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門前留影。
山大學生畢業時喜歡在老校門前留影。
新校門效果圖
相關連結
「山」字形大門的「前世今生」
每一個見過山大老校門的人,都對這個頗具特色的建築印象深刻,而這座「山」字形大門就要退出歷史舞臺了,很多人從心裡還真有些捨不得。
始建于于1990年,耗時5個月花了42萬元
記者從山東大學後勤處了解到,「山」字形校門是1990年新建的,建設的目的是為了迎接山大90年的校慶。興建這座朝南的校門前,山大中心校區(當時山大還未合校,該校區被叫做山大新校)有西門、南門、北門三座校門,這座校門建成後成為學校的正門和南大門,原來的南門就成了現在的西南門。
當時並沒有像現在這樣面向社會公開徵集設計方案,而是學校邀請了山東省建築設計院和濟南市建築設計院兩家單位進行設計,最後選擇了山東省建築設計院的設計方案,校門設計旨在體現齊魯文化「一山一水一聖人」之意,並同山大校徽的理念一致。設計方案確定後,1990年4月份該校門開始動工,9月份竣工,整個校門投資約42萬元。
由於當時校門牆面採取的是鋼結構幹掛石材技術,現在貼面出現了問題。該校門的建築材料是花崗巖貼面,目前鹼化現象嚴重,加上黏合劑的問題,有時會出現掉下石材的情況。考慮到安全因素,「山」字形校門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不對來往車輛開放了。
融入數學智慧,師生叫它「三角尺之門」
在百度搜尋引擎上點擊「山東大學」,在搜索頁面上首先出現的就是這座「山」字形校門的圖片,這足以說明該校門已經成為山大的一座標誌性建築,是每個山大學生初進校園或者畢業時拍照留念的首選「景點」。
至於大門透露出的設計理念,山大師生有很多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提及率很高——「山」字形校門修建時,數學家潘承洞時任山東大學校長,他的一些理念被融入學校正門的設計中:例如整座大門呈非對稱狀態,像一把45度角的三角尺和一把30度角的三角尺拼合而成的,牆面上還有一系列虛實結合的幾何圖案。
在採訪中,提及校門重建的話題,不少師生都流露出對這座「三角尺之門」的依戀。一位老師說,「每次仰望上去,都體會到那個傾斜向上的角度,簡單而不乏味,穩重卻蘊含變化。」
「興建這座大門時,山大西門對著的利農莊路還是一條土路!」回想當年,山大的一些老教師他也是感慨良多。但他們也表示,雖然對這座校門有感情,可歷史還是要向前走的,對於另一個新校門也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山」字造型獨特,在國內能排上號
1984年,年過而立的王小舒成了山東大學文學院的一名研究生新生。這年夏天,當王小舒來到位於山大南路上的山東大學中心校區報到時,眼前的校園並沒有給他留下多深的印象。
「當時,我是從南門進的學校。校門很簡單,就是那種常見的『框』字門——下面兩根柱子,上面一根橫梁。特色不鮮明,我的印象也不深。」26年後,王小舒已從當年的碩士變成了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和碩士研究生導師。王小舒教授和山東大學緣分很深,在讀完碩士、博士後,又留在了山大任教。他也見證了山東大學20餘年來的變遷。1987年夏天,穿著碩士袍在新圖書館門前拍完畢業照後,王小舒離開濟南,南下赴無錫教育學院任職,身後依然是一橫兩豎的「框」字校門。
1990年,年屆不惑的王小舒再次回到母校山大,攻讀文學博士學位。此時恰逢山東大學90周年校慶到來之際,校園硬體設施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之中。「我來的時候,現在這個校門正在建造,不光比原來的高大,而且非常有個性。」王小舒說,由於新校門壯觀、氣派,「這麼大規模的校門,在國內也是能排上號的」,王小舒和當時的山大師生對新校門感覺非常好,「很自豪」。
「山」字校門造型獨特,校門是一個抽象的山字,因此整體向東傾斜。走進校門,是兩條向10點10分的方向延伸的路。自誕生伊始,其設計理念便引來多種猜測。王小舒教授提供了另一個版本的說法,「當時聽說這個校門是根據聞一多先生的一個雕塑設計的。是否有這事兒,我沒考證過。」(記者 尹玉濤 韋輝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