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結束的2020年是個人類歷史上極為特別的一年。從年初開始的衛生事件爆發,對於全球社會衝擊巨大。既有慘痛的衛生事件感染情況;也發生了延續至今的各國間交通中斷;正常貿易、投資、服務等全面停擺;連東京奧運會也被推遲到明年。上一次發生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還是在1918年到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而上一次發生奧運會等被取消、各國之間封鎖國境等等還是在二戰期間。
今年也是二戰結束75年來,第一次出現全球貧困人口上升、全球化逆轉、食品短缺、飢餓人口上升。面對百年一遇的危機,全球各國政府都全面動用起來,進行了大量公共衛生、財政、貨幣等的危機應對之策。金融市場在今年也創造了很多歷史記錄:包括原油價格的嚴重負價格成交、包括股市的三位數波動率、也包括很多頂級量化基金和基本面基金的嚴重虧損。那麼,如何看待明年的全球金融市場?筆者希望通過本文提出一些觀點,供大家參考。
01 首次公開上市(IPO)爆發式增長推動美股先漲後跌
筆者認為2021年最大的金融市場事件將會是大量的企業首次公開上市,也就是實現IPO。衛生事件觸發了美聯儲的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導致市場流動性極為充分。從上一次金融危機結束後,也就是2009年開始的一大批創新企業都已經進入成熟期。
不管是共享經濟、雲計算、金融科技、生物製藥、醫療健康產業,上百家獨角獸企業都已經相對成熟,可以成為二級市場的公開上市公司。實際上,今年秋天開始,美國企業的上市數量已經開始大規模增加。最近的共享民宿公司Airbnb(愛彼迎)(ABNB.US)上市當天上漲112%,市值達到830億美元的成功案例對於其他還在猶豫的獨角獸企業有很大的鼓勵。
仍然在虧損的大數據公司 Palantir上市一個多月以來,股價翻倍,市值超過510億美元,對於其他還沒有實現盈利的獨角獸企業上市也有非常正面的影響。
當然,明年會有大量美股上市還有三個比較特別的原因。第一,過去四年共和黨減稅政策之後,很大可能會在民主黨入主白宮後開始加稅。包括對於資本利得稅、個人所得稅都有大概率上升。
從企業的創始人、到員工股股東,都有動力需要儘快在稅率上升前實現上升,獲得很好的稅後收益。通過新稅法可能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因此獨角獸企業的管理層將會在明年和時間賽跑,儘快實現掛牌。
第二個原因是政府支持。美股上市公司流通股數量由於各個上市公司的不斷大規模回購,以及各行各業的上市公司進行的不斷併購,導致在過去十年流通股數量每年下降2-5%。美股處於嚴重的供求失衡狀態,總上市公司數量過去二十年下降了兩千多家。比較明顯的就是微軟(MSFT.US)、谷歌(GOOG.US)、蘋果(AAPL.US)、臉書(FB.US)等,每年回購幾千億美元的股票,併購數十家企業。
美國證監會在這幾年不斷鼓勵企業上市、降低上市成本、減少中小企業上市的披露要求等等。這些政策都已經開始顯現出結果,今年是十幾年來第一次美股流通股數量淨增加的一年。根據我們和美國幾大交易所的溝通了解的情況,還有大量企業在計劃明年上市。
第三個原因是大量獨角獸企業的期權將會很快到期。一般公司創立以後,期權有5-10年的有效期。包括 Airbnb 等公司上市也有被員工股東驅動的因素。因為如果企業沒有上市,期權價值很有可能會被清零。
大量企業在明年上半年上市後,很有可能帶動美股繼續大幅度上漲。但是,伴隨著這些獨角獸企業的高估值上市,以及股份解除鎖定期後的大量股東套現需求,美股在明年下半年進入疲軟的可能性很大。如果疊加加稅的財政政策,2021年下半年美股大跌進入熊市的機率也相對較高。
02 全球破產違約潮導致債券投資人損失慘重
衛生事件爆發後,全球各國都出臺了緊急救助措施。包括美國、加拿大等國的給國民直接寄支票發錢;包括各國中央銀行的零利率政策量化寬鬆;也包括對於企業的維持就業貸款。
這些情況都導致全球各國的槓桿率大幅增長。2020年可能是發達國家過去100年債務上升最快的一年,高於二戰期間的借款增速。很多發展中國家也被迫大舉借貸,維持食品、能源、醫療等很多必需品的進口。國際貨幣基金在今年組織了對全球50多個國家的財務支持、債務減免等等。
