無趣,在這裡你可能會遇到最美的佛系文創,也可能發現另一個李子柒,20+匠人和8位分享嘉賓每個人都有很多故事等你發現和聆聽。
隆福大廈1層
王世襄先生說:「但頓悟人生價值,不在據有事物,而在觀察賞析,有所發現,有所會心」
喜歡不一定要擁有,但很多東西如果你不曾見過與欣賞,永遠不會領略它的魅力。在野生活美學展旨在傳承與弘揚東方美學設計之美,將邀請不同領域的匠人來展示他們的精工細作,但生活美學總要歸於生活,所以這裡的器物的歸屬並不是廟堂之上或相遇與拍賣行,而是在這個有些煙火氣的美學空間能遇到有心之人,物為之用。
在野生活美學展單元會分為小展與雅市兩個部分:
小 展
藝術裝置:墨 瓦
設計方:介隱建築
設計團隊:劉鈺、沈聖喆、姜君林
△ 墨瓦在2019設計北京「設計予己Design for Ourselves」
「墨瓦」最早一次展覽是在2019年的設計北京,當時就十分驚豔它對中式美學的整體融合,毫無違和感。
對於墨瓦,設計方介隱建築是這樣詮釋的: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下被重新解讀和定義之後,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基於這些現象和線索·,我們開始思考怎樣將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和表現形式融入現代生活、賦予時代屬性,這是我們創作的起因。我們觀察到傳統工藝與材料的特點,例如蠟染,將顏色圖案繪製於布料,陶器之上;絲繡,將圖案賦予布料之上,形成現代服裝的特點;青花,將顏色與圖案繪製於陶土坯之上再經高溫形成現代工藝品。因此我們選取了傳統水墨技法和傳統青瓦材料,融合形成這次展覽的主題——墨瓦。使其既有水墨的自由、流動,又有瓦片靜謐、堅固。這一次陌上集,我們又一次的把「墨瓦」請到了隆福寺。
雨苗的苗繡展
策展人:雨苗 亞男 言午
雨苗是個道地的貴州苗家女,也是一個苗家繡娘,最開始走出深山在市集上售賣苗繡藝術品,只是為了生活。後來,她和媽媽的刺繡作品,以及從老家民間收集而來的繡片越來越受到顧客的喜歡,慢慢的擁有了眾多的粉絲。
如今,在雨苗看來,對於苗繡的推廣與宣傳她更有一份責任,這份責任或許沉重,但也讓她充滿了動力,她希望苗繡可以走出深山,帶給更多喜愛它、追求它的人,讓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領略和欣賞苗繡藝術之美。
舊拾閒逸皮具展
策展人:高健 邵亞琦
高健用北京話說是個很「軸」的人,也是個很牛的人。他主要從事裝飾紋樣設計,皮雕皮藝作品製作,皮雕皮藝課程分享。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家居產品設計系「手工皮具」專業選修課程教師(皮雕部分),作品曾加美國謝麗丹世界皮雕比賽「World Leather Debut 2017」,皮雕作品「男士長錢夾」獲得隨身物品組比賽第二名。接受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網易新聞視頻「守藝人直播」等多家媒體的專訪。
他做的皮具西式哥特風的居多。中式的雖然少,卻別有味道。因為家裡老爺子喜歡養鳥,他開始嘗試做鳥籠蓋板兒,郭德綱還買過送于謙。有些二道販子販子從他手裡收完加工一下,編個大故事,說是早年間老匠人的活,一下子可以翻了好幾倍的價兒。
雅 市
最美佛系文創:萬物三千
萬物三千致力於通過智能科技及生活美學的方式為佛教信眾打造全新的生活、修行生態圈,成為數億佛教信眾衣食住行全方案解決專家。目前產品包括:智能藍牙念佛計數器(三千計)、時尚抄經套裝等。
萬物三千做出了世界首款智能計數器——叄仟計。
很多明星都成了該款產品的忠實擁躉。
這兩年,萬物三千又研發推出了吉祥輪,播經器,小千計等佛系文創產品,被業界譽為最美佛系文創。
浙江工藝美術大師入京:東陽紅光竹編
東陽紅光工作室,以製作加工竹編生活產品為主,一直致力於讓竹編工藝得到好的延續,同時不斷對竹編類產品進行創新,提取傳統文化中的元素與現代材料進行融合讓竹編生活產品適應新時代消費者的需求,志在做竹編時尚化生活產品的領導者。
工作室主理人蔡紅光老師是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其設計與製作的竹編產品獲獎無數:曾獲「中國木雕紅木家具交易博覽會」特等獎,「金華第五屆工藝美術精品」金獎,「第三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等。蔡老師一直致力於東陽竹編的傳承與創新,堅守本心。
