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人生沒有假若

2020-09-05 回眸如煙往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不僅是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拐點,更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人生夙願。

正值大好年華的知青,既興奮又糾結,興奮的是終於有求學的機會了;糾結的是孤陋寡聞,學識淺薄,從未經歷,不敢應考;加之,咋複習?考些啥?簡直「老虎吃天——無法下爪」。

那時,我就像丟了魂似的,一天到晚,萎靡不振,到知青大灶吃飯,大家彼此談論高考,不少知青嘴不言明,心中較勁。那會兒人年輕,對高考知之甚少,就說按課本複習吧,我的神啊!高中畢業後,課本早已撂到「太平洋咧」,欲想找全,真要下一番功夫。放棄吧!於心不忍,思前想後,機不可失。當年我們應試的一些青年人,相互提攜,彼此鼓勵。第一年高考,僅三隊一位知青陳恆金榜題名,其餘均名落孫山。

「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人生第一次大考,對我打擊挺大,總感顏面無光,怪丟人的,特別當有人提及此事,表面輕鬆自如,內心卻像針扎一樣難受,好長時間才走出這一陰影。之後,一天三晌出工,我發現返鄉青年吉餘出工斷斷續續,一問,原來他到離家幾裡外的公社中學上高考補習班,顯然,來年還要考,補習班放假了,他才偶爾回隊跟大夥一塊出工。那時留給我印象頗深的是他每周「背饃」。「背饃」一詞,通俗的說法應是背著饃當乾糧,到離家遠的學校去上學。具體說法是當年農村孩子上學離家遠,近的10多裡,遠的幾十裡,不能在家吃飯,全憑住校背一周的饃來自食其力。他因住校補習,幾乎每周要從家裡往學校帶一周的乾糧,保障基本生活。

一次,正好碰上,我見他背包鼓鼓囊囊明知故問,他撐開口袋,讓我瞧,我一看多是雜細糧混搭的饃,只有幾小塊烙餅,還有一大瓶醃製的酸黃菜,平常的不能再平常,寒磣的不能再寒磣。不過,望著他執著追尋夢想的步伐和那瘦小的背影。真的,令我肅然起敬!

第二年他又參加了全國第二次高考,結果還是名落孫山。這回在一些社員中成了議論的話題——

「咱鄉下人麼,非要裝得跟城裡人一樣。」

「看咋樣,娃得是把褲(方言:念fei)撲扯咧。」

閒言碎語不時灌進耳朵,但絲毫看不出他心灰意冷,迷茫退卻,總是一笑而過。我詢問他有何打算,他向我坦言,最後一搏,若考不上,就此罷手,收心回營,永遠當個農民。

第三年我很少看到他出工,他到30裡外的鹹陽城去參加了高考補習班。依然每周從家裡往城裡背饃,據說,他借居一親戚家,為少打擾親戚,一天到晚多半待在教室,一心一意埋頭補習,沒有逛過一次街,沒有看過一場電影。功夫不負有心人。1979年的高考,他一箭中的,被省城西北政法學院錄取。

這一喜訊迅速在隊上傳開,不少社員嘖嘖讚嘆——

「人家娃真有出息。」

「就是的,連考三年,娃吃苦咧。」

我稍留意還是那些平常愛撂砸話的社員。在我的記憶裡,吉餘是當年村中唯一考取大學的社員。

寒門出才子,風景各不同。吉餘省城四年本科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被京城中央政法學院錄為大學講師,教學之餘,先後撰寫發表多篇有關法律專業的論文,碩果纍纍,業績突出;後又被選調國家機關工作至今。

說實話,他勤勉好學,自我奮鬥的精神,一直蘊藏我的心底。每每向晚輩談及人生高考之路,我總以此鮮活生動的事例,來啟迪、激勵更多莘莘學子,不遺餘力,成就夢想。

我也常常反思自己的人生軌跡。當他考入大學坐在明亮的教室求學,我卻在鄉村耕雲種月;他大學畢業進京當名校講師,我卻被招工進城當工人……

假若當年我能像他一樣,懷揣夢想,痴心不改,年年補習,連考三年,該會是什麼情形呢?

人生沒有假若,惟有自強不息!

