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通過加熱磁性納米粒子團簇來殺死癌細胞

2020-12-14 太平洋電腦網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們正在探索改善癌症治療的各種方法,其中一些方法更加經得起考驗,而其他方法則在實驗的最後階段。 利用磁力加熱腫瘤內的納米顆粒以摧毀附近的癌細胞肯定屬於後者,但科學家們現在報告了這一領域的一個令人興奮的進展,並在小鼠身上取得了一些有希望的早期結果。

這種實驗性癌症治療被稱為磁熱療,已經在涉及前列腺癌和腦癌患者的臨床試驗中進行了安全性和可行性測試。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還對可以幫助解決問題的設備給予特殊豁免,但目前的技術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目前的方法是使用注射器將磁性納米顆粒直接注射到易於接近的腫瘤中。在這裡,在癌性生長過程中,這些顆粒暴露在交變磁場中,將其加熱到約100°F(38°C)的溫度,這可能導致癌細胞死亡。

這顯示出作為一種幫助治療某些類型癌症的方法的希望,但那些不起眼的注射器無法達到的範圍呢?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開發一種解決方案,使這些磁性顆粒能夠通過腹部靜脈輸送,但仍會在腫瘤中積聚,從而將其他癌症類型納入磁熱療範圍。

「我們的目標是開發一種有效的納米遞送系統,可以提供磁性納米粒子,因此它們可以在全身給藥後為腫瘤產生有效溫度,」研究作者、製藥科學副教授Olena Taratula向New Atlas解釋道。

Taratula和她的同事不是依靠單個納米粒子來完成這項工作,而是著手了解當他們將這些納米粒子組合在一起時會發生什麼。他們的設計包括由氧化鐵製成的六角形納米顆粒簇,摻雜有鈷和錳並填充到可生物降解的納米載體中。然後研究小組對患有卵巢腫瘤的小鼠進行了測試,並通過腹部輸送。

「我們靜脈注射這些磁性納米粒子,結果表明納米糰簇通過被動靶向或EPR效應在腫瘤中有效積累,」Taratula表示。「我們通過使用特定形狀並將其與其他金屬摻雜,改善了輸送系統以及磁性納米粒子產生熱量的能力。」

科學家需要將足夠的納米顆粒帶到腫瘤部位以產生所需的熱量,但為了患者的安全,他們一次只能給予低水平的納米顆粒。在他們的新納米糰簇中,他們相信他們已經找到了一個最佳並且能發揮作用的正確工具。

「我們證明,在安全的交變磁場存在下,小鼠體內遞送的納米糰簇將腫瘤內溫度提升至44°C(111°F),並且在重複注射納米糰簇後可以達到所需的溫度,」 Taratula解釋道。「最後,動物研究驗證了納米糰簇介導的體溫過高可顯著抑制皮下卵巢腫瘤的生長。」

「有許多嘗試開發納米粒子,這些納米粒子可以安全劑量全身給藥,並且仍允許腫瘤內足夠高的溫度,」Taratula說道。「我們的新型納米平臺是治療難以接受的磁療熱療腫瘤的裡程碑。這是一個概念證明,納米糰簇可能會被優化以獲得更高的加熱效率。」