大美漆器:髹物成器
歇息賞物玩物成器,欣賞物的美,提煉生活中可用器的形,造就器的誕生,借髹《大漆》技法流傳百世。主理人趙飛師從清華大學美院學院李秉孺先生學習漆藝專業。
2015年,成立《髹物成器》工作室,簡稱:髹物(休物)
2016年,《取與曲》趙飛—大漆之茶器特展
2016年,漆器作品《趣》入選雜誌中國新時代
2017年,漆器作品《弧》《花器系列》入選美學雜誌麓客.木質有靈
2018年,髹物漆器參加廈門國際手工藝展
2018年,作品《曲》參加2018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
2019年,髹物漆器參加廈門國際手工藝展
珠翠光華:緣感淳和
點翠,是中國傳統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完美結合。翠,即翠羽,是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亮麗的藍色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以製成各種首飾器物。
點翠首飾工藝繁瑣,材料難得,用點翠工藝製作出的首飾,典雅而高貴。
隨著國人對首飾的審美與訴求的日益提升,傳統工藝的精緻與內涵受到越來越多國人的推崇。【緣感淳和】依據歷代點翠飾品的變化和發展,聯合非遺傳承人,繼承前人的設計風格、理念,進行再設計,從而打造珠寶行業的新中式風格首飾,讓傳統點翠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煥發出新的生命。
傳承人張宏達、吳煒,其祖父張立竹十五歲入京於顯靈宮,經寶興隆李師傅教授 「京活」,學習金銀器修復與點翠技藝;後拜師奉天任沛琴師父學習硬翠軟貼及點絲工藝。除傳統點翠技藝,硬翠軟貼及點絲工藝也是獨家傳承。祖父僅將手藝傳給其子張寶平、其孫張宏達及孫媳吳煒。經硬翠軟貼工藝製作的作品較普通硬翠更為整齊平順、流光溢彩,可完美展示翠羽的不同色澤。而點絲工藝經過劈線、上漿、綴直、壓平、整光、拼絲、上膠、修絲、修邊、整形、上底、理型、粘絲、刮平、捋絲、修樣等工序,較普通點翠更為繁雜,比其他仿點翠工藝(燒藍、點綢、染色羽毛、點紙)視覺上更接近真實翠羽,美觀度獨具一格。
傳承創新:白海棠花絲鑲嵌
白海棠品牌傳承自北京宮廷花絲鑲嵌工藝,原本是皇家專享,白海棠把它發揚開來,研發出定位於兼具傳統精工技藝與當代獨特韻味的花絲藝術飾品。在團隊中,不僅有入行十餘年的工藝師,最長的有16年之久,也融入了很多80後新一代技師,讓皇家工藝與現代結合,讓傳統「活」起來。 作品曾被「京東眾籌、」「一條」等推薦。
皇家工藝美學:別古文化
別古文化是創立於2014年聚焦於非遺傳統工藝的文化品牌,主要從事漆器、雕刻等中國宮廷工藝美術品的加工創作,並結合當代生活美學,創作了一系列兼具傳統精神與現代風範的作品,涵蓋家具、首飾、配飾及與茶有關的物品。產品主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高端藝術品市場。
絕美之印:有礦篆刻
有礦的礦是物質的印石和藝術的篆刻。為大家提供買得起的精緻印石和專業篆刻印章定製。印石從原石到印鈕由背後無數匠人開採、雕刻、水砂,提供壽山石、青田石、巴林石、昌化石等四大名石和新興小眾品種石。篆刻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操刀,根據提供的文字內容現場訂製書法篆刻印章作品。
名硯薈聚:苦茄文房
苦茄文房,致力於在現代繁忙浮躁的生活中,給大家提供一個安適文氣的空間體驗,在古代文房器物中與格物致知的古人對話,感受慢生活的體驗。齋中長桌一,古硯一,舊古銅水注一,舊窯筆格一,斑竹筆筒一,舊窯筆洗一,糊鬥一,水中丞一,銅石鎮紙一。小窗幽記,文房雅玩。
植染之美:子午道
子午道植染,致力於讓植物染色更「貼近」生活,更多的走入人們日常。我們摒棄形式主義,把非遺傳承的古老技藝與現代的剪裁和版型和諧相融,讓植物染色沉澱下來的美好感知更多人,也讓人們能夠切身體會自然的色彩與魅力,取之於自然還之於自然。取材嚴苛、健康親膚、穿著舒適是我們對子午道植染的定義。
國風之美:細語燈前
「半夜覺松雨,照書燈悄然。」細語燈前,是一片文創實驗田,之中有圖書館員、博物館員、民宿經營者、茶人、畫師、設計師、年畫剪紙等非遺傳承人,工作與經歷各有不同,但都熱愛讀書,熱愛生活,力圖將工作與讀書中搜集的靈感,變成觸手生溫的文創作品。不論是和紙膠帶、貼紙等文具,還是採用傳統工藝的扇與畫,或者原創插畫製作的衍生產品,都依託於傳承至今的東方審美,也是同古人交談的方式。
