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我從赤腳醫生崗位走來

2020-12-22 用三隻眼看世界

清晨的山村,最早活動的應該算是放羊的老漢,他們和著響徹山谷裡羊群聲,伴著各種生靈的聲音,開始一天的勞作……

在這交響曲的感召下,我們知青也開始三三兩兩的、睜著睡意朦朧的雙眼,急急忙忙趕往大隊部。隊部就在一座飼養員的窯洞,每天例行的早會,就好像全隊社員參加多麼重要的儀式,在我們知青眼裡,那也像是一天最早的報到,由隊長看看人是不是都還在。

早會內容,一般就是分配一天的活路;還有就是宣布村裡發生什麼事情,公布需要大家解決的方案。在村子裡,好像只有早晨把大家聚到一起,就可以解決許多問題。

我下鄉插隊的村子

那天,最後隊長宣布一件事情,當時就給我帶來了驚喜,也就因為他宣布了這個決定以後,改變了我的一生。隊長說:

縣上要普及農村醫療改革,要選出一批在偏遠山區為廣大村民社員提供醫療服務的「赤腳醫生」。經村委會研究一致同意,本大隊的「赤腳醫生」由我來擔任。

也許我剛來的時候,帶了些平時必備的藥片;土黴素,安乃近,ABC之類的藥片,村裡偶爾有感冒的老鄉、發燒的小孩,給他們吃了幾片藥就好了。就這麼簡單的事情,在老鄉的嘴裡說出來,就好像很了不起的事情,好像我掌握了多高的醫術。

從那以後,我背著小藥箱,每天很高興地在田間地頭,到處跑著、尋看著,有誰中暑了,就給他幾粒人丹,很快就恢復正常了,看見誰拉肚子,就給他兩片土黴素,很快就止住了。有時候,我也覺的這樣辛苦的跑,很累,可看到生病的社員從痛苦狀到恢復正常時,我就打心眼裡高興,心裡感到雖然累點兒,卻能換來大家的健康,我很欣慰。再說,社員們、大隊幹部們信任我,讓掙著婦女最高工分——8分,這在當時就是8分錢吶,我一定要好好幹。

就這樣,我日復一日地從寒冬到暑夏,認真做好我的「赤腳醫生」工作,自己也從一個單純的小知青,走向更成熟、更有責任感。

農村人很樸實,如果你為他做出了真心的付出,他們會很感謝你。由於我出色的赤腳醫生業務,認真履行救死扶傷的職責,不但給社員們治病,就連村裡哪家的的牲口得了病,我也去給灌藥、打針,盡我的一點能力去看護和救治每一個生命。

我熱愛我的赤腳醫生崗位,只要有機會,我就爭取去縣醫院、或到延安衛校學習婦科、中醫針灸、辨別中草藥……努力提高自己的醫療服務水平。

赤腳醫生,在鄉親們眼中是一份神聖的職業,給人或牲畜看病,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大家尊重我,也讓我更熱愛自己的工作。學醫術,有醫德,當上赤腳醫生,不僅讓我懂得了生命的寶貴,更學到許多書本上沒學到的知識。如果有人問我,這一生中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就會自豪地告訴他;有了當知青的插隊經歷,有我背小藥箱的赤腳醫生經歷,我才真正懂得了人生。

我(中間那個)和老鄉們在一起

1972年,縣裡從知青中招工,因為我當赤腳醫生,數有了醫學上的基礎,所以就招到了縣醫院工作,開始了我另一段人生的轉折。

我從赤腳醫生起步,到各種技術考核合格,最終取得了中級職稱:主管護師。這其中,雖有我的勤奮與拼搏,但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大隊長宣布由我擔任赤腳醫生的那個派工的早會……

作者:王春英,畢業於北京玉淵潭中學,1968年上山下鄉插隊到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閣樓大隊;1972年招工到縣醫院,直至1998年退休後回北京。