該研究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加熱納米粒子 燒死腫瘤 - 納米生物學專區 - 生物谷
    生物谷報導: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的耐熱程度不同,因此採用熱療治療腫瘤,一直是科學家探索的方法之一,傳統的方法採用加熱等方式,均無法達到有效的靶向治療。實際上,50年前,科學家也發現另外一個現象,磁性納米顆粒在改變磁場的情況下,能實現顆粒加熱的現象,稱為特別吸引率(SAR)。
  • J Mater Chem B:加熱可讓化療藥物更有效殺死癌細胞,效率增加34%
    2021年1月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在用化療藥物靶向癌細胞的同時加熱它們是一種非常有效地殺傷它們的方法。他們發現將化療藥物「加載」到微小的磁性納米顆粒上,在給癌細胞遞送這種藥物的同時,利用這些磁性顆粒加熱這些癌細胞摧毀它們的效果要比不加熱時高出34%。
  • 韓國研發出通過發熱納米磁石粒子治療癌症新方法
    據韓媒報導,延世大學化學系教授千珍宇和醫科大學教授樸國仁6月26日表示,利用癌細胞在攝氏42度以上變弱的特點,通過兩種磁石【鈷(cobalt)氧化鐵(oxidized steel)和錳(
  • 科學家使用磁性納米顆粒來澄清白葡萄酒 以減少浪費
    通常情況下,白葡萄酒的商業化澄清是通過使用膨潤土粉來進行的。一旦加入葡萄酒中,粘土顆粒會與懸浮的蛋白質顆粒結合,使兩者都沉澱到釀酒容器的底部。隨後,將澄清後的葡萄酒倒出頂部,留下沉澱物。不過遺憾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粘土顆粒也會吸收一部分葡萄酒。
  • 中科院團隊:納米催化醫學有望低毒高效殺死癌細胞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 實習生 陳卓瓊)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獲悉,該所施劍林和陳雨兩位研究員在國際權威綜述學術期刊《化學學會評論》首次提出「納米催化醫學」的新概念,並將這一新方法應用在腫瘤的高效、安全治療中,有望低毒高效殺死癌細胞。
  • 科學家生產出具有許多潛在應用的磁性納米晶體
    這種材料的納米粒子由公式Mn0.5Zn0.5Cr2O4[其中錳(Mn)和鋅(Zn)構成了A位點二價陽離子]描述,在實驗室裡合成了這種材料的納米粒子,並通過基於密度函數理論(DFT)的計算進行了表徵,密度函數理論是一種源於量子力學的方法,用於解決複雜晶體結構的固態物理和化學。
  • 納米金剛石在生物醫學的應用
    在生物醫學領域納米材料要具備殺死癌細胞,不傷正常細胞的奇特功效,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納米粒子具備一定的超微尺度,在20-100nm之間,二是納米粒子呈現「均勻」分布,才具「藥效」。這一運輸方式減少了副作用,確保藥物在腫瘤處的時間更長,增加藥物殺死腫瘤的有效性,而不影響周邊的組織。03▼金剛石中的雜質不僅有顏色,而且可以通過雜質使金剛石成為磁場和溫度領域的精確傳感器。
  • 金納米糰簇結構「聖杯」被科學家解析
    央廣網合肥12月12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閆楠)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伍志鯤研究員課題組與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金榮超教授合作,近期通過精選配體,構築適當的團簇間/內弱相互作用力,生長出高質量的單晶,成功解析出Au144(SR)60團簇的結構。
  • 磁性粒子提供製造數據存儲器的新方法
    2016 年,一個由材料科學和工程副教授傑弗裡·碧奇(Geoffrey Beach)領導的麻省理工研究小組發現了斯格明子這種虛擬粒子的存在,但是當時這種粒子在材料表面的分布是完全隨機的。如今,碧奇小組聲稱,他們可以讓操作斯格明子處於特定的位置,這就為這種粒子在數據存儲上應用奠定了基礎。接下來,就只需一種有效的數據讀取系統來完成技術的商業化了。
  • 在納米糰簇中添加銀可以使其發光效果更好
    東京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摻銀的硫代鉑納米金屬複合物比原來的鉑複合物顯示出18倍的光致發光能力。在最近的論文中,他們深入了解了其中的原因,為生物成像創造高效無毒和生物相容性的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方法。最近,金屬納米簇(尺寸在幾納米範圍內的極小顆粒)作為有前途的生物成像光致發光材料,引起了生物化學家的關注,因為它們的小尺寸可以應用到各種器官中,無毒,而且與現有的有機染料或半導體納米顆粒相比,具有生物兼容性。然而,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阻礙了它們的廣泛應用:光致發光極低且持續時間短。
