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發展有一段歷史了,各個學校的校園風格不停在變,最為顯著的地方就發生在校門上,這也不難理解,畢竟校門是一個學校的臉面,跟隨大潮時髦是不是整個容也是可以的,畢竟時尚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嘛。
1 宮殿廟宇校門配匾牌校門造型
這個風格校門的學校一般歷史悠久,也是第一代校門風格。典型的有北大和上交等等。
北京大學西校門是1952年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合併成為新的北京大學之前,燕京大學主校門。由燕京大學校友於1926年集資修建,所以又稱為校友門。西校門坐東朝西,為古典三開朱漆宮門建築,高不過七八米,風格古樸、莊嚴典雅,與頤和園東宮門相似,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校門兩側有兩頭石獅。
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東門,建校初期原校門為木質牌樓門。1934年,熱心教育人士吳培初先生慷慨助銀五千元,1915屆校友凌鴻勳先生及全級師生合捐千元,學校亦適當贊助。1935年改建成仿古宮殿式建築。新校門的式樣為仿舊京城宮門式,朱門碧蓋,頗為美觀。該校門一直沿用至今。
2 牌坊式造型
這種造型興起的年代晚於第一代宮殿廟宇式,大約開始於上世紀20-40年代,屬於第二代校門風格。典型的如武大和中山大學等。
武漢大學,1931年,一座四柱三間歇山式結構的木製牌坊豎立在街道口勸業場(珞珈山路靠近武珞路),但次年毀於龍捲風。這座牌坊為武大最早的牌坊。1937年,武大在原址建造鋼筋水泥沖天式牌坊。四根八稜圓柱,表示喜迎來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學子;柱頭上的雲紋和背面用小篆書寫的「文法理工農醫」六個大字。
1992年,為迎接建校100周年,武大以民國老牌坊為藍本,在八一路校門口興建新的大門牌坊,老牌坊還在原址(珞珈山路靠近武珞路)於1993年教師節前建成;後於2012年拆除。2013年,八一路校門新牌坊落成。
中山大學牌坊,簡稱「中大牌坊」,位於廣州中大海珠校區(即南校區)北門、濱江東珠江南岸。整座門樓用鋼筋三合土築成,外飾面用花崗石砌成。前後石柱分兩行,共分五門,高10.98米,寬25.315米。門額刻有「國立中山大學」六個大字, 系2001年參照原有的國立中山牌坊複製而成。中山大學牌坊一直以來都是廣州中山大學的標誌 。
原牌坊位於廣州五山路斜坡處,建於1935年 。文革時期,該牌坊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國立中山大學」六字被紅衛兵以水泥覆蓋,轉刻為「為人民服務」 ;「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同樣也被水泥覆蓋 。直至2014年,才被重新修復為「國立中山大學」。
3 工廠大門風
這類校門風格一般給人很強烈的建國初期到80年代時期的建築感覺,這段時期很多大院、工廠、學校和醫院等很多都採用這種風格。也是目前存在數量最多的校門。這可以說是校門第三代,典型的如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等。
4 落地石頭風
大概在2000年前後,隨著IT和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其他科技也大力發展的情況下,興起了一股落地石頭風的大學校門,給人以現代和科技感。各個新建校門或者舊校門改造的大學,很多都踏上了這個風格。典型的如華科、北航、北理和哈工大等等。
大學校門千千萬,但是大多數都逃不過這幾類,有的學校存在很多校門的情況下,可能同時具有上面的風格。你們母校屬於哪一類校門風格呢?