半山半隱:半山作
以手作為載體,傳達半山半隱生活之道。
現階段以手工皮具為主,皮料挑選,版型設計,手工製作皆由品牌創始人獨立完成,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提升生活的品質及品味。作品以日常出行隨身小物,皮具手作飾品,家居收納及私人定製為主。因皮料的不可複製及手工製作流程,所以作品具有唯一性,各類皮料會隨著歲月流逝與個人使用習慣展現出不同且能體現出個人特質的變色和紋理效果,也是人生存在的一種記錄形式。
銅芯銅德
銅芯銅德銅器,傳承中華民族銅器特點,延用清宮鑄造特點,採用黃銅、青銅、白銅、紫銅鑄造精雕復刻,展現中國傳統宮廷御用及現代生活方式融於一體的獨特銅器風格。
水瓶的寶貝匣子
主理人水瓶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從事珠寶設計行業,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積澱,越來越喜歡收集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回來重新設計,在郊外的工作室裡,將它們改制成令人眼睛一亮的寶貝。
這些寶貝不僅美麗更重要的是許多經由時間所留下的歲月的痕跡經過設計休整,重新製作成各種美妙獨特的深韻文化背景的首飾,每一件成品都有自己獨特的紋理故事,重新賦予老物的生命。
蘑菇小宇宙
蘑菇小宇宙是兩個八零後創辦的,因為畢業於北京服裝學院,所以對布料情有獨鍾~致力於開發布藝的飾品,希望通過一件飾品改變佩戴人的心情~堅持原創手作~
閒閒川
⼩雷和⾬洲2015年創⽴的⼿制⽪具獨⽴品牌。
我們熱愛⽪⾰的天然復古感
打版雕刻與⽪⾰處理縫線
全部過程都是由兩⼈親⼿完成
製作⼿⼯⽪具的⼿藝對我們來說就像能載著我們向前⾏駛的⼩船和船槳
閒閒川堅持⽤最適合⼿⼯製作的意⼤利⽣產的優等⽜⽪為主材,⼩量且緩慢的創作輕復古⼜符合現代審美的⽪具。
茶開半夏
茶開半夏,一個結合傳統與現代的酒茶館品牌,創始團隊來至北京及中國臺北,兩地的文化差異卻帶出了不一樣的火花,歷經76天的線下推廣達成近4000位客官的品嘗,跨界酒館結合已達7大品牌276家門店,這樣的我們或許值得您的喜歡。
獨飲茶缺已百年,只為不負江南釀|這段話是茶開半夏心中的期待與未來。
隆福大廈9層四殿
前不久,李子柒現象引起國內外眾多人的關注和熱議,與之相應的中式生活美學與她的生活方式再一次的成為焦點。
不同的「生活美學」, 在當下生活中展現出不同的生活狀態和社會融入狀態,當李子柒現象出現時,她是否能代表我們當下接地氣的生活美學?我們所說的「生活美學」是否有制式標準或可劃分不同類別?我們嚮往的生活方式如何實現?生活美學可以通過哪些傳播介質更好的體現?
面對這些疑問與思考,我們在2020年1月11日,邀請8不同領域探索和實踐的生活美學家,在隆福寺隆福文化中心四殿舉辦「心生活」生活美學論壇,來分享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美學的觀點與態度。
用手機詮釋中國古典園林影像
分享嘉賓:王東純
嘉賓簡介:
UCD創作中心總建築師,1986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建築專業,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1992年開始接觸攝影,善於以建築師的獨特視角發現並捕捉美,其建築攝影作品曾在全國建築攝影大賽獲獎。
從建築到建築
分享嘉賓:劉鈺
嘉賓簡介:
介隱建築聯合創始人,北京建築大學建築學碩士,一直關注建築與場所、建築與其他學科的關係,實踐涉及建築設計、產品設計、網際網路和展覽領域。曾接受UniDesignLab專訪,參加Z+Design交流活動。
先後參與了塵曦民宿、墨瓦、民宿——丫頭的客廳、紅樓藏書樓、黃山店遊客服務中心、杏林禪院、水井坊歷史文化街區、林舍、東極遊客服務中心、東極星空書館、愛德藝術院等的設計。其中,「東極塵曦」獲2018普陀民宿設計大賽金獎、2019 「島居舟山」最美民宿最佳設計獎。「墨瓦」獲Greman Design Award 2020提名獎,並被gooood、ArchDaily、designboom及UED多家國內外知名建築景觀專業門戶媒體收錄。
尋聲如夢,詩意生活
