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曾在朋友圈貼出一張妙圖: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橫軸為情商、縱軸為智商,把芸芸眾生乾淨利落地化約為四類:
智商高、情商也高的,是「牛B」之人;
智商不濟,但情商高的呢?是「裝B」之人;
智商高、情商低的,就是所謂「2B」:
智商、情商要啥沒啥的,只好歸入「傻B」一類。
常聽人說「智商是硬傷」,由此看來情商之傷似乎更「硬」些——低智商的至少還可以「裝B」,情商低則意味著連「裝B」的資格也被剝奪了。
智商、情商坐標示意圖。製圖:窗敲雨
且慢下定論,情商到底是不是硬傷,還要看它能否通過學習加以塑造——畢竟只有「無法改變的軟肋」才能稱得上是「硬傷」。
何為情商
那麼,情商可塑嗎?眾心理學家各執一詞。之所以未能達成共識,部分原因在於概念本身的含混不清。
1995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J. Goleman)以一本名為《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暢銷書把這一概念介紹給大眾。書中對情商的定義涵蓋了共情能力、交際能力、自省能力、領導力、自信心、責任心、進取心等N多維度。體系固然龐大而完備,可一旦要探討「情商可塑性」這類問題,卻令人不知從哪兒入手了。
彼得?塞拉維(Peter Salovey)和瓊?梅耶(John D. Mayer)可算作「情商之父」,前者是現任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社會心理學教授,後者是美國新罕布夏大學的人格心理學教授。2004年,兩人首次提出情商概念——它跟智商一樣,是一種可測量的心智能力,包括三個維度:
1. 感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境;
2. 以自身感受輔助思考與判斷;
3. 管理情緒,以利於個人成長或經營健康的人際關係。
相比戈爾曼,這個定義邊界清晰,在實證研究中更具可操作性,但跟我們的日常語義仍有些差異。
我們老百姓掛在嘴邊上的「情商」,似乎多為「人情練達」之意。一句「這人情商真低」,無非是說,此人尚未通達人情世故,不善揣測旁人的內心感受與潛在意圖,因而未免舉止唐突,缺少分寸。
對人情世故的洞察力,在西方心理學界有個學名叫做「Mind-reading」,或可譯為「心意解讀」。大衛?普力馬克(David Premack)和蓋伊?伍德拉夫(Guy Woodruff)在1978年對此概念的定義至今仍廣為延用。
心意解讀,是指揣測他人的觀念、需求、意圖與感受。顯而易見,它涉及「情感解讀」(Emotional Mind-reading)和「意圖解讀」(Cognitive Mind-reading)兩個維度。
情商低你就多讀書
若採納上述三種定義中的最後一種,即把情商限定為心意解讀能力,我們會發現一些令人鼓舞的研究結論:情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而不斷提升,而且可以通過後天學習加以塑造。
1994年,美國密西根大學的莎莉?哈徹爾(Sally L. Hatcher)曾以實驗證明,大學生在上過一學期人際關係課程後,在心意解讀方面獲得了長足的進步。2013年,德國心理學家埃裡克?耶奧伊(Erick Georgi)的實驗則證明,心意解讀能力在人的整個一生中都具有可塑性。
有心人不免會迫不及待地追問一句:「有沒有訓練提升情商的好辦法呢?」答案同樣是肯定的。心理學研究表明,閱讀文學(尤其是小說)不失為一個簡單高效的手段。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雷蒙德?馬爾(Raymond A. Mar)在實驗中對比了長期閱讀小說的讀者和非小說讀者,發現前者在解讀他人心意的測試中表現得更為出色。其同事瑪婭?吉基奇(Maja Djikic)以實驗進一步證明,小說閱讀量越大的人,越擅長體察人心。美國俄勒岡大學的瑪喬麗?泰勒(Marjorie Taylor)和同事的研究則表明,從事小說創作五年以上的人,其人際互動指數高出常人。
「讀心術」背後的心理機制
讀讀小說就能變得人情練達,這不是有點匪夷所思嗎?若要深究這個問題,則有必要對心意解讀背後的心理機制略作一述。
心理學家把心意解讀視為大腦對別人心理狀態的模擬。比方說,觀眾們在電影畫面中看到一個旅人孤獨地跋涉於茫茫沙漠之中。他耷拉著雙肩,拖著蹣跚的腳步,目光渙散、嘴唇乾裂,顯然是被炫目的烈日和滾滾的熱浪攝走了最後的精力,隨時都會一頭栽倒下去。目睹了此情此景,觀眾自身的乾渴體驗被調動了起來,對旅人心理狀態的模擬在大腦中啟動了,毫秒之間我們就把握住了他的感受和意圖——「快渴死了!來一口水救救命吧!!」這一模擬之所以一觸即發,有賴於這樣一個前提——誰都曉得口乾舌燥的滋味兒,也都嘗過熱浪蒸騰的苦頭。
美國密西根大學的阿爾文?高德曼(Alvin Goldman)指出,我們自身豐富的經驗和感受,對於心意解讀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若把領悟別人心意的能力視為一套有模擬功能的軟體,我們自身的經驗和感受就是加載於這軟體上的數據包。閱歷豐富的人之所以善於領會別人的心意,是因為他的軟體上加載了形形色色的數據包,無論何種境遇都能準確模擬。少不更事的孩子往往不那麼善解人意,恰是因為經驗感受尚且貧乏——數據包加載得少,軟體的模擬功能自然也就比較單一。
讀小說如何拯救情商
小說,往往以複雜的人際互動為素材,著力刻畫和探究人性,故可視為對現實社會生活的一種模擬。從故事中獲得的情感和體驗,不論在類型還是強度方面,都堪比現實中的親身經歷。閱讀小說時,大腦中與實際生活體驗密切相關的神經元會被文字激活,生動的記憶頻頻被喚醒,重現於我們的想像之中,構建起一幅幅故事畫面。其活靈活現之程度,令人身臨其境。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尼科爾?斯皮爾(Nicole K. Speer)等人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記錄了人類閱讀小說時的大腦活動。
