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like):第一次見到cc是三年前在Pepperdine美麗海邊的山上校園。他們一行由Henry帶隊參觀校園,我則在山上曬太陽。看到中國人,我分外激動,還和一位聊得不亦樂乎,話題是蘭州拉麵。記得當時Henry示意大家進圖書館參觀,大家就都進去了。剩下我一個人在外面。cc注意到在外面的我,就過來和我搭話。依稀記得,短短幾分鐘,就和她聊了無數個話題。
cc(張晨辰)是生在80後的尾巴,熱衷在「矽灘」發掘各種創業項目。一邊努力扮演好項目與投資者之間「connector」的角色,一邊也希望為團隊提供可能的幫助。4月4號「南加最佳-LA創業之夜」是她主講。她對我說,「果然是要給別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缸水呀」,「我請你吃飯」。兩句話我覺得都很好。以下是她演講的內容:
洛杉磯創業圈創業要求,首要是能賺錢
洛杉磯為什麼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大的startup community ecosystem(創業生態社區)?和以色列的Tel Aviv,和北加的矽谷區別在哪?我很喜歡洛杉磯有名投資人MarkSuster(Partner of Upfront Ventures)。在2010年被FastCompany 採訪時候的答案:「老子就要在這裡搞創業。老子就不去矽谷。」他說,「在矽谷,幾個斯坦福的Phd拿著自己的技術去Sand Hill Road,就有可能拿到一張超過20 million的check。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相信:technology changesthe world(技術改變世界)。」在洛杉磯,這樣的事情就比較難發生。洛杉磯的投資者比較注重盈利模式。他們會一直追問關於「你的技術怎麼賺錢」。
舉個對比的例子。2009年,當時矽谷的YouTube虧得一塌糊塗,有500個million那麼多。神奇的是,很多風投不但沒有退出,反而還願意不停的砸錢進去。在洛杉磯就不一樣了。這裡也有一家做content platform的公司,和YouTube相似,就是Hulu。Hulu上來pitch的時候,就說要和各種studio合作,提供免費視頻觀看。「免費!」投資人當然不爽。Hulu接著說:「但需要訂閱。」一說到「訂閱」,臺下的就笑了。收費有望。然後Hulu就推出hulu plus,是交費項目。從這個例子能看出,矽谷和洛杉磯的創業機會是不一樣的。
融資情況,愈發向上
在Digital community裡,洛杉磯的初創公司去年(2013)有200家公司融到了錢。總融資額超過了1個billion。從2010年開始,接近500個million。2011年是700多個million。2012年就漲到了800多。
融資的額度差距非常之大
小額的融資其實很多。我見過最小的融資大概是在25萬美金左右的種子輪。整體來說,平均融資金額在1個million上下。超過1個million的公司,在200多家被融資的公司裡有133家。比如Snapchat去年融資123個million。還有一家做Fashion membership的Justfat.com,去年融到55個million。另一家是融到54個million的edgecast。這個公司,幾個月後又以300多個million被Verizon收購。
地緣分布,不得不了解的七大區塊
要打入洛杉磯創業圈,就要了解其分布。在洛杉磯有七個不同的創業區塊,包括Santa Monica,Orange County,Pasadena,LA downtown,Culver City,West Hollywood,和South Bay。每個區塊很不一樣。你熟悉幾個?
介紹Santa Monica區之前,先說一個詞「Silicon beach」(矽灘)。很多local的startup不是很喜歡。覺得這個稱呼仿造了silicon valley(矽谷),就像生活在矽谷的陰影下。我個人覺得能叫Silicon Beach至少能說明一個現象:洛杉磯最多的startup聚集的地區才能得到這樣的稱呼。這說的就是Santa Monica。幾大有名的孵化器,比如Amplify La,Launchpad LA,Mucker Lab也都在那邊。Launchpad LA和Mucker Lab去年被評為全球並列第五名。如果有幸入選這兩家,那你就是進入了孵化器中的常青藤。這裡還有專門偏重孵化技術項目的孵化器science。
Co-workingplace也需要了解
那些有自己融資渠道的團隊需要的場地,叫co-working place(共享辦公區)。一個洛杉磯比較有名的co-working place叫做cross campus,在Santa Monica。還有我們的老夥伴ROC(Real Office Center)也是。洛杉磯所有的co-workingplace,有37%是在2011年開始新建立的。
洛杉磯私下裡有很多天使聯盟,比如我互動比較多,挺有名氣的Tech coast angel group,每年都會投很多初創團隊。他們每周的例會就在ROC。Santa Monica還有很多著名的公司,比如ShoeDazzle, snapchat, Riot Game 。如果大家想了解洛杉磯這個創業圈,Santa Mohican/silicon beach是你的首選。
融資的錢都跑到哪個區塊去了
Santa Monica並不是匯聚錢最多的地方。從去年數據統計看,只有17%風投的投資額去了Santa Monica。那大多數的錢去哪了呢?接下來,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orange county。就是我住的地方。和Santa Monica不一樣的是,orange county有很多medical device(醫療器材)和BioTech(生物科技)的初創公司。如果你想在這兩個行業創業,orange county是很好的選擇。我自己關係比較好的 K5 Launch(孵化器)就在那邊投了非常多的項目。而且我知道,在K5裡面,就有幾個LP(有限合伙人)就是中國人。
