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7月31日電( 陳靜 陳暢) 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南京政治學院院長蔣乾麟教授31日受邀在此間作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人民軍隊建設的三次歷史性轉折為主題的演講。
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東方網共同主辦的四史講堂第五期,31日在社科會堂開講。四史講堂是市「四史」學習教育活動項目,邀請名家、名人講授,突出權威性、史實性、思想性、普及性。
「建設強大的國防軍」一條主線推動下的執政條件下軍隊建設的歷史性轉折,「從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準備狀態轉到和平時期建設軌道上來」一個判斷引領的改革開放新時期軍隊建設的歷史性轉折,以及「向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奮進」一個夢想牽動的由大向強新時代軍隊建設的歷史性轉折。當日,蔣乾麟以三次歷史性轉折劃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的人民軍隊建設。
在蔣乾麟的演講中,與會者不僅了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人民軍隊建設三次歷史性轉折的重要標誌、重要裡程碑,轉折期內的大事件,每一次轉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等,更與蔣乾麟一起思考在新形勢下通過軍隊整頓和重塑才能實現「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強軍目標。
蔣乾麟的演講給與會者很多啟示,值得深思,強軍不僅是一個國家在軍事方面奪取戰略競爭主動權的必然選擇,而且是應對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風險挑戰的迫切需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
上海市地方史志學會會長,市地方志辦公室原副主任、一級巡視員王依群, 指出: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很早就莊嚴地向世界宣示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在當前形勢下,面對國家安全環境的深刻變化,面對強國強軍的時代要求,我們更要加強人民軍隊建設。只有軍事這個手段保得了底,才能使國家安全有底數、和平發展有基礎、民族復興有底氣。
當日,與會者就人民軍隊建設的三次歷史性轉折呈現了何種趨勢,在三次轉折中哪些方面變化最大、哪些方面始終沒變,這些變與不變對當前及今後中國軍隊建設有哪些借鑑意義,以及人民軍隊建設的第四次歷史性轉折會是什麼,是國際環境變化所致還是技術驅動所致等問題同蔣乾麟互動交流。
即系,本次四史講堂以現場講座和線上播出兩種方式進行,由上海市地方史志學會、上海通志館承辦。上海市歷史學會、市檔案學會、市中共黨史學會、上海宋慶齡研究會、市年鑑學會、市文史資料研究會協辦。各學會負責人、學會理事和主辦單位相關人員等50餘人現場參加。全市地方志和年鑑工作者、社科學會會員等線上收看。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