來源:一壁殘陽 

#我印象中的赤腳醫生#

相關焦點

  • 知青下鄉當「赤腳醫生」
    《赤腳醫生往事》「赤腳醫生」這個詞,對今天的人來說,是那麼遙遠。新出版的《赤腳醫生往事》一書又把當年的赤腳醫生標兵孫立哲和他的小夥伴們帶回了讀者的視野。2015年12月18日,著名作家史鐵生五周年紀念祭暨《赤腳醫生往事》、《延川插隊往事》首發式在北京舉行。這兩本書的題材均來自史鐵生插隊的陝北延川的清平灣。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上山知青我是主動積極上山當知青的。我這句開篇, 想必會遭到許多人的「拍磚」, 但我說的是實話——活到這把年紀, 已經不屑於講假話了。當然, 我得把話儘可能講準確了。這種主動、積極其實是無可奈何、別無選擇的。因為我是資本家的兒子。
  • 「知青歲月」我的朋友胡安成
    這樣的行為,讓那些整天打風鎬挖煤的知青又怎麼想?機關科室的人就這樣的素質?這樣的事情反映到團部,領導同事怎樣看待你,你能接受由此造成的後果和影響嗎?是啊,很多知青戰友在煤礦第一線工作多年,他們從沒有考慮個人的安危;而我,半路裡就想當逃兵,這樣的行為,甚至要影響到煤礦工作人員的情緒。他一番話像一抹清涼劑,讓我從驚恐、怯懦中走出來。
  • 「知青歲月」一個農場子弟對知青的回憶
    但相處久了,他就顛覆了我之前的見解而覺得他是一位懂得幫助關心弱者的有心人。我們這個班有十多位員工,男女知青佔大多數。當時我是最小的一位。但不至於弱不禁風的那類。比起個別女知青來,幹農活我還是可以佔有一定優勢的那個。
  • 「知青歲月」真情
    黑河知青博物館收藏了王槐松和劉媽媽21年後再次相見的照片。上海知青王槐松和當年房東大娘擁抱的照片放在愛輝知青博物館展廳顯眼處,SMG在採訪。幾乎所有知青都有重返第二故鄉的舉動。在那些嚴酷的年代,人與人的溫情和關愛才是最可寶貴的。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手機接通, 當建惠帶著濃濃北方口音的話語從遠方傳來時, 我百感交集。這四十來年, 建惠默默地守在河北高邑縣大夫莊村的老家, 兩個女兒給她添了第三代。我為郝海庭和宋建惠寄去了泉州知青紀念上山德化45周年的文集——《歲月知青》, 宋建惠也發回了一組保存完好的當年葛坑知青老照片, 這些珍貴的老照片都被徵集在德化籍知青出版的《我是知青》的畫冊中。
  • 「知青歲月」我為什麼削尖腦袋要下鄉
    1969年5月20日,在天津四十三中68屆畢業生下鄉奔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行列中,有一個削尖腦袋硬鑽進來非去不可的70屆小知青,這個人就是我。這一天恰巧是我十五歲的生日,列車長鳴聲是我衝出生命起跑線的信號,在告別親人故鄉的同時,也永遠告別了我的學生時代,踏上人生的艱苦旅程。
  • 「知青歲月」我在兵團的日子
    當時分配到全團的知青比較多,一下子"住"就成了問題,是各連首長的當務之急和緊迫任務。一下汽車,天津早一批到的老知青,有門殿池、石寶忠、劉佔元等戰友,幫我們拿行李,把我們領到己建好的馬架子裡安頓下來,女同志安排到另一座馬架子。隨後,一周的整訓工作開始。肩負培訓我們的老知青戰友,開始教我們怎麼打背包,緊急集合操練等事宜。要我們認真遵守作息時間,一切行動軍事化。
  • 「知青歲月」知青四季
    我認可這也許是上山下鄉最大的意義。就是這上山下鄉的大潮把我推上了山,在廣闊天地裡,做了三年插隊知青。風雨中的大篷車秋天的雨,說來就來了。在火車上還晴著的天,當我們走出車廂時,已經是陰雲密布,大雨將至的樣了。哈達陽車站到了,我們得在這裡下車。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我的黃土情支教心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知青歲月」南疆往事
    經過四天火車五天汽車的路途,元月十二日晚上到達了雲南兵團一師六團四營,我和其他十名知青分到了八連,來接我們到連隊的著一身軍裝的現役軍人指導員和連長。當坐上拖拉機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行駛時,我想真不知道是開到那裡去了,在開過南臘河時,在黑暗中我真驚奇。車子能在河裡開。在經過傣家村寨時,傣家人在黑暗中見到拖拉機的吼叫聲,令人可怕。