微信號:snupgzq 公眾號:口述知青

相關焦點

  • 【知青往事之十一】鄉親
    但鄉親們從沒二話,每次分稻穀時,總是把知青的那份留足,而且還把好的先分給我們。記得地名叫黃泥溝的第十三生產隊,本來就沒有多少水田,大多是山地,基本上是靠地瓜當口糧,但他們還是把落戶的三個知青照顧得象自己的孩子。大家也知道,在農村,一些好的工種,是大家爭著搶的香餑餑,村裡的年青人也多得很。但不管是大隊也好,生產隊也好,總把這些好活路安排給知青。
  • 知青往事:響水河,我的人生福地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在我人生路上也有一次重大轉機,它讓我從心灰意冷中迸出「火星」。它浸透著父親刻意安排的心血,它也讓我付出一年多沉心靜氣的努力。
  • 知青往事:起步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雖然是一堆不起眼的雜物,但它是我人生起點的必備,是我青春歲月的陪伴。我下鄉的十年經歷中,有過許多值得回憶的往事,相比之下自己的起步因為比較波折,且與這些物品息息相關,讓我終身難忘。父母不理解、學校不同意......
  • 知青往事:補習文化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在我人生路上也有一次重大轉機,它讓我從心灰意冷中迸出「火星」。它浸透著父親刻意安排的心血,它也讓我付出一年多沉心靜氣的努力。這場轉機發生於蘇北響水河畔,一場驚心動魄的「大魚拜龍王」,讓我的人生從此「峰迴路轉」。補習文化——高考條件卻發生根本變化。
  • 回憶錄:難忘的知青歲月 艱苦磨礪的人生
    「知青」 是一個特有名詞,是一個特定的群體。當知青與知青相遇時,即使是異地的,也倍感親切,因為彼此間有共同的苦與樂,共同的人生經歷,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命運。異地的知青都是如此,更何況多年朝夕相處,在同一個地區生活的我們。大家相聚,無所不談:回憶昔日往事,暢談今朝生活;說家庭瑣事,侃社會新聞,道國家大事。大家高興而來,高興而去。
  • 知青往事:三弟兄都是知青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1969年12月從四川省開江縣城下鄉到這個縣的紅巖公社4大隊3隊的,是當地第一批下鄉知青。最讓人不適應的是,單身插隊的知青收工回家之後,還要自己做飯。特別是到了「搶收搶種」季節,一般是早上5點就出早工,上午9點才收工,半個多小時後又得出工;下午不到天黑不會收工的,收工後還得分糧食、扛柴禾等。回到家後,本來就餓得發慌,又精疲力竭了,還得手忙腳亂地做飯吃,經常晚上10點後才吃得上飯。幸好我們是兩弟兄在一起,分工配合,做一頓飯吃一天,也算減輕了一些家務。
  • 知青往事:來之不易的準考證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記得我是在火車上,聽見車上廣播,才知道1977年要恢復高考的。當時是1977年10月,我和弟弟坐火車從宜賓返回成都。
  • 知青往事:捉蝨子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原標題:《知青生活趣事五則》 作者:李小芹捉蝨子書載:蝨子,昆蟲綱,蝨目,寄生於人和哺乳動物的體表,吸食血液,並能傳播疾病。
  • 知青往事:深情厚誼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6月28日下午,上海市屬農場知青老照片畫冊在市旅遊集散中心二樓舉行首發式。市裡幾位老領導龔心翰、胡延照、賈樹枚等應邀出席。
  • 《上海故事》知青大返城
    上海知青勵亞力去江西時身高還不到1。5米,他父親送他哥哥、姐姐時沒有流淚,送他時卻淚流滿面。1978年的春天,國務院批轉了有關知識青年的文件,放寬了下鄉知青由於健康原因和家庭困難而返回城市的條件。其中獨苗可以回城,多子女下鄉的可以照顧一個回城。但符合這樣條件的畢竟不多,於是許多知青就以健康原因搞病退。
  • 「知青往事」候選者
    1973年夏秋季的一天中午,我正在知青小屋柴灶後燒火,炊煮簡單的飯食。施朝忠是大隊民兵營長,從大隊部回家,特意路過知青屋,停頓下自行車,站在屋前狹窄的場地上,大嗓門響亮地叫喚幾遍:"富民,你要上大學了。"著實激動人心,我兩分鐘馬上弄明白上大學事由的來龍去脈。各大隊推薦青年當工農兵學員,大隊幹部意向性點到了我的名字,施營長得風就是雨,八字沒一撇就咋咋呼呼。