但是,不管是大量殭屍企業的借款,還是很多國家的主權債務,明年可能都面臨嚴重的違約風險。特別是對於歐美各個發達國家而言,對於企業因為衛生事件爆發的臨時性救助都在逐漸到期。可以預計會有大量中小企業,在嚴重的負現金流情況下,選擇破產停業。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務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今年已經有阿根廷、厄瓜多、黎巴嫩、尚比亞等國的主權債務違約,創主權債違約國家數量的歷史新高。國際評級機構已經把加彭、莫三比克、剛果共和國和蘇利南評級在"CCC",薩爾瓦多、伊拉克和斯裡蘭卡的評級"B-"加上為負面展望。"CCC"的定義是重大信貸風險:違約是一種現實的可能性。今年連大型新興市場國家印度,土耳其都發生了評級下調。
定義和歷史經驗意味著2021年有可能更多的國家進一步違約。數據顯示從1995年到2019年,CCC/CC/C主權國家的平均年違約率為26.5%。
可以預期的是如果大量違約潮發生,固收類產品投資人的損失將會極為嚴重。包括投資企業債券、銀行貸款組合、高收益債券、新興市場國家主權債券等的機構和高淨值客戶都有可能面臨一些本金大幅減少、債務重組、延期支付等問題。而做空歐美發達國家主權債的投機客們可能又會遇到失落的一年。
03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並存
今年以來全球各國中央銀行大規模量化寬鬆,釋放的流動性史上最高。包括美聯儲在三月份開始的資產負債表接近翻倍增長、包括歐洲中央銀行的三萬多億歐元的債券購買、也包括日本中央銀行的對於股票特別是房地產信託基金的直接購買,都是違背了中央銀行的穩健原則。很多機構都認為如此規模的流動性釋放一定會導致通貨膨脹?
筆者認為2021年可能會出現的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物價變化。從整體物價水平來看,由於通貨膨脹的核心驅動因素不是供應,而是需求,明年出現嚴重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很小。衛生事件爆發後,各國出現嚴重的失業問題。
明年失業率仍然會居高不下,甚至有可能出現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再次上升。失業率較高的情況下,工資上升的壓力極為有限,因此很難把衛生事件爆發後的需求端缺口補上。在美國可以看到辦公樓租金,紐約舊金山等核心地段的住宅公寓租金都有20%以上的下降。從這一點來看,CPI可能在明年繼續出現通貨緊縮的問題。
當然,由於大量產能的縮減,明年的大宗商品的價格會有可能出現階段性的上漲。首先傳統能源行業包括原油、天然氣的價格有繼續上漲的基本面因素。最近原油庫存大幅度下降,而能源企業的資本項目投資在這幾年也是斷崖式下跌,原油市場開始出現重新平衡。包括鐵礦石、銅鋁鋅等工業金屬也都面臨類似的情況。
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對於農產品的收穫造成很大影響,也會導致全球農產品供應不足。這些都有可能導致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周期性的上漲。對於投資人的結論,就是消費品通貨膨脹率有限,甚至通貨緊縮,但是工農業原料價格出現通貨膨脹的跡象。筆者的觀點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到消費品和服務業的價格傳導最終會在2022年以及以後顯現出來,疊加全球的流動性釋放,20年代中期會有周期性惡性通貨膨脹的可能性。
04 金融科技企業全面壓制傳統金融機構
今年雖然美股整體在牛市,納斯達克指數上漲速度創歷史新高,但是傳統金融機構的股價非常慘澹。美國銀行業股票指數今年下跌20%以上,包括高盛、富國銀行等美國最核心的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股價都是遠不如大盤指數。
連長期投資金融業的巴菲特老先生也清倉了摩根大通、富國銀行、高盛等金融機構的股票。與此同時,美國的幾十家金融科技企業的股價都是欣欣向榮,包括做支付行業的很多企業股價都有3到5倍的上漲。
筆者在紐約大學開設金融科技課程已經三年,學生中對於大量金融科技企業做了案例分析。可以說,大多數金融科技企業還在業務剛剛開始大規模增長的初期。今年的衛生事件實際上對於金融科技的發展起了助推器的功能。
以前很多美國人習慣用支票、去銀行櫃檯辦理業務、去保險公司的門店購買保單。衛生事件導致很多人被迫把金融業務轉移到網上進行、實現行動支付等等。相信2021年會有大量實質性的金融、保險、投資、資產管理等業務由傳統金融機構向金融科技企業遷移。
05 各國全面推出數字貨幣