設計,技術,清潔能源,時尚,娛樂
除了這兩個地方,我不得不提Pasadena。今天也有好幾位是從Pasadena angel過來的投資人。Pasadena是一個非常exclusive的community。有最好的高校,比如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有全世界最好的設計人才。還有NASA的一個研究所JPL。所以Pasadena和矽谷比較像,擁有強大的技術支持。他們投的項目很多會和技術相關。其中有一個孵化器叫idealab。1996年成立,投了非常多的技術型項目。在2012年還有一家公司被I Robert買了。如果你是一個技術型人才,如果你想做硬體,非常歡迎去Pasadena看一看。
LAdowntown(洛杉磯市中心)也是我們重要的孵化中心,有兩個大方向。一個是clean technology(清潔能源)。在2011年的時候,洛杉磯市政廳就成立了一個孵化器,專門支持洛杉磯清潔能源的發展。其中一家公司去年的時候,還被一家邁阿密的電池運營商所收購。另一個是fashion。在Downtown有個fashion district,有很多和設計相關,和fashion相關的startup。在這裡,你可以遇到很多designer。技術和設計人員對於在洛杉磯創業是相當的重要。如果團隊裡,既沒有技術人員,又沒有設計人員,那可能要紙上談兵了。除了這些,洛杉磯還有一個很有名的entertainment區,就是culver city。剛被Disney買的 Maker studio就在那。其次,還有West Hollywood,South Bay,都匯聚了幾家非常著名的初創公司。
經驗一:去哪和誰交流,學會刷臉
我聊過很多創業者,多數都有很強的交流能力,就是不知道「去哪和誰去交流」。在兩年前,我第一次進到LA community去social的時候,參加很多活動,鮮少能看到華人的影子。包括現在我參加的非常多活動,也都沒有見到很多華人創業者。 大家是沒有找到正確的信息渠道去挑選合適的community去social。請問大家是否有註冊我剛才提到過孵化器的newsletter?如果沒有,去註冊一下。他們有非常多各種行業的活動,有關教育的,有關技術的,關於能源的……後來你會發現,其實你想做的東西,洛杉磯都有人在做了。你得出的結論不是「那我不做了」,而是要思考「怎麼找到我的競爭對手」,「怎麼找到我的合作夥伴」,「怎麼找到我的投資人」。我相信social是最重要的。所以第一條我給大家的建議是,作為一個華人創業者,想要融入洛杉磯創業的社區,首先要刷臉,把臉刷熟了。
經驗二:自我定位,學會做透一件事
第二點,就是找準自己的position。之前參加Startup community的時候,我非常自卑,因為我既不懂技術,也不懂設計。大家都說搞初創最好懂一樣, 但這兩樣都是我的軟肋。後來我發現我非常喜歡做Business development。我對自己說,很多創業者不一定有自己的專長,往往都是把一件事情做透了,這樣startup也就有希望了。比如當你掌握了特別的營銷融資能力,你就更有把握說服你的技術合伙人和你一起幹。找到自己的自身定位,找到自己喜歡的,然後再創業。
經驗三:堅持學習知識,理解不同背景人的思維方式
第三點,是要keep learning。在一個月之前,我在Pasadena和一群技術人關在一起兩天做網頁應用。當時我覺得做這個事情挺有興趣的。大家知道我不是搞技術的,可我還是願意和他們在一起。經過這幾天,我終於懂得,PM(產品經理)的角色是什麼,學會怎麼和團隊的技術人員溝通和交流。這個非常重要。在2011年,我跟朋友們參加了Stanford的活動。當時我們拿了一個app去Pitch。見紅杉投資人之前,我建議團隊,在pitch投資人的時候可以說,我們可以改這個,也可以改那個。想法的確很好。但最後,我的技術合伙人看了我一眼,說,「你知道嗎,你剛才講的每一句話,我們都需要半年的時候去改動和實現。我覺得這樣合理麼。」這個就是不理解而造成的交流障礙。
這個就是我給大家的三點建議,先刷臉,再定位,最後還要不斷的學習。麥肯錫就很鼓勵大家成為一個釘子型的人才。找到你的定位就是找到釘子的尖,不斷的往下挖深。不停的學習之後,你釘子的平面會變得越來越大。最後你就會變成一顆非常有用的大釘子。
機會和機遇就在你身邊,學會發現
最後我想講的是在這裡的機會。從2011年到2012年起,國內幾家很大的企業和國內的風投都在美國都投資了很多項目。剛才講到的Snapchat融到了123個million,其中60個million是騰訊買的單。包括阿里巴巴去年的時候也花了208個million買了做物流的shoprunner。剛剛在上個月的時候,他們買了Tango,又花了280個million。發現了麼?作為中國的創業者的優勢是,當你找不到本地的投資人願意給你付錢的時候,中國大把的投資人等著來投你。或是等你回國,創造像百度那樣的奇蹟。或是融入當地的社區,被一些大的國企成為戰略收購的對象。都是非常好的出路。很多中國的孵化器也蠢蠢欲動,最近好幾家都在矽谷開了分部,洛杉磯也有。如果你想創業,進入本地非常好,回國也是好選擇。
如果你有任何關於融資的,關係connection的問題,都可以來找我聊。我們普創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幫助華人對接並落地到洛杉磯本土的社區,也能對接到國內的社區,讓項目都找到好的生長土壤。希望創業者們都能在這個土地上找自己的夢想,完成自己的夢想。謝謝大家。
全文編譯於cc(張晨辰)在普創4/4/2014年「南加最佳-LA創業之夜」主講內容。
如果需要轉發,請註明:
作者:張晨辰
來源:plusyoou2011
(圖:創業團隊提供了創業產品作為禮物。cc正在宣讀幸運觀眾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