  • Small:殺滅癌細胞的「納米機器」
    美國研究人員新設計出一種「納米機器」,它可以儲藏、輸送抗癌藥物並在光的作用下釋放藥物攻擊癌細胞。研究人員說,這是利用「納米機器」治療癌症邁出的第一步。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納米技術期刊Small網絡版上發表報告說,這種被稱為「納米推進器」的裝置是第一種由光碟機動的「納米機器」,可在活細胞內發揮作用。
  • 形變直至「爆炸」 研究發現納米金粒子殺菌機制
    一個國際合作研究組發現,細菌與黃金納米粒子接觸後,細胞壁將發生形變最後破裂,細胞內物質洩漏而死亡。隨著細菌抗藥性的不斷增強,現在全世界每年超過2.5萬人死於無特效抗生素可救治的細菌感染。黃金可以用於讓癌細胞現形,在納米醫學上也有用途。這項新研究發現了納米黃金粒子殺死細菌的機制。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內合成了星形和近乎完美的球狀兩種形狀的納米粒子,直徑都只有100納米左右(相當於頭髮直徑的八分之一),觀察它們與細菌的互動情況。
  • 科普知識《納米複合永磁材料結構和磁性研究》
    作者:賀俊傑一,在研究(Nd0.9 Dy0.1) 9(Fe0.9Co0.1) 85.5 B5.5 合金快淬薄帶的結構和磁性能中,觀察到快淬速度對納米複合永磁材料的晶化有很大影響。12m/s的快淬薄帶在10T穩恆強磁場下晶化處理,並沒有出現硬磁相 Nd2Te14B(001)方向沿外加強磁場方向擇優取向的結構,合金由軟磁相aTe的含量增強,合金磁性下降。分別使用 20m/s 22m/s 24m/s 26m/s 28m/s 比較理想的最佳速率22.5m/s。
  • 當樹狀大分子遇到金屬粒子:均相反應的多相化(上)
    在本文中,筆者將介紹利用樹狀大分子作為載體來合成金屬納米粒子和金屬團簇的研究進展,然後通過幾個典型的例子來簡要的介紹這種特殊的金屬-樹狀大分子(metal@dendrimer)材料在一些反應中的催化性質。利用樹狀大分子作為載體可以穩定金屬納米粒子,然後得到單分散的金屬納米粒子。
  • 金屬納米糰簇螢光與結構關聯研究獲進展
    他們系統考察了Au25團簇螢光與配體和價態的關係,提出螢光增強的兩種機理(電荷通過Au-S鍵的傳導以及表面富電子原子或基團直接傳遞給金核)(  伍志鯤來所組建課題組後,一直致力於金屬納米糰簇螢光在環境離子識別(Small, 2012, 13, 2028;
  • 產生的活性氧與熱量可殺死癌細胞
    N新華 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小組日前發表公報說,用近紅外線照射碳納米管,產生的活性氧和熱量能殺死癌細胞。 碳納米管是由碳原子層捲曲而成的長而中空的管狀物,直徑通常為幾納米到幾十納米。碳納米管具有很多新奇性能,比如韌性高、導電性強等,其在眾多領域的應用前景引起廣泛關注。
  • 用磁場殺死腫瘤細胞——萬融實驗
    科學家已經找到了遙控細胞自毀的方法。通過磁場控制微小金屬顆粒的行為,可以打開細胞死亡的開關,從而開始破拆行動。這種方法可能有一天能在不使用藥物或造成創口的情況下,用來殺死癌細胞或協調其他的細胞事件。 在這項新研究中,有少量蛋白將這些含鐵的納米顆粒引導至死亡受體4,這個名字響亮的受體就像是細胞外的一個把手,充當著細胞末日的分子開關。
  • 銀納米粒子被證明具有高毒性
    銀納米粒子被證明具有高毒性創新連線·俄羅斯俄羅斯國家研究型技術大學(NUST MISIS)的科學家和俄羅斯科學院的同事用斑馬魚胚胎做實驗,證明了銀納米粒子具有高毒性。目前,銀納米粒子在商業產品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研究人員納塔利婭·阿布拉緬科表示:「我們使用魚胚胎研究了球形和扁平顆粒兩種銀納米粒子的毒性效應。」兩種銀納米粒子展現出比銀離子更大的毒性,而扁平銀納米顆粒比球形更具毒性。
  • 一項新的研究揭開了納米顆粒凝膠化轉變的機制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的一項重大突破,揭示了支配納米結構材料形成的普遍規律。米蘭大學的Alessio Zaccone教授和阿姆斯特丹大學的Peter Schall教授領導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膠體納米顆粒聚集成類似固體的系統跨度材料(膠體凝膠)的相變過程是由普遍規律描述的,它獨立於特定系統的特殊物理化學特徵。
  • 安徽大學:金屬納米糰簇強螢光研究獲進展
    近日,安徽大學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匹茲堡大學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使人類有望開發出新一代生物螢光檢測與診斷試劑,為進一步了解金屬納米糰簇的螢光起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