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候選者

2020-09-04 用三隻眼看世界


老知青們


候選者

作者:管富民


  直至1970年後,中專大專大學逐漸恢復招生。實行基層推薦,講家庭出身,上級批准和學校覆審相結合,從工農兵當中選拔進校,學生叫做「工農兵學員」。各地招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走後門」嚴重現象,各級幹部濫用職權,違反規定比比皆是。


  1973年夏秋季的一天中午,我正在知青小屋柴灶後燒火,炊煮簡單的飯食。施朝忠是大隊民兵營長,從大隊部回家,特意路過知青屋,停頓下自行車,站在屋前狹窄的場地上,大嗓門響亮地叫喚幾遍:"富民,你要上大學了。"著實激動人心,我兩分鐘馬上弄明白上大學事由的來龍去脈。各大隊推薦青年當工農兵學員,大隊幹部意向性點到了我的名字,施營長得風就是雨,八字沒一撇就咋咋呼呼。這次是推薦上中專學校,他激情痛快地對我說可以上大學了,把中專統稱大學了。哪有這麼香甜的餡餅從天而降,消息喜出望外但沒有炸暈我。我家的祖墳沒有冒青煙,唱不出歡樂無譜的樂章。


  中專入學門檻低,輪不到我大隊沾邊,公社的各路人馬紛紛前去爭取。象夏天久旱的田地,稀疏的雨點掉下來,無影無蹤沒了影。我吃了一隻大大的空心圓子,施朝忠熱烈奔放言之鑿鑿的大嗓音,當大補膏滋潤在心,永久被定格,今生今世不會忘懷。心裡泛起陣陣漣漪,有夢想有精神支撐才能夠堅持在鄉下生活。


  1974年7月下旬,又有學員的指標,大隊幹部開會時帶上這件事商討,要求有意向的人可以報名。我得知消息後,急不可耐地報了名。


  一隊沈美英,是同大隊裡許多1972年高中畢業的本地青年,兩年務農期已經到,這點符合條件,個人表現不怎樣。由父輩的社會關係和威望籠罩著,她的舅舅,是公社商貿系統工作多年的幹部,公社黨委委員。表姐是大隊婦女主任,表姐夫在部隊裡是營連級軍官。她是大隊被推薦人之一。另一個被推薦人是我,心裡有點受寵若驚和得意忘形。


  上旬收玉米、挑化肥、挑秧、拉縴送船、拔水草等,焦急等待大隊裡落實推薦的消息。天氣炎熱,農活頻繁,正值立秋季節。盼望的心情十分煎灼難熬。有天下午大隊推薦評議組到我隊,召開部分男女社員座談會,聽取群眾意見,隊裡人對我的反映很好。


  8月10日下午,去大隊開民兵排長工作會,得知大隊定下推薦沈美英到公社。我悵然若失,知道今年機會擦肩而過了。這次推薦工農兵學員,我成為候備者,雖然大所失望,但是激起了內心的欲望,想到大隊裡這麼多青年,我能夠脫穎而出,有種死灰復燃的感覺,有念頭爭取明年再被推薦。在鄉下,沒有其他門路,招工無門,只能走招生一條獨木橋。


  社會關係、人際關係是人們共同生活勞動過程中,彼此結成的相互的關係,無可厚非。要允許和承認有人脈資源,只能你有,別人就不能有?只能你找人找關係開後門,別人更上一層樓就不行?平心靜氣想想開,地方上歷來行這一套,社會上廣泛流行,找關係很吃香,沒有廣泛關係的家庭和人是困窘的。文革是極左年代,發展到中後期,任人唯親歪門邪道泛濫成災。誰的關係強大誰就上,誰的人生運氣好誰就去,當時生存的鐵律。


  北京知青郭曾珍,68屆初中生,69年5月靠友來到五隊,拜了大隊黨支書季敦華為乾爹,郭姑娘在他們家同吃同住,稱心滿意。北京姑娘在如東鄉下引人側目,說北京話足以看出與眾不同。第一屆的如東縣知青代表會有份,推薦為72年的工農兵大學生優先錄取,撲倫撲倫遠走高飛,到院校鍍金去了。高幹的子女總歸比平民子女機會優先,有著強力的上中層社會關係。