  • 知青往事:我家鄰居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想起我家鄰居,姐姐的同學芬姐。芬姐和我姐都是67屆畢業生,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去了農村。凡是家裡有知青的人都知道,沒有戶口的滋味,不僅沒有供應糧,而且就業、找對象都成了老大難。況且她是在父親反對的情況下,偷拿戶口報的名,他父親無能為力,經常借酒消愁,心情不好就拿她撒氣。十多年沒戶口,什麼都耽誤了,又面臨這樣的家庭情況,可想芬姐的處境會怎樣。
  • 「知青往事」北大荒的七年知青生活
    我是第二批到連隊的知青,照例要開歡迎會,歡迎會上照例要有新知青代表發言。新知青互相推脫,誰也不肯當發言代表,其中有一個是我的同班同學,他「出賣」了我,說:「讓梁曉聲做發言代表吧,他在學校裡是個秀才!」我也推脫。
  • 往事如煙乎?武漢知青的逆襲人生
    1965年,武漢知青支援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人數超出了三千人。據研究者近年提供的數字,農八師1290人,農七師1005人,農四師1020人。這些人後來被打散分配到師以下的各個農場、工礦以及事業單位。沒有專門的座椅,小床就是。做習題需要的草稿紙從何而來?過期的《軍墾日報》!其空白處正好被有心人利用起來。最初自學,困難無疑很多。沒有學習計劃,沒有學伴,更沒有老師。只能跟著興趣走吧。一向喜歡幾何,就做一些平面幾何習題。有些習題一時做不出來,便告誡自己不必拘泥其中,並將疑問暫時擱下,繞個道,往後面學。到第二天,再返回來思考……直到問題完全解決為止。
  • 知青往事:「我是六九屆的」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1999年,是上山下鄉運動三十周年。我中學的同學聚會過一次,有將近四十人參加。分別三十年後,大家都還好,只是沒有一人在1977年恢復高考後考上大學。我算是接受了成人高等教育,上了夜大,有國家承認的文憑,被同學們稱為「知識分子」。我心裡很難過,因為在我的單位,我的學歷很不「硬」,很拿不出手。
  • 知青往事:夏至水門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夏至水門開」,是我們在鹽場經常聽到和講到的一句話。意思就是說,一到農曆「夏至」節氣,淮北沿海灘涂一帶的雨水就增多了,也就意味著靠太陽蒸發曬制的海鹽生產由此開始轉入淡季。
  • 知青往事:在版納過的第一個春節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版納的夜晚,天空一片漆黑,在南臘河畔,在膠林深處,有幾排用泥磚造的屋子,淡暗的小油燈閃出微弱的光線,在頂頭的那間大屋裡,傳出了女知青們陣陣的哭泣聲……這是大年三十的夜晚,這是一九七一年我們來版納過的第一個春節。
  • 知青往事:插隊趣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插 隊 趣 事「偷」梨我們插隊的地方不僅風景好,山上的果樹更好。由於一隊在山上離大隊較遠,所以大隊來了知青,而且住了這麼些日子了,他還不知道呢。只想帶著我們到大隊領功去呢。礙著隊長的面子,他才放了我們。我們趕緊道謝,緊張的心情這才鬆弛下來。不過忙活半天,一個梨沒吃著,還差點出大醜,心裡也挺窩火,可又沒辦法。要知道那時候一提「偷」字,可是道德品質問題,會讓人一輩子抬不起頭來的。所以,我們回到知青宿舍誰也沒敢說。
  • 《雪城》:各種各樣的知青演繹了不同的人生
    《雪城》可謂文革後知青返鄉的一部血淚史。作為返鄉的知青之一,作者梁曉聲有太多的話想說,有太多的壓抑的心情去發洩。所謂知識青年,其實他們並沒有什麼知識,知識青年也姑且當作那個時代強加給他們而且並不適合的帽子,他們響應著「時代」的號召,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那片「美麗「的土地。
  • 知青下鄉當「赤腳醫生」
    新出版的《赤腳醫生往事》一書又把當年的赤腳醫生標兵孫立哲和他的小夥伴們帶回了讀者的視野。2015年12月18日,著名作家史鐵生五周年紀念祭暨《赤腳醫生往事》、《延川插隊往事》首發式在北京舉行。這兩本書的題材均來自史鐵生插隊的陝北延川的清平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