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嫂"李豔
「一鬥米只能趕一場」
既要照管隔代的爺爺,又要侍候生病的丈夫,有人勸她放棄,她卻堅定說「不」。26年來,被納雍縣公路管理段職工稱為「路嫂」的李豔對親人不離不棄,用行動詮釋了一句大白話——一「鬥米只能趕一場」
「一鬥米只能趕一場。」
農村人表達「專一」、「執著」,往往愛套用這句話。
而這句話從納雍縣寨樂小學教師李豔嘴裡表達出來,則多了一層質感——
26年來,在多次輾轉遷徙中,她可能落下一些物品,但病中的丈夫、年邁的爺爺,始終沒有落下。
為愛堅守,李豔人生的「一鬥米」,真的「只能趕一場」。
1.
她被命運打了兩記「耳光」
李豔的丈夫叫羅連平,是納雍公路管理段的一名職工。
丈夫管「路」,李豔就是當然的「路嫂」。
1986年6月,羅連平入職化作道班,成了養路工人。
羅連平是幹活好手,山歌也唱得好。抽閒等空,他每每會去幫木花村的姑娘李豔插秧、鋤苗,兩人暗地裡播下了愛的種子。
1990年,在寨樂鄉松林小學代課的李豔與羅連平在老家舉行了婚禮。第二年,第一個孩子出生,第三年,第二個孩子出生。
一個是養路的「歌王」,一個是教書的「路嫂」,外加可愛的孩子,這本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庭。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災難毫無徵兆地降臨到了李豔和羅連平頭上——先是第一個孩子患病早夭,後是羅連平突患精神分裂症。生活左右開弓,連抽了李豔兩記耳光,把她打懵了……
羅連平這一病,就是20多年。
上有老,下有小,羅連平又長年要人照顧,但李豔卻默默地把家務打理得井井有條,把丈夫和老人照顧得周周到到。
2.
火災後,她成了「頂梁柱」
回憶起過去的20多年光陰,李豔臉上流露出的,有歲月苦澀,更有積極向上。
患病20多年的羅連平,一直在給李豔增累贅,添麻煩。
李豔夫婦的老屋旁邊有個廁所,是玉米稈蓋的。患精神分裂症那年的臘月二十七,羅連平一把火點燃廁所。火借風勢,急劇蔓延,把聊勝於無的老屋燒成了廢墟,原本困頓的家庭雪上加霜。
火災後,納雍公路管理段送去米和肉,左鄰右舍送去鍋碗瓢盆,在臨時搭起的窩棚裡,李豔帶著病中的羅連平和嗷嗷待哺的孩子,勉強過了一個悲戚的大年。
俗話說:叫化子也有三天窮年。可李豔等不及三天窮年過去,大年初二就在鄉親們的幫助下搭梁造屋,把自己搭進了生活裡,搭成了一個家的「頂梁柱」。
3.
丈夫仍是「隱形定時炸彈」
新建的房子立起來了,炊煙又重新飄上屋頂,日子又重新啟航,但生病的丈夫仍然「是顆隱形定時炸彈」,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會把李豔拖垮。
1998年深秋,因服藥過量,羅連平生命垂危。羅家人建議李豔放棄治療,李豔搖頭:「不到最後,我決不放棄。」
她一個人抱著羅連平,搭上了開往納雍縣城的班車。
人送到醫院後,院方要她預交1000元的搶救費。那天是周末,丈夫供職的公路管理段沒人上班,身無分文的李豔手足無措,欲哭無淚。她苦苦哀求,作了承諾,羅連平這才得到搶救。
羅連平也有神智清醒時。
一旦清醒,羅連平想到自己帶來的苦難與連累,曾經多次自殺,欲以一死為李豔卸下生活的重擔——
2013年,羅連平在畢節康復醫院治療期間就曾把菸斗吞進胃裡。好在這次自殺被及時發現了,挽回了生命。
李豔在醫院守護的十天十夜裡,正值孩子臨近高考,李豔不敢把消息告訴孩子。孩子打電話問李豔:「醫院裡怎麼吵吵的?」身心疲憊的李豔撒謊,說,有人來看同病室裡的病人,大家在說話。
掛斷電話,李豔一個人躲在醫院走廊裡,使勁把眼淚往肚子裡咽……
4.
左肩挑著苦,右肩挑著累
李豔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想成為一名在冊的教師。
代課期間,她有幾年沒領到報酬,但無怨無悔。2009年,代課10多年的李豔通過特崗考試,圓了「在冊」教師之夢——當時,她已42歲。
她被分配到離家十幾裡的龍場鎮官寨小學任教。
在學校,她是學生的好老師,是老師的好同事。從教多年,李豔本來可以當個很稱職的班主任,但考慮要照顧羅連平,她沒當班主任。
一不留神,「隱形定時炸彈」羅連平就會跑得無影無蹤。
為照顧羅連平,李豔把他帶到官寨小學,給他做飯,和他聊天。忙時,李豔要麼從學校食堂帶飯給他,要麼帶他到學校食堂吃飯。剛開始,羅連平不肯去食堂,老師就騙他:「你不來吃飯,學校就不給李豔發工資了!」羅連平這才去食堂。
這些年,李豔走親串戚,趕場辦事,都得把羅連平帶在身邊,寸步不離,以防走失。課休,李豔還要到寢室看羅連平在幹啥,當小孩子照料。
說起這些往事,李豔眼裡噙滿淚花。
羅連平的父母十幾年前先後去世,留下90歲的爺爺。羅連平雖然也有兄弟姐妹,但都經濟困頓,無力照顧老人,李豔就將爺爺接到家裡侍候。
李豔白天上課、改作業,晚上洗碗、拖地,又要給老人餵水餵飯,還要照顧丈夫羅連平。農忙時,李豔更要到田間地頭打理農活,更要兼顧左鄰右舍的紅白喜事。
2008年,爺爺去世,李豔大哭了一場。
這些年,作為羅家的媳婦,李豔苦苦支撐。送走公公、公婆,又送走爺爺後,李豔的酸楚一下子噴發出來,苦,累,都在哭聲中表達了……
好在兒子聰明懂事,考取大學,給操碎了心的李豔一個最大的安慰。
人生「一鬥米」,只能「趕一場」
這些年,李豔沒少得到同事的關心,沒少得到娘家的幫助。
同事理解她、關心她,一碗米半碗面地接濟過她;李豔最窘迫時,娘家人給了她精神鼓勵和經濟支撐。
想起父母,李豔的聲音低到了歉疚:「我爸媽身體一直不好,這些年,為照顧羅連平,沒時間顧上父母,反而是父母為我操心勞累……」
2013年,納雍縣教育局考慮到李豔的困難,把她調到離老家木花村最近的寨樂小學——學校離家不過百米,李豔可以一邊教書,一邊照看羅連平。
有人問李豔:你攤上了這樣的婚姻,為什麼還要一直堅守?
李豔沒埋怨,反而很堅定:「我從來沒想過要放棄!農村有句話:一鬥米,只能趕一場。既然認了他,我就沒打算放棄,最艱難的時候都過來了,現在我更沒有理由放棄……」
50歲不到的「路嫂」李豔,臉上雖然刻下了苦楚的歲月痕跡,但心中卻充滿了堅強與樂觀,這讓羅連平感受到力量和溫暖……
編輯感悟
納雍縣把開展家風建設作為創新社會管理、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法,通過宣傳展示女性在家風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大力弘揚家庭美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和在農家」建設,讓崇德向善的良好風氣成為溫潤廣大群眾的強大精神力量,使鄉風民風更加文明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