作者與鄉親


  公社二十個大隊,加上附屬系統,每年縣裡撥下大中專十幾個名額,有實力關係的就順利出局,優勝劣汰。沈美英1974年秋季幸運地推薦上工農兵學員,一片錦繡前程。名額每個大隊輪流轉,今年你們佔先,明年基本輪空,其他大隊也需要撒撒名額。上學機遇是個人的素質和印象,大隊委推薦,靠基層座談會的反映,公社裡的形式做好了,縣裡審核大部分通過。有適量的變通情況,靠關係方方面面疏通,老母雞變成鴨子,移花接木開後門是常態。


  時光如梭,又到了一年一度招生工農兵學員的日子。1975年的7月,大隊老花頭又推薦工農兵學員侯選人。眾人有目共睹,我在隊裡種田吃苦耐勞,農村活樣樣都幹。小學中學裡把我邀去當典型作秀,邀請去宣講。在生產隊裡是民兵排長,學習輔導員,要培養做會計,大隊裡是團支部委員,文娛宣傳隊成員。大隊有上海和掘港縣城的男女知青近二十人,二三十歲,很多人迫切地需要談婚論嫁,相繼找對象定親,或者待在鎮上家裡,做臨時工。我在幹部群眾中,口碑不錯,貌似紮根派,內心是飛鴿派,無時無刻嚮往飛上藍天白雲。年齡越往上越迫切想招工招生,心情十分苦悶悲觀彷徨,與大齡女子急切地想找對象心境相似。


  上午,大隊派徐桂英、姜曉紅來隊裡開被推薦人的座談會,到會幾個男女社員把我說的沒有缺點,對我反映極好,評價非常高。西宅上的嚴順發是大隊副支書,晚上到我家來串門,聊天中告知大隊搞了兩個人的政審材料,其中我的材料作為首要目標,將推薦到公社。張德標現任四隊會計,他的材料作為預備的。我這時喜不自禁,心情極為振奮,激動萬分。


  次日早上與幾個男社員為生產隊裡買蕃芋藤,騎車到公社集市,剛剛和大家喝過半斤陳酒。上午八點多聽到被推薦人進行體檢,就逕自去了公社醫院。兩個醫生都熟識,二哥管平是赤腳醫生,與他們是同行,說說笑笑就過了關。幸虧知道大隊首推我,理直氣壯地參加了。


鄉親們


  下午,由公社中學校的老師給大家口試數理化基本知識,口試生產實踐知識 ,筆試了幾題。我的成績佔中上遊,沒有準備就直接應考,實踐經驗還可以。數理化基本知識屬於中上遊。外語沒有口試筆試。


  文革中的文化水平是那麼的低下,工農兵學員候選人的知識一敗塗地,簡直作孽。清晰地記得,給在場的每位測試一題:雷陣雨天氣時,天空發生了雷鳴電閃,是閃電先發生?還是雷鳴先發生?還是閃電打雷一起同時發生?眾人洋相百出。我在小時候閱讀"十萬為什麼"書籍,知道答案。物理簡單測試:一輛拖拉機裝載著一噸貨物,另一輛空載,遇到有緊急情況要立即剎車,哪輛拖拉機的慣性大?數學口試,問到勾股定理,也是簡單的三角函數關係,和鄉下造房子的椽子與梁的比列關係,勾三股四弦五。老實話,我沒有學過,只能生自己氣,悶悶不樂。


  7月15日夜雨一停,凌晨時送管平到掘港汽車站,他坐車回岔河鎮上課。我趕回家吃早飯,火急火燎再趕往公社中學考作文。上午考作文開卷考試,題目自選,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後,自覺地向資產階級法權挑戰,實行兩個徹底決裂,寫自己本人的兩三事。二十七名推薦生,我第一個交卷,評分不錯。很多人交半白卷,寫不出什麼來,有些人未到場。下午政治口試,談學習體會,認識等,毫無準備的。下午進行口試又是中遊。自己感覺到綜合總評分應佔中上遊,文化底蘊比我差勁的有很多人,有點沾沾自喜。


