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說:「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冷遇見暖就有了雨;冬遇見春就有了歲月;天遇見地就有了永恆;人遇見人就有了生命。」
之於郝蕾,電影就是她的「遇見」。
5月17號,郝蕾攜《春潮》作客雲端電影院。
談及青年演員,她感慨頗多,「我認為他們需要在同類中找到學習對象。除了天賦,更多要靠觀察。勇敢也很重要,演員要勇敢面對自己,和拋下所有面對的角色。」
如是說,也如是做。
2006年,一部《頤和園》,讓郝蕾初試大尺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的愛情,但我不後悔。」
開放的思想,過分大膽的演繹,讓她在接一部電影的同時,也失去一生摯愛。
人們常道,如果怎樣便會怎樣。
殊不知,即便「失大於得」,她亦能活得從容。
1978年,郝蕾出生於東北。
從小便隨家人聽戲的她,耳濡目染間愛上了舞臺。
「瞧見沒有?我長大以後要進電視裡去!」
15歲,她開始正兒八經學表演。四年後拍攝《17歲不哭》,一炮走紅。
鏡頭前,她率真活潑,極儘自然。與其他人的刻意不同,郝蕾多了份「真」,少了份「裝」。
「我希望我可以演戲演到80歲。有朝一日,演技可以登上教科書。」
這份「痴」,為她引來朵朵桃花開。
2000年,一部《少年天子》,讓郝蕾鄧超結緣。
徐志摩說:「一生中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記了自己,不求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裡,遇見你。」
為了鄧超,郝蕾變得居家。織毛衣、學做飯,賢惠非常;
為了郝蕾,鄧超變得疼人。買同款、秀紋身,恩愛無比。
原以為這份細水長流的愛,能熬過時間打磨、扛過歲月無情,沒曾想,一部戲卻讓二人就此錯過。
2003年,《頤和園》殺青。隨電影結束的,還有她與鄧超長達三年的感情。
郝蕾嘴硬,對外解釋「性格不合」。
可因劇情尺度過大,和異地時間過長造成的問題,又該作何解釋?
「真正的愛情不會因為一部戲而結束。」堵住悠悠之口後,郝蕾便又開啟下一愛情旅途。
2005年,一部《密令1949》,讓她與李光潔相戀。
不同於鄧超的狂傲不羈,對方溫煦如雅,似白面書生。
陳奕迅有首歌唱的好:「可惜世界不及你好,原諒我們,我們都還在找。而時間它只負責流動,不負責,育你成長。」
婚後,二人經常吵架,常有分手傳聞流出。
直到2009年「夜宿門」曝光,郝蕾街頭痛哭,感情的「疤」才漸漸顯露。
趙卉說:「愛情的世界裡,女人的沉默是最大的哭聲,也是結束的前兆。」
雖然李光潔從未公開談及她的大尺度電影,但話裡話外卻常有情緒流出。
說到底,畢竟是個傳統男人。
「或許是我太年輕了,那一次婚姻打破了我所有的童話故事。」
離婚後,郝蕾久久走不出迷局。唯一拯救她的,還是電影。
《第四張畫》、《親愛的》、《黃金時代》,在影像聲色中,郝蕾又獲得第二次生命,在情感的動蕩間再度尋回從容。
幾年後,她與圈外人劉燁結識。
結婚前,她請對方觀看《頤和園》,並試探性的詢問「是否覺得尷尬」,對方只回一句:「我是來看電影的,不是來和你探討問題的。」
郝蕾長舒一口氣。
2013年,35歲的她「先上車後買票」,成了眾人眼中的人生贏家,也似乎在歷盡千帆後,終究得償所願。
6年後,二人被爆離婚。
「夫妻緣分已盡,只得再做回朋友。」
說的輕巧。可已為人母后,面對命運的「安排」,感情細膩的郝蕾,怎會不心痛?
如今的她,演戲、上節目,回歸本位的同時,也開始找回當年的感覺。
有人問,經歷三段失敗感情,遍體鱗傷的郝蕾,怎會活得這般從容?
原因無外有三:
①相較感情,她更懂演戲。如痴如醉的感覺,讓她從容。
②經歷時間,她更懂珍惜。歲月的打磨風蝕,讓她從容。
③心懷希冀,她更想擁有。感情的豐富沉澱,讓她從容。
莊子曰:「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
曾經的苦痛,讓她從容;如今的從容,讓她更懂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