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深情厚誼

2020-08-09 回眸如煙往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6月28日下午,上海市屬農場知青老照片畫冊在市旅遊集散中心二樓舉行首發式。市裡幾位老領導龔心翰、胡延照、賈樹枚等應邀出席。坐在各地代表席上的我剛得到這本畫冊即刻就翻閱起來,畫冊124頁的第一張照片相當清晰,我看這張照片上一副學生模樣的人有點面熟陌生,再看照片下面的註解是1970年在海豐農場的上海女知青陳範榮。啊!這個不太容易重複的名字對我來說是有深刻印象,她的面容可我實在是模糊記不清了。

   那是20年前的盛夏,我在東北下鄉時結交的當地朋友老伊被查出是胃癌晚期,當地醫院叫他快到大城市醫院求治。老伊的兒子打電話給我,希望我幫助在上海找醫院,並說已買好明晚來上海的機票。我在辦公室與同事說起這件急事,有人建議我去長寧區中心醫院(現合併為同仁醫院),據說該院擅長這類病情的手術。第二天上午我尋找到剛在仙霞路新址啟用不久的長寧區中心醫院。看著大廳裡擠滿排隊掛號的人群,我開始擔心老伊屆時能否掛上號?

   挪動著雙腳在大廳裡來回尋思的我一籌莫展,踱過一旁的門診辦公室,只見門口裡有兩位醫生各自在與人談話,裡面還有一位醫生伏案在寫著什麼。我就徑直向那位醫生走去,輕輕在她桌子邊敲了一下,請問她掛號及要求住院的有關事宜。她好奇問我怎麼是東北來的病人?當她得知我曾在東北下鄉、回到上海已有18年,現在與當地朋友還有來往時,她微笑著說:明天如掛不上號,可以來找她。同時還問門口另一位同事:腫瘤科徐幼龍主任醫生的專家門診是哪天?隨即給徐幼龍醫生打電話,告知明天有一位東北的病人來求醫。

   我並不好意思麻煩這位素不相識的女醫生,便託朋友安排人第二天一早就去排隊掛上號。徐幼龍醫生診斷老伊病情後立即開出住院單。可住院部說現無床位,要病人回家等通知,徐幼龍醫生對此也沒辦法。看著病人虛弱的身體,讓他回到在浦東的我家中等醫院通知,這可真是一件愁人的事。無奈、我只能走進門診辦公室,向這位名叫陳範榮的醫生求助。陳醫生向我們解釋了醫院的有關規章制度,並安慰說去請示院長,不一會兒回來說:院長讓她與病房的護士長協調一下,能否加個臨時病床?病房的張護士長馬上同意:特事特辦,立馬行動。可又被住院部要交2萬元的規定難住了,病人家屬只帶了1萬元現金(那時醫院還未開通銀行卡轉帳業務),我請住院部先將病人收入病房,我們去附近找銀行取款,可是這個要求住院部不答應。我只好再次走進門診辦公室麻煩這位陳範榮醫生,在得到我保證1小時內取來現金時,陳範榮醫生代我們向住院部負責人擔保另1萬元的住院押金,這才把病人的住院事情都解決了。

   那年8月1日,徐幼龍醫生帶領團隊親自主刀,經過近6個多小時的手術,老伊成功獲得了第二次生命。

   老伊住院期間,我們得知陳範榮醫生的媽媽因病也住在該院二樓,在與老人交談中得知陳範榮醫生曾下鄉到農場,她母親經常告訴她要善待每個病人。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兩個星期後老伊要出院了。沒想到陳範榮醫生買來好多禮品送給老伊。這真是從來沒碰到過的事,哪有醫生給病人送禮的?!可陳範榮醫生說:沒想到我們上海老知青與當地的朋友關係這麼好,離開那裡這麼多年了,還保持著來往、親如一家人…...

