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輩出:馮友蘭親自書寫校名
記者來到唐河一高時,聽到一些老教師講起學校厚重的歷史。
臨泉是祁儀鄉西南部一個地處深山的小山村,因附近有泉,而命名為臨泉。
這裡不僅山清水秀,環境幽雅,而且四面環山,抗日戰爭時期,即1939年,縣民團司令趙守忠,因躲避日寇鋒芒,在臨泉龍潭寺辦私立臨泉初級中學,並請馮友蘭為其書寫校名。
1942年,學校遷至縣城竹林寺,擴建樓房四幢,增設高中班,正式命名為「唐河私立臨泉中學」。
1949年8月,人民政府接收臨泉中學,在此基礎上,創辦了唐河縣立初級中學。1952年,學校改名唐河縣第一初級中學。1954年秋,增設了高中2班,學校更名為「唐河縣第一高級中學」,一高從此誕生了,成為國家培養人才的搖籃。
百餘年來,唐河一高可謂人才輩出,從這裡畢業的學生,有的考入清華、北大、復旦大學;有的進入重點院校;有的畢業後成為著名學者、高級軍事幹部、管理人才;有的出國留學深造……
今天早上,有朋友給我發個簡訊,說唐中要把大門扒掉,我說,學校發展扒了也對,朋友說,唐中大門是個歷史記憶,不能扒。
既然唐中大門這麼厚重,有必要扒掉嗎?從竹林寺,臨泉中學到解放後辦唐河一中唐中建校到現在已經百已經百餘年了,留下來歷史的記憶。
培養了無數的才子。歷代唐中人回到唐中總要到唐中看看,這個老大門留下了太多的記憶,雖然這個大門沒有現代建築大氣氣派,但是歷史的記憶不容磨滅,北大、清華在北京和現代的建築相比也不夠豪華氣派,但是仍然還在。
建議在新建唐中大門時,把「唐河縣第一高級中學」這幾個魏碑大字留下,因為在濱河北路開發的時候南泉已經毀了,竹林寺前的竹林毀了大半,如果不再把唐中記憶下,還有什麼值得留下呢?給歷屆唐中同學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