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ullness——至每一個通往夢想道路上的職場人!
學會放棄,不因沉沒成本一錯再錯
20幾歲的你,身在職場,總是要面臨很多選擇。而無論是怎樣的選擇,都是需要成本的。
有一得必有一失,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亞當·斯密曾經說過:「國王會羨慕在路邊曬太陽的農夫,因為農夫有著國王永遠不會有的安全感;而要有農夫那樣的安全感,就不能有國王那樣令人覬覦的權勢。」選擇做一件事,必然會放棄另一件事,那個被放棄的事所帶來的收益就是選擇的機會成本。
付出的成本太高,可能會影響我們的選擇,也會使我們的職業生涯留下太多的遺憾。
成功的選擇往往蘊涵在取捨之間。比如在投資上,很多人會因為難以捨棄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忽視了更長遠的目標。但成功的關鍵有時僅僅在於抓住了一兩次被別人忽視的機遇,而機遇的獲得,關鍵在於是否能夠果敢地取捨。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選擇。人總要學會權衡利弊,學會放棄,然後才可能有所得。
在權衡利弊的過程中,人們總會把注意力放在直接的損失上,卻忘記了理性計算自己的「沉沒成本」。所謂沉沒成本,是指那些已經發生但又不可能收回的支出,包括金錢、時間、精力等。行為決策理論專家發現,人們在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要看此事對自己有無好處,還要看過去自己在此事上是否有過投入,這被稱做「沉沒成本誤區」。
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學鋼琴,花了不少錢給孩子買了鋼琴,結果沒幾天小傢伙就厭倦了,甚至不願意再動手摸琴。焦慮的家長於是給孩子報更貴的鋼琴培訓班,並且使用逼迫手段。到了最後,孩子對鋼琴的態度變成了反感,甚至對音樂也充滿怨恨。家長因為衝動投入而陷入了沉沒成本的深淵,甚至不惜犧牲掉孩子的興趣和快樂,沉沒成本誤區讓他們完全忘記了當初買鋼琴的初衷——促進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和發展。
職場選擇猶如爬樹,一旦發現樹上的果實並非自己所需要的或者上面的樹幹已經腐朽時,唯一的選擇就是退下來,換一棵樹或者朝另一個方向繼續爬。否則,在樹幹上爬得越高的人退下來的難度也就越大,而且越是等待觀望,所付出的代價就越大。
20幾歲的你,是否懂得計算機會成本呢?比如,下班後等公交車回家,但半個多小時過去了,公交車還沒來。這個時候,如果打車回家要花30元錢,乘公交車只要2元錢,你會如何選擇?通常大家會選擇後者——既然已經等了很久,不差這一會兒,所以繼續等下去。也許真的10分鐘後車來了,也許還要再等半個小時,終於回到家時,雖然已經很晚了,人也比較疲憊,但是仍然為自己節省了28元錢而感到高興,卻忘記了為節省這28元錢而白白耗費了許多時間。
在等待的歲月裡,其實許多機會都已經過去了,人生的激情也會慢慢冷卻,金錢的投資已錯過了大好時機。那麼,已經失去的就讓它失去吧,沉沒成本是收不回來了,該放棄的就果斷地放棄,別讓它牽著自己的鼻子走。
初入職場的你,在理財上,是否也懂得計算機會成本呢?
有一位教授曾以每股27元港幣的價格買了一些股票。當該股票跌到15元港幣的時候,有人告訴教授,那隻股票不值這麼多錢,他失去的是「沉沒成本」,勸教授賣掉。教授不同意:「賣掉後,我的血汗錢不都沒了。」後來這隻股票差不多跌到每股1元多港幣的時候,教授賣出了股票。
有許多做投資的人計算他們的財富,留在記憶裡的永遠是他們曾經達到的最輝煌的那一刻,常將某一天的最高市值視為已到手的收益,然後,以那一刻計算他的得失。然而,變化的市值與最高市值相比,難免會導致心態失衡。
我們要明白,在投資過程中,過去的市值都屬於「沉沒成本」。有的人天天看自己帳戶上市值的變化,其實這沒有任何意義,更容易喚起一種心理錯覺,進而導致患得患失。
對投資而言,如果一筆投資無論作出何種選擇都不能收回,理性的做法是只能忽略它。因此,無論此刻我們的處境是艱難還是順暢,真正有意義的都是如費雪所說的:「真正要緊的,是不要放棄在未來會大幅度增值的投資。」對於年輕人來說,該放棄時就放棄,不要因過去的失誤而造成更大的損失。
我想跟你分享喜樂,陪你成長,也希望你能見證我的成長。
專注於職場研究,用故事述說職場人生(請關注,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