   20年前的這件事,陳範榮醫生的名字和她給予我及老伊的幫助,我們始終銘記在心。

   那天首發式會上,見到這張老照片,我立即向周圍朋友介紹起認識這位"白衣天使"的過程。一回到家趕緊翻找出徐幼龍醫生的電話號碼,迫不及待地按徐幼龍醫生告訴的電話號碼給陳範榮醫生打過去,當她驚訝地聽到我自報家門頓時回想起20年前的這件事,並告訴我,今天的首發式會上她也在現場,因為會場人多,我們沒機會碰上。可我與陳範榮醫生商定:一定要找個機會,好好重敘友情。

來源:大眾衛生報

相關焦點

  • 【知青往事之十一】鄉親
    但鄉親們從沒二話,每次分稻穀時,總是把知青的那份留足,而且還把好的先分給我們。記得地名叫黃泥溝的第十三生產隊,本來就沒有多少水田,大多是山地,基本上是靠地瓜當口糧,但他們還是把落戶的三個知青照顧得象自己的孩子。大家也知道,在農村,一些好的工種,是大家爭著搶的香餑餑,村裡的年青人也多得很。但不管是大隊也好,生產隊也好,總把這些好活路安排給知青。
  • 知青往事:起步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下鄉的十年經歷中,有過許多值得回憶的往事,相比之下自己的起步因為比較波折,且與這些物品息息相關,讓我終身難忘。父母不理解、學校不同意......
  • 知青往事:三弟兄都是知青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1969年12月從四川省開江縣城下鄉到這個縣的紅巖公社4大隊3隊的,是當地第一批下鄉知青。最讓人不適應的是,單身插隊的知青收工回家之後,還要自己做飯。特別是到了「搶收搶種」季節,一般是早上5點就出早工,上午9點才收工,半個多小時後又得出工;下午不到天黑不會收工的,收工後還得分糧食、扛柴禾等。回到家後,本來就餓得發慌,又精疲力竭了,還得手忙腳亂地做飯吃,經常晚上10點後才吃得上飯。幸好我們是兩弟兄在一起,分工配合,做一頓飯吃一天,也算減輕了一些家務。
  • 知青往事:補習文化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在我人生路上也有一次重大轉機,它讓我從心灰意冷中迸出「火星」。它浸透著父親刻意安排的心血,它也讓我付出一年多沉心靜氣的努力。這場轉機發生於蘇北響水河畔,一場驚心動魄的「大魚拜龍王」,讓我的人生從此「峰迴路轉」。補習文化——高考條件卻發生根本變化。
  • 知青往事:捉蝨子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原標題:《知青生活趣事五則》 作者:李小芹捉蝨子書載:蝨子,昆蟲綱,蝨目,寄生於人和哺乳動物的體表,吸食血液,並能傳播疾病。
  • 知青往事:我家鄰居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想起我家鄰居,姐姐的同學芬姐。芬姐和我姐都是67屆畢業生,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去了農村。凡是家裡有知青的人都知道,沒有戶口的滋味,不僅沒有供應糧,而且就業、找對象都成了老大難。況且她是在父親反對的情況下,偷拿戶口報的名,他父親無能為力,經常借酒消愁,心情不好就拿她撒氣。十多年沒戶口,什麼都耽誤了,又面臨這樣的家庭情況,可想芬姐的處境會怎樣。
  • 「知青往事」北大荒的七年知青生活
    我是第二批到連隊的知青,照例要開歡迎會,歡迎會上照例要有新知青代表發言。新知青互相推脫,誰也不肯當發言代表,其中有一個是我的同班同學,他「出賣」了我,說:「讓梁曉聲做發言代表吧,他在學校裡是個秀才!」我也推脫。
  • 知青往事:人生沒有假若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正值大好年華的知青,既興奮又糾結,興奮的是終於有求學的機會了;糾結的是孤陋寡聞,學識淺薄,從未經歷,不敢應考;加之,咋複習?考些啥?簡直「老虎吃天——無法下爪」。那時,我就像丟了魂似的,一天到晚,萎靡不振,到知青大灶吃飯,大家彼此談論高考,不少知青嘴不言明,心中較勁。那會兒人年輕,對高考知之甚少,就說按課本複習吧,我的神啊!
  • 知青往事:來之不易的準考證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記得我是在火車上,聽見車上廣播,才知道1977年要恢復高考的。當時是1977年10月,我和弟弟坐火車從宜賓返回成都。
