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氣候是一種自然資源。隨著人口和物質需求的增加,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制約日益明顯,提高氣候資源利用率的問題便迅速提上日程。對此,林之先研究員將作系列論述,此為第一篇。
季風氣候造成了我國主要氣候資源
我國盛行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中冬季風來自高緯內陸,嚴寒乾燥。從南到北我國大陸1月平均氣溫比同緯平均偏低5一18℃。夏季中大陸因比熱小於海洋而高溫,7月平均氣溫比緯圈平均反高出0-4℃;從太平洋、南海和孟加拉灣來的夏季風又使我國在陽光、熱量最豐富的夏季中雨水也最豐沛。因而,和世界同緯度相比,我國主要氣候資源特點是:第一,由於光、熱、水份資源同季出現,因而它們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作為對比,大陸西岸地中海型氣候冬雨夏幹,雨水和光熱資源便都沒有得以充分的利用),我國古代「季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中的「時」,說的就是夏季風雨季來得及時的意思。第二,由於大陸夏季高溫,新疆北部和東北大部7月平均氣溫比緯圈平均高3-4℃。這是十分寶貴的熱量資源,使我國一年生的水稻、棉花等高產糧棉作物分布緯度之北世界數一數二。第三,在世界上約15-30℃緯度上,由於高空副熱帶高氣壓的常年控制乾旱少雨,大部份地區成為回歸沙漠帶。而我國南方地區,東部阡陌縱橫,西部林海莽蒼,也就是說,夏季風帶來的夏雨使我國南方地區在回歸沙漠帶的緯度上創造了一個「大綠洲」。第四,由於我國幅員遼闊,高差顯著,氣候資源類型也很豐富。
季風氣候帶來了我國主要氣候災害
季風大陸性氣候造成的我國農業最大的災害(反資源)是,冬季風帶來的嚴寒使我國氣候帶大幅度南移(例如亞熱帶氣候北界比大陸西岸南移10個緯度以上);冬季風造成的漫長冬季使我國各地農作物生長期(平均氣溫零度以上)普遍縮短。例如北京年平均生長期只有269天,而緯圈平均已全年都是生長期。
不過,應當指出,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國農業對這些災害和資源都已基本適應,目前實際困擾我國農業的,還是季風本身年際不穩定所造成的氣象災害。例如,特強的寒潮冷空氣可造成華南橡膠等熱帶作物的寒害,70年代中期兩次強寒潮使雲南橡膠損失一半以上。春秋季冷空氣低溫可使長江中下遊春季發生爛秧和秋季發生寒露風災害;使華北地區發生初(秋季)和晚(春季)霜凍災害。1955年4月一次晚霜凍僅冬小麥一種作物就使我國減產25億公斤左右。而夏季冷空氣活動則使東北、寧夏等北方水稻等作物發生夏季冷害,例如建國後東北減產百億斤以上的就有3年。夏季風雨帶活動規律異常造成的災害常常更大,例如1959年,1979和今年季風雨帶從華南幾乎直接北上,使長江流域幾乎空梅無雨,出現大範圍嚴重高溫伏旱災害;而1931,1954和1991等年份則剛好相反,季風雨帶停滯江淮,使這裡發生特大洪水。
克服敏感性 發揮優越性
可見,我國氣候既有大利(資源),又有大害,和世界同緯度相比都是十分突出的。資源的優越性和氣候的多災性,統一在農業上就是敏感性。造成敏感的直接原因是變率大。例如我國年雨量變率不僅在夏季風雨帶終端(內蒙中部、寧夏)很高,就是廣大華北地區也高達20-30%,因而既易旱又易澇。冬季風的不穩定性不僅使我國氣候帶南移,而且梯度加大,例如我國亞熱帶北部(江淮地區)在寒冷年份裡實際上是暖溫帶氣候,這也就是武漢、合肥和南京一線雖是亞熱帶氣候但仍不能栽培柑桔的主要原因。
減輕氣候敏感性需要綜合措施。顯然,培育抗逆(寒、旱)性能更強的作物品種,更大規模地發展農田水利工程是其中主要的兩項。例如修中小水庫可把夏季雨水蓄到明春用;修大水庫可以把豐水期(年)的水留到枯水期(年)用;再如南水北調等。在極大地克服氣候敏感性的同時,便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氣候資源的優越性。 (來源於1994年9月5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林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