  得知候備者花名冊中百分之十三為初中生,百分之八十七為高中生。我學歷是初中,年齡略大,失去了優勢。其中三名新上任的黨支部副書記,八名團支部正副書記,十名黨員。由於綜合性,公社、縣裡沒有後臺支持,大隊兩年只能輪到一個名額,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會落選。


  被推薦人送到公社以後篩選,果真如此,我落選了。雖有思想準備,仍然有巨大失落和惆悵。南邊緊鄰的三大隊,大隊黨支書姓管,他兒子是管永春,在本公社讀小學讀初中,上縣中,高中畢業。原來去年可以上工農兵大學的,被另外一個人優先頂包去了。所以公社招生的老師們直率地表達:「今年該你出去了。」管永春已經入了黨,在掘港鎮油米廠做臨時工,人不在大隊裡幹活,卻佔用名額,怪事多見不怪。被推薦兩年,終於水到渠成。當時我在場親耳聽到,看到老師們和他十分熟悉,和他父親都是鄉裡鄉親,同學校友。地區、縣、公社、隊裡得力幹部的子女,入黨、上學、做工都會網開一面。


  時間相隔一個半月後,公社召開了知青及下放居民的會議,適齡青年大招工拉開序幕。到會的人多,遇到一些熟悉的老知青,十分親切和高興。和我一起被推薦工農兵學員的七大隊吳健,她熱情地告訴我一個振奮人心消息:"二大隊管富民,三大隊管永春,七大隊吳健,十六大隊某某某,九大隊周建華,五人推薦初試成績是最優良的。"無實際用途的好消息,機會已經逆向而過。


  在船廠工作中,一位同事曾經是鄉下大隊黨支部書記,初中生推薦上了兩年大專,文化修養文化常識仍然十分粗淺。有一次三人從寧波鎮海,乘坐裝煤輪船,航海來到秦皇島,一起出差勘驗修船工程。回來彎道路經北京,去遊玩故宮時,我們指著午門戲謔問他,城門上方兩個字讀什麼,他圓眼一掃,脫口而出:「牛門」。竟然對午門沒有一星半點常識概念。我們笑翻了。