儘管從比特幣到以太坊等數千種數字貨幣在市場上已經有了很多流通,數字貨幣目前還沒有被各國中央銀行和金融監管部門完全認可。筆者認為2021年將會是數字貨幣第一次被各國政府正式認可和接納的年份。各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支付方式,包括國內的數字人民幣、包括美聯儲的數字美元、包括歐洲中央銀行的數字歐元等等都有計劃在明年正式推出。
需要明確的是各國推出數字貨幣不代表比特幣或者其他加密貨幣會價格大漲。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數字貨幣的推出,對這些貨幣的監管也會不斷加強。
也就是說以前數字貨幣的匿名性,全球可兌換性等有可能被逐漸侵蝕。目前的DiFi的創新試圖建立和傳統金融業的平行交易體系,但是裡面的很多概念和運行機構仍然需要時間來驗證其可信度。對於數字貨幣的安全性也需要繼續投入資源和開發。包括託管機構、交易所、清算機構,各種投資數字貨幣的產品等等都會在2021年有非常大的突破。
06 美元匯率小幅貶值
目前全球機構投資人對於美元匯率的貶值預期存在共識。可以從美元匯率的期貨數據等等都看到這個情況。筆者認為市場一旦形成共識就很難真正發生,特別是對於擁有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的美元來看。
經過今年的全球經濟衰退,各國都面臨千瘡百孔的經濟需要復甦。如果美元匯率出現大幅度貶值,歐元區、日本、全球新興國家經濟體都將遇到匯率造成的雙重打擊。目前的各個中央銀行之間有頻繁的協商機制,如果美元貶值過大過快,大概率會發生各國進行直接或者間接的外匯市場幹預操作。
美元的匯率除了基本面因素,也需要反應各國的地緣政治關係。明年是民主黨入主白宮,拜登的政策基調是全球合作。在這個前提下,很難看到美元出現大幅度貶值的政治意願。或者說,如果美元貶值,各國都有可能去遊說白宮,建議維持美元匯率穩定的框架。
07 全球大型科技上市公司被拆分
今年美國大選期間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科技公司的壟斷地位。雖然最近幾個月美國的五大科技公司股價有所回調,但是谷歌、臉書、蘋果、微軟、亞馬遜(AMZN.US)這些公司的市場地位還是不斷上升。觀察美國的歷史,可以發現有一點:美國社會不喜歡壟斷企業。
從謝爾曼反壟斷法的出臺到現在,美國通過政府起訴,國會立法等等,已經成功的拆散了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拆散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等等。壟斷對於經濟的創新和發展也有大量的負面影響。美國大選期間,很多科技公司的社交平臺成為主要的媒體工具,觸發民眾的強烈反感。
拜登團隊對於美國明年的財經計劃中,也包括對於防止科技企業利用稅法漏洞實現零稅率,並進行反壟斷調查的計劃。除了美國聯邦政府,美國很多州的總檢察官已經開始調查科技企業的壟斷問題,歐盟也開始對於美國的大型科技企業有反壟斷擔憂。
對於超大型企業的壟斷行為,可以通過大量罰款來引導他們主動拆分出業務部門和資產,也可以通過國會立法,或者行政部門起訴來強制分拆業務子公司,創造競爭。當然拆分企業對於投資人來說不是壞事,一般情況下,拆分後的股東的權益總價值會上升。值得一提的是反壟斷問題不只局限於美國,在其他國家,包括中國,都可能在2021年進行反壟斷行為,促進市場的公平競爭。
08 醫療健康產業大發展
衛生事件的爆發暴露了過去幾十年全球醫療健康產業的大量問題。筆者長期參與美國的醫療板塊的投資,可以說也目睹了很多問題。包括過度醫療、醫療機構和醫療保險機構之間的博弈,也包括大型醫療中心和專科診療機構之間的博弈。實際上從2018年開始美國就出現了很明顯的地區性綜合醫療中心的不斷衰落,專科醫療、手術中心等的不斷發展壯大的趨勢。
衛生事件的爆發實際上加速了患者向專科醫院的集中趨勢。比如說需要做外科手術的病人不希望去一個綜合醫療中心,有感染其它病毒的可能性,而優選去獨立的手術中心,和其他病人有物理上的隔離。
即使在國內,筆者也相信有同樣的趨勢,也就是病人們逐漸解除對於「三甲綜合醫院」的盲目崇拜,開始更多的選擇專科醫療機構。衛生事件的發展,對於交通的中斷,也讓更多的病人通過遠程醫療來獲得醫療服務。最後,大數據這幾年的突飛猛進的發展也開始進入醫療健康產業。很多基於圖片的診療判斷將會越來越多的利用人工智慧來提高效率和質量。