分享嘉賓:航樂
嘉賓簡介:
航樂,文藝節目主持人,傳統文化媒體人,跨界音樂人
多年來,其主持的節目涵蓋綜藝互動、傳統文化、文藝專題等多種節目類型。參與製作主持的節目多次獲得國家一、二、三等獎,亞廣聯國際獎最佳節目製作獎。主持節目: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溫馨時光》《音樂魔方》等;騰訊視頻《悅讀》欄目;新華社CNC《新華大健康》等。曾主持國家圖書館藝術中心、天橋藝術中心、朗園藝術中心等多場藝術家音樂會。其創作並演唱的多首跨界音樂作品在權威音樂排行榜中入圍前三名。跨界音樂作品《鑰》獲得世界音樂獎最佳節拍音樂獎。2019年創作並主演的詩樂劇《尋聲-詩與樂》入選上海國際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展演。
古法飲食之美
分享嘉賓:黃榛
嘉賓簡介:
黃榛,四四慢食廚房廚房創始人,古法飲食的研究和傳承者,國內腸道療愈理念的先行者。自四十四號廚房建店以來,在她的帶領下逐步建設成一間傳承古法、手工細作、自然調味、食材考究的餐廳,所有食材均來自有機農場。在菜品方面,致力於傳承和創新古法飲食,先後復刻和還原了《山家清供》《隨園食單》《紅樓夢》等多個古籍中的菜品。
無牆博物,又見書香
分享嘉賓:敬一
嘉賓簡介:
無牆博物館發起人和創辦人,「造村」修復鄉村生機計劃踐行者,書院中國特約講師,自由跨媒體策劃人。她的傳奇經歷或許可以比肩李子柒。
2013年擇山而居。
2014年構想山水人文生態聚落「無牆」
2015年發起「無牆博物館」人文博物社
2016年「無牆」以慕田峪長城腳下的八個不同主題山房.工坊人文藝術空間為核心,以山水為脈聯動武夷山,峨眉山,終南山,黃山等相關人文藝術「無牆博物館」,共同創造可持續發展山水人文聚落。實現十裡桃林,予夢共生,創造,共享,習作,教育為一體的「無牆博物館」。
2019年「無牆」生活美學空間與山水問學堂開始營建,「又見書香」造村計劃一一落地。
在生活中積累修行
分享嘉賓:韓樂樂
嘉賓簡介:
《花語》APP聯合創始人,萬物三千佛系文創初創期合伙人。萬物三千致力於通過智能科技及生活美學的方式為佛教信眾打造全新的生活、修行生態圈,成為數億佛教信眾衣食住行全方案解決專家。目前產品包括:智能藍牙念佛計數器(三千計)、時尚抄經套裝等。
想像未知之美
分享嘉賓:郭育嵩
嘉賓簡介:
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攝影系,導演/攝影師。曾合作央視、北京衛視、江蘇衛視等多家電視臺,如《大國農道》《星跳水立方》等主。要作品包括《小鷹展翅》、《寶貝回家》、《騎士精神》等。其中,《寶貝回家》獲得2013年坎城國際廣告節一個金獅講、兩個銀獅獎。熱心參與公益事業,2008汶川地震去災區做志願者,走訪走失兒童到抗戰老兵,組建穩定的志願者團隊定期去秦皇島光明之家孤兒院服務,志願者經歷至今十一年。
中式美學市集養成記
分享嘉賓:許晨
嘉賓簡介:
許晨,綠光市集聯合創始人,有趣事業的追求者。19年從業經驗,先後曾任職過黨報媒體、集團企業,金融公司,負責過市場、廣告、品牌、公關等相關事務。2016年開始創業,轉向有機農業與文創市集,不為其他,只為熱愛和遇到有趣的人。至今,綠光市集已組織大小市集近百場,合作商戶與機構超過2000家。與北京30+知名地產商業達成了深度的合作關係,並先後參加了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北京時裝周、2019CCIP展、抖in北京嘉年華等大型活動。
◆◆◆
除了美學生活展和美學論壇,隆福寺陌上集現場還有匠學工坊、古琴音樂會等絕妙內容。
感受設計技藝之美,探尋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年前,不妨來隆福寺逛一個不一樣的有趣雅集!
關於隆福寺
作為京城新晉網紅地標的隆福寺項目一期,包括了隆福大廈和隆福寺北裡。青灰色石材、傳統紅磚、雙層呼吸式玻璃幕牆等材質相互融合,將歷史文化傳承與現代發展有機結合。隆福大廈由過去的百貨商場轉變為文化金融企業辦公場所,隆福寺北裡則由過去的商場倉庫、食堂、配電樓等配套設施變身為集文創辦公、美術館、精品酒店、特色餐飲等業態於一體的創意園區,已然成為核心區新興的文化地標。園區現已入入駐木木美術館、wework、更讀書社、餓魚、京A等特色空間與餐飲。(以上圖片大多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