  • 「知青歲月」戀愛與婚姻的困惑
    1974年在我離開連隊調到地方上工作前,連隊的知青戀愛還處於暗暗的地下狀態,被發現了就要受到處理。1973年時我還處理過這類事情。一天排裡知青向我報告,星期天有一個農場的男知青到我們連隊玩,據說是我帶的排裡的一個女知青是他的表姐。
  • 「知青歲月」留守知青:北大荒讓我多活了這20年
    在上山下鄉運動中,8176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知青像十幾條小溪相匯於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二師轄八團。知青大返城時,知青流回城市,所剩無幾。我去二九0有四五次,先後接觸過十幾位留守知青,不知為什麼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卻是李乃利。有段時間只要提起二九0,我就會油然想起乃利,說起乃利也會想起二九0,似乎乃利就像靖宇縣、尚志縣、一曼街、兆麟街,人與地融為一體。
  • 知青歲月回憶錄:我的上海知青戰友
    我和我們連隊的上海市區知青,就是這類「本科生」。據史料記載,上山下鄉期間,離開上海市區的上海知青共有60萬7千多人。其中奔赴到雲南農村和兵團的有55944人。我和我的上海知青戰友就是其中的一分子。(拍攝於2015年11月重返知青連隊。
  • 「知青歲月」插隊生涯瑣憶之生存剛需
    可以這麼說,那年月,砍柴已經成為大部分插隊知青尤其是男知青在生活上最大的困惑。欲想吃上熱湯飯,良灶乾柴才好辦事。柴是農村生活的剛需,在那個大家都十分貧窮的歲月,用錢買不現實,求人送更不靠譜,世上豈有這等好事。但總是天無絕人之路,我在當年,雖手無縛雞之力,又無輕鬆砍柴之良策,竟是憑藉著當學生時的篆刻業餘愛好,解決了長達十年的燒水做飯的剛需問題——砍柴,實乃幸運。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最「青春」的選擇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知青歲月」最早的知青
    「我實在搞不通,為什麼青年下鄉還規定前三個月自備夥食,家具農具都自備呢?」媽媽雙指按著太陽穴,她為家裡為子女的事操心得常常頭腦脹痛。「娘,你放心,三個月後我一定自給。只不過妹妹不滿兩歲,我走後家裡沒人做飯,沒有人帶她了。」「忙時我也會請臨時保姆的。
  • 「知青歲月」衛生員面對的死與生
    在我們1700萬知青的腦海裡,誰都有一根苦澀的神經不願輕易地觸碰。那就是當年被強大的社會浪潮裹挾送到農村的「上山下鄉運動」中,我們用汗水和眼淚,辛苦而又堅強,憧憬而又迷茫的經歷煉獄出來的扭曲的神經。雖然上山下鄉運動早已經結束幾十年了,但是每每回憶起那時候的事情,依然像看電影一樣歷歷在目。
  • 知青與蒿谷堆
    據《康熙字典》「禮·祭義」記載,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焄蒿悽愴,此百物之精也。第二個字「谷」,它是一個多音字,具有一字多義的特點,大致可理解為:兩山間的夾道或流水;另一個意思是糧食作物的總稱,必有稃甲,百穀之總名也。第三個字「堆」顧名思義就是累積在一起的意思。這三個字作為地名連在一起可理解為:一個繁榮昌盛,五穀豐登,堆積如山的地方;也可理解為,在兩山的夾道中,有一個生機勃勃,人傑地靈的地方。
  • 「知青往事」候選者
    1973年夏秋季的一天中午,我正在知青小屋柴灶後燒火,炊煮簡單的飯食。施朝忠是大隊民兵營長,從大隊部回家,特意路過知青屋,停頓下自行車,站在屋前狹窄的場地上,大嗓門響亮地叫喚幾遍:"富民,你要上大學了。"著實激動人心,我兩分鐘馬上弄明白上大學事由的來龍去脈。各大隊推薦青年當工農兵學員,大隊幹部意向性點到了我的名字,施營長得風就是雨,八字沒一撇就咋咋呼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