筆者目前擔任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醫療健康併購公司的管理層,深度參與在亞太地區的醫療健康產業的併購投資。根據我們的觀察,明年將會有一大批醫療健康機構被併購,並進行網上醫療和人工智慧診療的升級。而包括谷歌、亞馬遜、蘋果等大型科技企業、安泰、聯合健康(UNH.US)等大型醫療保險企業的介入,都會徹底顛覆傳統的醫療服務模式。甚至於像沃爾瑪(WMT.US)、CVS(CVS.US)等大型連鎖超市都將會推進他們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市場份額,提供一部分傳統意義上的醫院的服務。
09 中美金融和經貿關係轉暖
過去幾年中美經貿關係有很多起伏,但是筆者認為明年會是中美經貿關係轉暖的一個年份。其中既有拜登入主白宮後,更為注重國際合作的原因,也有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加快的趨勢。今年下半年以來,華爾街的很多龍頭買方資產管理公司和賣方投資銀行,商業銀行都第一次獲得了在國內的相關金融業務牌照。
目前的中國金融市場體量巨大,完全可以嘗試更大的對外資金融機構的開放力度。包括 Vanguard資產管理公司把亞太區總部從香港搬到上海,計劃深耕中國市場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事件。這些金融機構都有非常長期的戰略規劃,目前還處於招兵買馬,逐漸擴充在國內的團隊。
相信明年他們很多將會實質性的推出一些產品,把很多華爾街的零費率或者極低費率的產品和服務模式帶到中國去。最終來看,這些金融創新會有助於國內金融市場的成熟,有助於國內的機構投資人和散戶都獲得更好的服務,降低金融成本。
今年關於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媒體上渲染了很多「中概股退市」等等新聞。而中概股板塊在華爾街實際上取得融資規模和回報的兩個歷史新高。包括國內的三大電動汽車在美股市場數十倍的回報讓投資人和股東都獲得極為豐厚的收益。
筆者認為中概股將會在明年繼續「大浪淘沙」的過程。高質量的中概股在克服一些會計準則對接等等的問題後,將會繼續成為美國機構投資人的核心資產配置標的。一大批新興中概股公司將會繼續到紐約股票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交易所敲鐘上市。當然,隨著中美兩國監管的加強,也可以預期一些弄虛作假的中概股公司被快速摘牌下市。
10 可持續發展(ESG投資)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核心主題
如果說今年衛生事件衛生事件是全球經濟進入衰退的主要原因,嚴重的氣候變化對於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被有所掩蓋。實際上,今年的加州森林大火,以及對應的嚴重乾旱對於美國經濟的影響不可小看。而亞馬遜雨林的被不斷毀滅性開發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筆者曾經看到的一個分析說今年衛生事件的肆虐和環境嚴重汙染,導致很多地方的居民呼吸道疾病嚴重,抵抗力下滑存在很大的關係。從各國政府、到民間組織、到金融機構,都在反思今年的衛生事件,考慮今後如何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筆者預計明年環境、社會和治理 (ESG) 標準基礎上的投資將會成為機構和高淨值客戶投資的核心主題。什麼是環境、社會和治理 (ESG) 標準? ESG 標準是一套公司運營標準,具有社會意識的投資者使用這些標準來篩選潛在投資。
環境標準考慮公司作為自然管家的表現。社會標準檢查它如何管理與員工、供應商、客戶及其運營社區的關係。治理涉及公司的領導、高管薪酬、審計、內部控制和股東權利。包括巴菲特老先生的孫子霍華德·巴菲特提出的≪社會價值投資≫反映出來的也是這個理念。實現ESG的投資不僅僅包括節約能源、減少過度消費、增加新能源的投資,也包括增加社會的發展質量、把公司治理機構更多的由管理層和股東、員工、客戶共同分享權力等等。
小結
總結而言,筆者對於2021年的整體投資機會相對樂觀,特別是對於科技、醫療、新能源等板塊繼續成長充滿信心。但是,衛生事件對於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容低估。明年應該是一個各國合作,實現經濟逐步轉型和復甦的年份。就像黑石集團的蘇世民(Schwartzman)說過的,每一次經濟危機或者衰退的時候都是尋找最佳投資機會的時候。筆者相信經過今年的大衛生事件和大衝擊,明年經濟重啟並實現創新發展將會給投資人帶來前所未有的好機會!
(編輯:李均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