當讀者讀到故事人物拉燈繩開燈時,大腦中控制抓握的神經區域會立即被激活;當讀到故事人物走進一間屋子時,負責分析場景的神經區域又被激活了。正是在這樣一種神經機制的作用下,讀者被有聲有色的故事情節所牽引,渾然忘我,不知不覺中已穿越時空,進入了另一番天地。在那裡,讀者見識了形形色色的故事人物,察其言、觀其行,模擬他們的情感和意圖,跟隨故事情節,逐漸對這些虛擬人物的性格形成了全方位的認識。
與此同時,大腦對種種典型性格分門別類,形成了「模擬軟體」的「數據包」,隨著種類和數目不斷增加,這「軟體」的模擬功能變得越來越強大,心意解讀的準確性自然也就越來越高了。
人類閱讀小說時的大腦活動,不同顏色代表小說中不同類型的場景發生改變時被激活的腦區。如:當讀者讀到故事人物拉燈繩開燈時,深綠色區域被激活;當讀到故事人物走進一間屋子時,藍色區域被激活 | 參考文獻
如此看來,情商並不是「無法改變的軟肋」。隨著年齡增長、閱歷豐富,通過後天的學習和塑造,比如大量閱讀小說這一簡單高效的方法,說不定真能擺脫情商之傷,輕鬆拿下一、四象限。
參考文獻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Salovey, P., Mayer, J., Caruso, D. (2004).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Psychological Inquiry, pp. 197–215.
Premack, D. & Woodruff, G. (1978). 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4,515-526.
Hatcher, S. L., Nadeau, M. S., Walsh, L. K., Reynolds, M., Galea, J. &Marz, K. (1994) The teaching of empathy for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 Adolescence, 29(116), 961-974.
Georgi, E., Petermann, F. &Schipper, M. (2013) Are empathic abilities learnable?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neuroscientific research from psychometric assessments. Social Neuroscience, 9(1), 74-81.
Mar, R. A., Oatley, K., Hirsh, J., Paz, J. & Peterson, J. B. (2006). Bookworms versus nerds: Exposure to Fiction versus non-Fiction, divergent associations with social ability, and the simulation of Fictional social world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0, 694-712.
Djikic, M., Oatley, K., &Moldoveanu, M. C. (2013). Reading Other Minds: Effects of Literature on Empathy. Scientific Study of Literature, 3(1), 28-47.
Taylor, M., Hodges, S. D., &Kohanyi, A. (2003). The illusion of independent agency: Do adult fiction writers experience their characters as having minds of their own?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22(4), 361-380.
Carruthers, P. & Smith, P. K. (1996).Theories of Mi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ldman, A. (2006). Simulating minds: the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of mindread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peer, N., K., Reynolds, J. R., Swallow, K., &Zacks, J. M. (2009). Reading stories activates neural representatins of visual and motor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 989-999.
作者:於晨曦
連結:https://www.guokr.com/article/441060/
來源:果殼
本文版權屬於果殼網(guokr.com),禁止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編輯:ttyeflora、odette
果殼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些啥玩意兒的果殼
我覺得你應該關注一下
AI有好消息要播報——
果殼終於有讀者VIP群啦!
不管你是果殼老粉,深諳「飯點屎尿屁,深夜滿漢全席」的傳統,還是一枚萌新,每天來看科普的同時被毒舌AI氣到不行,都有機會加入群聊!鑑於本AI這麼受歡迎,想要進群的你必須過五關、斬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