  幾次大隊推薦工農兵學員,成為候備者,是我知青年代的重大事件。回憶起來就像五色花,有快樂的,有香甜的,有夢幻的、有惆悵的,有苦澀的。


作者管富民


作者簡歷:管富民,1969年3月投親到江蘇省如東縣同甸公社插隊。1975年底招工進交通部南通船廠。2012年9月南通中遠鋼結構公司退休,回滬定居。

來源:上海知青網

相關焦點

  • 【知青往事之十一】鄉親
    但鄉親們從沒二話,每次分稻穀時,總是把知青的那份留足,而且還把好的先分給我們。記得地名叫黃泥溝的第十三生產隊,本來就沒有多少水田,大多是山地,基本上是靠地瓜當口糧,但他們還是把落戶的三個知青照顧得象自己的孩子。大家也知道,在農村,一些好的工種,是大家爭著搶的香餑餑,村裡的年青人也多得很。但不管是大隊也好,生產隊也好,總把這些好活路安排給知青。
  • 「知青往事」北大荒的七年知青生活
    我是第二批到連隊的知青,照例要開歡迎會,歡迎會上照例要有新知青代表發言。新知青互相推脫,誰也不肯當發言代表,其中有一個是我的同班同學,他「出賣」了我,說:「讓梁曉聲做發言代表吧,他在學校裡是個秀才!」我也推脫。
  • 「知青歲月」南疆往事
    版納的夜晚,天空一片漆黑,在南臘河畔,在膠林深處,有幾排用泥磚造的屋子,淡暗的小油燈閃出微弱的光線,在頂頭的那間大屋裡,傳出了女知青們陣陣的哭泣聲。好久沒有油水了,食堂裡每天的「玻璃湯」,早喝的知青們饞極了。好想吃肉呀! 「 噹噹當。。。」連長用砍刀敲那掛在操場中間的大鐵塊,今天這齣工的鐘聲好象是首美好的音樂,知青們很快地集合了,大家都希望能撈到個和夥食堂沾邊的好差使,以便趁機會能多撈點油水。
  • 「知青往事」夫妻雙雙把學上
    這時,農場領導又傳達中央的精神:任何人都不準壓制、限制知青報考大學。因此,直到高考報名截止期最後一天的下午,在母親的一再堅持、催促下,我倆終於下定決心,豁出去了,都去報了名。  這時,離高考的日期僅剩7天的時間了。
  • 「知青往事」李存厚的看家本事
    看著他清秀的面容,聽著他神情莊重的報告,我時常想起他當年在北大荒當知青的故事。存厚是哈爾濱三中的1966年初中畢業生,當年他上三中時,全太平區就考上六個,他是其中之一。他家中有兄弟姐妹6人,加上老人共11口之家,只靠父親、母親兩人每月90元錢的工資來生活,每月3元錢的助學金支撐他讀完初中。
  • 「知青往事」油潑辣子一道菜
    一是我們屬產糧區,不允許種蔬菜;二是油和肉憑票供應,少之又少;三是我們知青吃大灶,一周或更長時間才派人進城採購蔬菜,天晴好說,若遭遇雨雪天或連陰雨,除了吃鹹菜絲、酸黃菜,再無綠葉菜咧。所以,知青大都備有從家中攜帶的用罐頭瓶裝的辣子醬,經久耐吃。大致分兩種,其一原料是或青或紅辣子,「線辣子」最好,愈火辣愈過癮。
  • 「知青往事」木耳聽聲
    在葬禮上,主持人宣布了一個京韻大鼓的名字,北京知青尹正,大校軍銜,讓大山耳朵不相信自己了。那個斯斯文文的戴眼鏡青年,那個說話聲音不大但幹活是一員猛將的北京人就這樣沒有了。大山的耳朵聽清了,在葬禮結束後,北京知青尹正的軍服,八一軍徽和授勳的獎章,埋在龍泉公墓裡,那一晚,大山耳朵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一直傾聽下去。
  • 【旅發ing】茅草房、土坯牆、木柵欄...外三道溝村「知青民宿」帶...
    【旅發ing】茅草房、土坯牆、木柵欄......外三道溝村「知青民宿」帶你入住時光驛站 2020-06-24 21: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知青往事」回憶從北京下海南的農場生活
    當這幫知青在臺下大笑時,他居然解釋說:「你們笑什麼?外貨部都沒聽說過?外貨部就是專門從事買賣外國貨的部。」他的解釋不無道理,可大夥笑得更厲害了。知青的工資太低,第一年每月19元,後來才改為每月27元。我掙19元時,扣完夥食費,只剩10元零花錢。當時一瓶紅燒豬肉罐頭的價錢是3元8角,也就是說每月買不起3瓶罐頭。  有一次,我晚飯又沒吃飽,看著有的知青開小灶,做著家裡寄來或自己探親帶回來的食物,實在饞得要命,真想吃肉,可手上已沒錢了。
  • 知青往事:起步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下鄉的十年經歷中,有過許多值得回憶的往事,相比之下自己的起步因為比較波折,且與這些物品息息相關,讓我終身難忘。父母不理解、學校不同意......
