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7月,煙臺本埠士紳張本政、崔葆生、吳敬之等人首先倡議,繼而煙臺國民黨二十一師師長劉珍年集議創辦「芝罘中學」,即煙臺一中前身。在校舍尚未覓妥之前,暫定東山海軍訓練營故址為臨時校舍,後由煙臺商會募捐十餘萬元作為辦學經費,購買威海衛東路東首路南24畝土地作為現校址,由復興昌木瓦工廠承包建設。1931年9月28日舉行開學典禮,1932年2月1日包括校門在內的新校舍總體落成。
1932年煙臺私立芝罘中學一周年紀念攝影
從老照片中可看到,創校初期的校門為歐式,文藝復興風格,造型美觀細膩,藝術韻味強烈,門頂懸有巴洛克風格石質雕花,拱形大門旁分設側門,大門外額書有「芝罘中學校」石質牌匾,大門內額書有「公誠勤毅」,側門拱頂分書「教育」和「救國」,辦學宗旨鮮明。踏著十六級臺階進入校門,學生能夠強烈感受到入學受教的尊貴榮耀和時代使命。
透過創校之初的老校門可看到煙臺一中中齋教學樓
1938年2月日軍侵佔煙臺後,志孚中學一度停課,此後在日偽政府的授意下,學生複課。1941年春,日偽強行接管志孚中學。日據時期,校門整體樣式沒有發生改變,但側門腹拱上的「教育」和「救國」石質匾額有何演變,還需進一步考證。
1943年日據期間煙臺市立第一中學校高中三年級學生畢業典禮
1945年8月煙臺第一次解放後,學校改名「東山中學」。此後經歷一系列亂局,直至1948年10月煙臺第二次解放後,原址成立「山東省立煙臺中學」。從老照片中可看到,「山東省立煙臺中學」成立時,雖然時局多年變亂,校門卻有幸得以完好保存。此時,大門外額換成「煙臺中學」字樣,其上標有「山東省立」小字以及校徽圖案,側門外額換成「勤樸」和「團結」,校門制式以及附屬邊牆甚至各種線腳和圖案與創校之初並無二致。
1948年山東省立煙臺中學命名成立典禮
1950年學校正式定名為「山東省煙臺第一中學」。從現有資料看,至少到1960年代,原有校門依舊保存使用。從老照片中可看到,或出於美觀目的,或出於加固目的,大門和側門的拱圈以及門柱都採用了鏤空木製結構物進行了支護。大門外額換成「山東煙臺一中」字樣,其上鑲有石質紅色五角星,側門外額取消文字並刷了大白。鏤空弧拱頂端也懸有一枚紅色五角星標誌,從正面看正好「擠」在了「煙臺」二字中間,可以理解為學校在特殊時期對最高思想的衷心擁護。
1960年煙臺一中初中十五級畢業合影
此後,隨著使用年限的延伸,原有校門被拆除重建。經過新老照片對比,校門位置也從原本的中齋北側向西挪至現址。重建後的校門樣式樸實無華,簡單實用,一改民國時期的浪漫主義和文藝風情,取而代之採用了蘇聯式的簡明。由上不封頂的門墩隔離成大門和兩側小門,大門門墩由毛鼓石貼面,頂部為石質開放式牆頭,預留了安放照明燈具的空間,設計者對墩頂的線腳處理稍微彌補了新校門設計的時代缺陷。
保留至1992年8月底的簡明型式校門
1992年,校方基於優化學校面貌和校門美觀需求考慮,決定再次拆除重建學校大門。於是,8月底新生入學報到之後,校方立刻組織專業施工隊伍,按照已經設計完畢的圖紙突擊搶工,在9月1日開學的一個小時前建築完畢現有校門。筆者當時居住於校旁福山路,家中隔窗可看到當年的「一中速度」,並「享受」了為數不多的幾夜工程噪音。
建成於1992年9月1日的校門,2019年曲德順拍攝
最終成型的煙臺一中校門,基本採用了1930年代初創校時的制式,讓不少來校尋根的老校友找回了當年的記憶。筆者曾記得就讀煙臺一中期間,每年每季都有為數眾多、已過花甲之年的老學長聚集校門之外留影合念、駐足長談。如今,時隔已近三十年,不知當年的他們是否還能夠在此齊聚,互相傾訴青少年時代珍貴的校園往事。而我同屆的學友們已經踏入了不惑之年,他們是否也鍾情於斯年,鍾情於此時……
2020年9月底筆者拍攝
【備註】本文部分圖文節選自即將出版的《圖說煙臺老洋房》(曲德順 韓沂樹 胡樹志 編著,中國文史出版社)。敬請關注新書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