  • 知青往事:插隊趣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插 隊 趣 事「偷」梨我們插隊的地方不僅風景好,山上的果樹更好。由於一隊在山上離大隊較遠,所以大隊來了知青,而且住了這麼些日子了,他還不知道呢。只想帶著我們到大隊領功去呢。礙著隊長的面子,他才放了我們。我們趕緊道謝,緊張的心情這才鬆弛下來。不過忙活半天,一個梨沒吃著,還差點出大醜,心裡也挺窩火,可又沒辦法。要知道那時候一提「偷」字,可是道德品質問題,會讓人一輩子抬不起頭來的。所以,我們回到知青宿舍誰也沒敢說。
  • 知青往事:夏至水門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夏至水門開」,是我們在鹽場經常聽到和講到的一句話。意思就是說,一到農曆「夏至」節氣,淮北沿海灘涂一帶的雨水就增多了,也就意味著靠太陽蒸發曬制的海鹽生產由此開始轉入淡季。
  • 知青往事:「我是六九屆的」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1999年,是上山下鄉運動三十周年。我中學的同學聚會過一次,有將近四十人參加。分別三十年後,大家都還好,只是沒有一人在1977年恢復高考後考上大學。我算是接受了成人高等教育,上了夜大,有國家承認的文憑,被同學們稱為「知識分子」。我心裡很難過,因為在我的單位,我的學歷很不「硬」,很拿不出手。
  • 知青往事:響水河,我的人生福地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在我人生路上也有一次重大轉機,它讓我從心灰意冷中迸出「火星」。它浸透著父親刻意安排的心血,它也讓我付出一年多沉心靜氣的努力。
  • 知青往事:在版納過的第一個春節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版納的夜晚,天空一片漆黑,在南臘河畔,在膠林深處,有幾排用泥磚造的屋子,淡暗的小油燈閃出微弱的光線,在頂頭的那間大屋裡,傳出了女知青們陣陣的哭泣聲……這是大年三十的夜晚,這是一九七一年我們來版納過的第一個春節。
  • 「知青往事」候選者
    老知青們  1973年夏秋季的一天中午,我正在知青小屋柴灶後燒火,炊煮簡單的飯食。施朝忠是大隊民兵營長,從大隊部回家,特意路過知青屋,停頓下自行車,站在屋前狹窄的場地上,大嗓門響亮地叫喚幾遍:"富民,你要上大學了。"著實激動人心,我兩分鐘馬上弄明白上大學事由的來龍去脈。各大隊推薦青年當工農兵學員,大隊幹部意向性點到了我的名字,施營長得風就是雨,八字沒一撇就咋咋呼呼。
  • 「知青歲月」南疆往事
    版納的夜晚,天空一片漆黑,在南臘河畔,在膠林深處,有幾排用泥磚造的屋子,淡暗的小油燈閃出微弱的光線,在頂頭的那間大屋裡,傳出了女知青們陣陣的哭泣聲。好久沒有油水了,食堂裡每天的「玻璃湯」,早喝的知青們饞極了。好想吃肉呀! 「 噹噹當。。。」連長用砍刀敲那掛在操場中間的大鐵塊,今天這齣工的鐘聲好象是首美好的音樂,知青們很快地集合了,大家都希望能撈到個和夥食堂沾邊的好差使,以便趁機會能多撈點油水。
  • 北京知青生活往事:隊長成了老丈人,他說陝北是他幸福婚姻的搖籃
    那天是正月二十一,也就是1969年的3月9日,劉培仁和幾百名北京知青乘知青專列到達了陝西的銅川,後又換成汽車和毛驢車,來到了陝北的趙家溝大隊,他和十一名(五男六女)北京知青被分派到第三生產小隊插隊落戶。當時陝北的條件比想像中的要差很多,先不說吃糧問題,就知青們的居住都成了一個難題。
  • 「知青往事」夫妻雙雙把學上
    這時,農場領導又傳達中央的精神:任何人都不準壓制、限制知青報考大學。因此,直到高考報名截止期最後一天的下午,在母親的一再堅持、催促下,我倆終於下定決心,豁出去了,都去報了名。  這時,離高考的日期僅剩7天的時間了。
  • 《上海故事》知青大返城
    上海知青勵亞力去江西時身高還不到1。5米,他父親送他哥哥、姐姐時沒有流淚,送他時卻淚流滿面。1978年的春天,國務院批轉了有關知識青年的文件,放寬了下鄉知青由於健康原因和家庭困難而返回城市的條件。其中獨苗可以回城,多子女下鄉的可以照顧一個回城。但符合這樣條件的畢竟不多,於是許多知青就以健康原因搞病退。
  • 知青往事:回城複習參加高考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我和其他準備參加高考早已回城複習的知青們的情況不同,當時我是主管生產的隊長,進入5月後就到了一年中最繁忙的「三夏」(夏收、夏種和夏管)季節,如果我離開,隊裡勢必要在人事上做調整,找人來替代我的工作。當我提出要回城複習參加高考時,大隊書記表示不解和為難,不同意。我因不能透露從縣知青辦得到的內情,所以無法說服書記。情急之下,我只好寫信叫來遠在石家莊的父親幫我說服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