  • 「知青往事」我為什麼削尖腦袋要下鄉
    我為什麼削尖腦袋要下鄉  費 春 麗天津老知青    1969年5月20日,在天津四十三中68屆畢業生下鄉奔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行列中,有一個削尖腦袋硬鑽進來非去不可的70屆小知青    上小學時,邢燕子、侯雋、董加耕等先進知青典型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 知青往事:三弟兄都是知青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1969年12月從四川省開江縣城下鄉到這個縣的紅巖公社4大隊3隊的,是當地第一批下鄉知青。最讓人不適應的是,單身插隊的知青收工回家之後,還要自己做飯。特別是到了「搶收搶種」季節,一般是早上5點就出早工,上午9點才收工,半個多小時後又得出工;下午不到天黑不會收工的,收工後還得分糧食、扛柴禾等。回到家後,本來就餓得發慌,又精疲力竭了,還得手忙腳亂地做飯吃,經常晚上10點後才吃得上飯。幸好我們是兩弟兄在一起,分工配合,做一頓飯吃一天,也算減輕了一些家務。
  • 知青往事:深情厚誼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6月28日下午,上海市屬農場知青老照片畫冊在市旅遊集散中心二樓舉行首發式。市裡幾位老領導龔心翰、胡延照、賈樹枚等應邀出席。
  • 「知青往事」教師節的回憶
    哼著快樂的小調,輕盈的是我的腳步,知青點走到學校約十五分鐘。應該說小學的校址是不錯的。它由祠堂改建而成。教室、教師的辦公室、廚房和公辦老師睡覺的地方,加在一起也就是一百多平方米。連我在內僅有三個教師(一個公辦教師兩個民辦教師)帶教著六十來個小學生。山村的小學採用的是複式教學。所謂複式教學,即一個教室裡要坐至少兩個年級的學生。老師上課難!
  • 「知青歲月」真情
    黑河知青博物館收藏了王槐松和劉媽媽21年後再次相見的照片。上海知青王槐松和當年房東大娘擁抱的照片放在愛輝知青博物館展廳顯眼處,SMG在採訪。幾乎所有知青都有重返第二故鄉的舉動。在那些嚴酷的年代,人與人的溫情和關愛才是最可寶貴的。
  • 「答案分享」智慧樹雲計算技術答案
    A:1B:2C:3D:4E:5正確答案:「1」6Raft協議中,1個發起投票請求的候選者獲得( )A:對B:錯正確答案:「對」3兩階段提交協議有一個明顯的缺點,那就是阻塞 ( )A:對B:錯正確答案:「錯」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男知青住在廚房東側的樓下, 房門正對著廚房那張湊合擠下六人的小餐桌。小屋約八平方米, 曲尺型搭著大小兩張床。知青Y和C合睡一張大床, S獨自睡小床。屋內昏暗, 南頭有小窗。有時男知青厭煩廚房外間嘈雜時, 就會關上門, 自個兒對著南窗眺望。女知青住在閣樓上。閣樓是男知青小屋及與小屋相連的後外廊的上夾層。
  • 「知青歲月」一個農場子弟對知青的回憶
    我們這個班有十多位員工,男女知青佔大多數。當時我是最小的一位。但不至於弱不禁風的那類。比起個別女知青來,幹農活我還是可以佔有一定優勢的那個。有一天開荒砍岜,隊長先是察看地形,發現我們所要砍岜的山梁左側的灌木叢與大芒不甚茂密,因此班長決定將這塊交給女同胞與新來的我去完成,男知青們當然啃的是硬骨頭大而濃密的灌木與荊棘。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因為滿堂掌響;主持宣布散會了, 許多知青圍攏來問這問那。怎麼, 肚子不餓了?鹹魚翻身那次演講後, 我的名字寫進了縣委劉書記所作的知青大會報告, 提及我轉變的那兩首詩。當時還有知青下鄉動員, 每遇學校帶學生下鄉體驗生活或搞拉練活動, 我便是專職報告人。
  • 知青往事:補習文化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在我人生路上也有一次重大轉機,它讓我從心灰意冷中迸出「火星」。它浸透著父親刻意安排的心血,它也讓我付出一年多沉心靜氣的努力。這場轉機發生於蘇北響水河畔,一場驚心動魄的「大魚拜龍王」,讓我的人生從此「峰迴路轉」。補習文化——高考條件卻發生根本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