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紫竹院春筍遭「饞嘴客」盜挖
被遊客挖出來的春筍。
「正值筍期,勿入竹林。」近一段時間,紫竹院公園內的電子屏幕上打出了這樣的警示語。踏青賞花有不文明行為,鄰水觀竹也有低素質的遊客。有人貪圖竹筍的美味,趁工作人員不注意就盜挖回家。園方的工作人員解釋,園內的竹子是觀賞竹,竹筍不宜食用,而且竹子引種、養護成本高昂,懇請大家文明遊園。
竹筍被挖不斷發生
前天傍晚,公園的一名工作人員發現有遊客正在竹林裡挖竹筍,趕忙上前勸阻。這名遊客一開始並不承認自己在挖筍,工作人員好言相勸,這人才交出了自己挖的竹筍。「挖了有六七根,看到這些筍被盜挖,我們真的很痛心。公園裡的竹子大多是從南方引種過來的,經過幾代老師傅的精心栽培和養護才在北京紮根生長。」
在公園小路邊、竹林下隨處可見「正值筍期,勿入竹林」「請不要挖竹筍」的警示牌和標語,可仍有一些人對此置若罔聞,挖筍、掰筍、踢斷筍的現象時有發生。「竹筍就是幼竹,破壞一株剛長出二三十釐米的竹筍就等於毀了一顆能長到十多米高的竹子。而且公園內多種觀賞竹稀少珍貴,竹筍被挖,就會影響以後的發芽和生長。」對於養竹、護竹的工作人員來說,這樣的不文明行為讓他們倍感心疼。
南竹北種養護不易
安全保衛科科長王壽遠在公園工作了近20年,見證了大家在育竹、護竹過程中的艱辛與不易。他告訴記者,從選種、運輸、栽種,再到之後的生長養護,需要20餘個環節,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竹子本來自南方,喜溼怕旱,一般不適應北方的天氣,但紫竹院裡的竹林卻是四季常青、生機勃勃,這與幾代公園人的努力分不開。
上世紀70年代,紫竹院公園從江蘇、浙江引進紫竹、斑竹、實心竹、錦竹、金鑲玉竹、玉鑲金竹等竹種,春天栽植後成活較好,可是經過一個冬季許多竹子就被凍死了。為給竹種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公園工作人員採取了搭設風障、冬季加蓋樹葉等防風保溫措施。
後來,公園擴大了竹子的引種數量,1983年從河南引進筠竹、斑竹、甜竹;1984年從湖南引進實心竹、佛肚竹、方竹、羅漢竹、龜甲竹等。南竹到了北方,水土能服嗎?這些引種的竹子先「住進」基地進行1至2年的「馴化」,等適應了北京的氣候再種植到公園。在「馴化」期間,工作人員會觀察竹子對環境、氣候、水分的適應性,並對一些不適應狀況進行人工幹預,然後才能決定這個品種的竹子是否適合落地紫竹院。
工作人員在竹子養護管理上狠下功夫,經過多年的努力,竹林景觀才發生了巨變。竹竿紫黑髮亮的紫竹、黃綠相間的金鑲玉竹、形如鳳尾的鳳尾竹、帶有豔麗縱條紋的小琴絲竹……如今,紫竹院公園裡的地栽竹共有45個品種80餘萬株,其中有30個品種是京津冀地區的獨一份。王壽遠說,引進一株竹子就要100多元,還有後續的養護成本。對於遊客來說,遊客挖走一棵筍,只是省了幾塊菜錢,但公園卻要付出數倍的代價。「況且這些都是觀賞竹,也並不適宜食用。」
護筍期全員上崗巡邏
「竹子的地下部分有很多竹鞭,竹鞭分節,節上的芽形成竹筍。竹筍破土而出,進而長成新的竹子。從出筍到長成竹子,需要45天的時間。冒出的竹筍有多粗,長成的竹子就有多粗。」公園園林科技科科長範蕊說,春季一到,工作人員就要給竹子澆足水,出筍期更要保障竹筍的生長用水。每天園裡的技術人員都會帶著筆記本在公園裡走上幾圈,一邊查看竹子的生長情況一邊做記錄,為下一步養護方案的制定做準備。對於工作人員來說,每年最忙的時候要屬4月中旬到6月中旬。這段時間正是出筍旺季,為了看護這些鮮嫩嬌弱的幼筍,公園職工和安保力量共500餘人全員上崗,將園內區域劃分成了9個網格,定人定時進行巡視,實行24小時看護。
發現遊客破壞竹筍的行為,園方如何做呢?王壽遠告訴記者,「因為公園沒有執法權,對這些私挖竹筍的遊客採取的是勸阻和批評教育。而對於屢犯的遊客,我們正計劃逐步建立黑名單制度。公園還和屬地城管執法隊配合,由執法隊進行行政處罰。」去年,公園裡就曾出現過一起因遊客盜挖多根竹筍,且不聽公園工作人員勸阻的事,最終城管隊員對該遊客進行了行政處罰,罰款50元。
範蕊說,他們發現這些盜挖竹筍的人中,除了有一部分上歲數的人拿回家吃的,還有一部分人是出於好奇心。所以,公園近年來更加重視科普教育工作,通過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向遊客普及竹文化知識,提高遊客素質和認識,從而讓遊客能夠自覺地保護竹子。
「我們建公園、引竹種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生活在北方的百姓不用千裡迢迢地到南方去賞竹,而是在家門口也能觀賞到各式各樣的竹品種。」範蕊呼籲,遊客們文明遊園,珍惜愛護這些竹子和竹筍,把它們留在自然界,讓更多人欣賞。
本報記者 褚英碩 文並攝
(責編:張靜也(實習生)、高星)
《流浪地球》獲北影節最佳視覺效果獎 ,「天壇獎」各獎項塵埃落定。其中,丹麥影片《幸運兒彼爾》獲得最佳影片獎,阿里斯·瑟夫塔利斯憑藉《侍者》獲得最佳男主角獎,弗魯格·凱哲貝格裡憑藉《德黑蘭:愛之城》憑藉最佳女主角獎,中國影片《流浪地球》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